1 草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
2.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精彩语句,并进行相应的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
2.难点: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或根据以往的阅读体验,描述对草原的印象。
(二)了解作家,走近草原
1.作家
老舍(1899-1960,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现代作家。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后来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他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这篇文章节选自《内蒙风光》。据作者自己说:“1961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进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在这次行程中,老舍被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所吸引,旅途所见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走近草原
引导学生关注老舍此行的地点——陈巴尔虎旗
预设: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陈巴尔虎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被誉为“天堂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齐读课文,其后生字正音。
2.理清脉络: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来描绘草原之美的?
预设:风光美、人情美
(四)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之美
1.聚焦景物,寻景色之美。
要求学生默读第1段,用圈画批注的方式,标记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观察角度是怎样的?
预设:仰望——天空明朗;环视——四面的小丘;注视——移动的羊群;远眺——翠色欲流
2.聚焦表达,寻语言之美。
第1段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深刻?请说说原因。(小组合作讨论)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预设: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草原风景如画之美,一个“绣”字让这幅图变得精美而又灵动。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预设: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渲染”是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这一景象和“只用渲染”的中国画很相似,形象生动。
3.聚焦整体,寻境界之美。
(1)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呢?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问】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预设:第1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第2句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一方面让景物刻画得更加形象逼真,富有感彩,一方面能使抒发的感情有所寄托,而不是泛泛而谈,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追】文中还有类似的情景交融句吗?试着找一找。
预设:其他类似的情景结合的句子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②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矛盾”存在吗?师引导学生关注如下句子并探讨:
(i)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茫茫”——指因辽阔而看不清远处)
【问】“一碧千里”突出了草原什么特点?
预设:辽阔。
【追】这个词和“茫茫”是否矛盾?为什么?
预设:不矛盾。一是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能见度大,故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二是草原上的景物不单调,而且有变化,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 的大花”,一个“绣”字更让这千里之碧的草原变得精美而又灵动。所以说草原虽然“一碧千里”,但“并不茫茫”。
(ii)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问】“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为什么?? 预设: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凸显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际吗??
(iii)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问】“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矛盾吗?为什么?
预设:不矛盾。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是因为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让人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充满活力、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浸润着心田,激发起诗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看似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景色中丰富的内心感受
4.体会作者情感,再次朗读文章第1段。
(五)深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品完了草原风光,再来看看草原之人。思考:文章的2—5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迎客、交谈、款待,联欢。
2.主客之间的感情如何?能否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预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追】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预设:
草原上,主人们策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道来做客的我们,并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可引导提问:为何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初入草原时的静寂和空旷呢?)? 作者借此衬托好客的主人迎出几十里外的那幅有声有色的热闹画面,表现了蒙汉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到了蒙古包外,又有很多从几十里外乘马或者坐车来看望我们的同胞,虽语言不通,但大家手紧紧握在一起,感情热情真挚。
(师可引导提问:为何不写交谈的内容,不介绍几句精彩的对话呢?)
因为交谈是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尽管“你说你的(蒙古语),我说我的(汉语)”,“总的意思”却是心心相印,“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不是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的又一次别有风味的抒发吗??
蒙古包内大家亲热地举杯欢聚,尽情放歌,其乐融融。
(师可引导提问:写主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有礼貌”却又“不拘束”,岂不有点矛盾吗?)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侧面实际是统一的。统一在哪里呢?还是统一在“情”上。因为有情,主客就互相尊敬,皆有礼貌;因为有情,不讲虚伪客套,就能毫不拘束。洋溢在这场面中的还是一个“情”字。
④饭后,主客纷纷表演节目,热闹欢乐,不忍辞别。
(六)小结
老舍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其中联想想象、比喻、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作业
1.?积累词语,背诵文章第1段。
2.?将课文与“阅读链接”比较,思考其中描写的草原景象有何异同并积累精彩语句。
(共13张PPT)
草原
了解老舍
老舍(1899-1960),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理清脉络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来描绘草原之美的?
风光美
人情美
感受草原风光之美——景色
默读第1段,用圈画批注的方式,标记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观察角度是怎样的?仰望——天空明朗
环视——四面的小丘
注视——移动的羊群
远眺——翠色欲流
感受草原风光之美——语言
第1段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深刻?
请说说原因。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草原风景如画,一个“绣”字让这幅图变得精美而又灵动。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渲染”是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这一景象和“只用渲染”的中国画很相似,形象生动。
感受草原风光之美——境界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呢?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
感受草原风光之美——境界
“矛盾”存在吗?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一是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能见度大,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二是草原上的景物不单调,而且有变化,一个“绣”字更让的草原变得精美而又灵动。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自相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翠色欲流”化静为动,突显草的色泽鲜艳、生机勃发;“流入云际”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赞叹。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矛盾吗?
为什么?)
不矛盾。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草原美景;“舒服”是因为草原辽阔、生机勃勃,让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令人想静立无限回味;“想坐下”是因为美景激发起诗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看似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作者在这种特定景色中丰富的内心感受。
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①远道欢迎
②热情真挚
③举杯欢聚
④不忍辞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