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学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学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22: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
【知识链接】
㈠走近作者
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㈡背景资料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噩( )梦 嬉( )笑 沼( )泽 撰( )写
步履( ) 废墟( ) 窒( )息 祷( )告
呆滞( ) 踉跄( ) 毛骨悚( )然 不寒而栗( )
【达标训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níng)重 怀疑(yí) 规模(mó) 模样(mó)
B.瞩(zhǔ)目 叮嘱(zhǔ) 婆娑(shā) 袈裟(shā)
C.明媚(mèi) 倒霉(méi) 嬉笑(xī) 喜悦(xǐ)
D.凋(diāo)谢 绸(chóu)缎 撰(zhuàn)写 编纂(zuà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漂扬 掩印 紫荆花 婆娑起舞 B.恶梦 心志 健全 绿树成阴
C.雏菊 嬉笑 巨幅 表情默然 D.致敬 夜幕 细腻 世人瞩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漫画大师和科学大师惺惺相惜的场面一度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读者大会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B.作为去年联赛冠军的这支足球队,今年联赛开赛的初段成绩差强人意,球迷反响强烈,俱乐部领导层经再三考虑,决定撤换教练。
C.只要领导时时处处想落实、讲落实、抓落实,一般工作人员就会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上行下效,就一定能带出一支真抓实干的过硬队伍。
D.该社用意良佳,可惜的是求实版新整理本错字连篇累牍,简直不堪卒读,像这样的现象在当今出版物中并不鲜见,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4.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展览内容:
参观感受:
5.赏析重点语句:
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⑵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地狱。
               

⑶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⑷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⑸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6.问题探究:
⑴请简要分析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好处。
               
⑵《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9月11日:为了忘却的纪念
吴鑫
①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一名发言人9月5日称,“9·11”事件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废墟上升起的第一面美国国旗竟然不翼而飞。
②去年9月11日发生恐怖袭击当天,三名纽约消防员麦克威廉斯、约翰逊和埃森格林从停在附近的库佩拉奇斯夫妇的游艇上取走了一面美国国旗,并在世贸中心废墟上升起。这次颇有历史意义的升旗仪式被抓拍下来,成为纽约消防员救助恐怖事件遇难者的标志图片。随后,这面国旗于去年10月随“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开赴阿富汗反恐战争前线,直到今年3月被送回到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办公室。据悉,布隆伯格已经下令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调查。
③这似乎是“9·11”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不协调音。进入9月以来,伴随着媒体的大篇幅报道,纪念活动开始升温,世贸中心的残骸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州的展览中心,唤起人们对一年前悲情时刻的记忆。
④9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将9月11日定名为“爱国者日”,号召全美国永远铭记在“9·11”中牺牲的人们,向他们的英雄事迹致敬。
⑤9月5日,介绍纽约警察在“9·11”中英勇表现的展览在纽约警察博物馆开幕,其中有23名殉职的纽约警员的相片和遗物,以及从世贸中心废墟中寻获的摩托车残骸、警察巡逻车的后车箱和被损坏的警报器。
⑥9月6日,美国国会在距离世贸中心不远的联邦礼堂举行会议。这里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200多年前宣誓就职的地方,1789年美国国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美国国会经过200多年,首次回到它的“发源地”开会。会议50分钟主要是演讲、颂诗以及音乐。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格普哈特表示:“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同我们的悲伤基本相称。美国正在从事一项使命,不是为了报复,也不仅仅是为了打败恐怖主义,而是再一次显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自由终将战胜狂热。”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表示,历史将记录下恐怖分子的失败,他说:“美国的实力不是钢铁或水泥,而是我们对宪法和人权法案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的信仰。”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说:“袭击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国家就陷入了战争。我们的自由是用很高的代价获得的,我们不准备让它流逝。”会后,议员们参观了“零地带”。那里,摆放着大量的鲜花,以纪念在“9·11”中丧生的2819人。
⑦9月7日,纽约的孩子们在中央公园参加一个呼唤“和平”的活动。9月8日,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会举行一个大弥撒,分别代表美国51个州的51架小飞机当天上午飞越纽约原世贸中心上空,以示悼念。
⑧9月10日晚,纽约的多个地方都会举行烛光守夜活动,还有纪念步行活动,与第二天纽约隆重的纪念仪式相连接。
⑨更重要的活动当然在9月11日。这一天,布什及夫人劳拉早晨将首先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非公开的宗教仪式。在美国东部时间8点46分,即一年前第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时刻,白宫将举行默哀仪式。然后,布什将前往五角大楼参加纪念仪式,然后赴宾夕法尼亚93号航班坠毁的地点献花圈。据推测,这架航班当时正欲前往袭击华盛顿的另一目标。下午4点30分,布什将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安放花圈。当晚9点零1分,布什将从纽约向全国发表讲话。
1.本文主要记叙“9·11”周年纪念活动,①②段先写国旗丢失的事件,有何作用?
               
2.第⑥段中为什么引用了很多人物的言论,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罗列了六件“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写?
               

4.新闻是客观冷静地让事实说话,但文中依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文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好吗?请谈谈自己的理由。
               


三、找出下面文字中的3处语病,先写出病句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提倡说普通话不等于要废除方言,②方言是储存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语言仓储。③如果不用福州话唱闽剧,④而要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来唱,⑤那么福州地域文化还能保留多少?⑥从这个意义上说,⑦方言存在不是一件坏事,⑧所以它保存了当地原生态文化。
序号 修改



【拓展阅读】
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
北出阿勒泰,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在万山丛中颠簸蠕动,下午2时抵达红山嘴边防连。
登上哨楼远眺,对面红山梁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冬天来了,大雪就要封山!
这天是9月22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
大雪封山,对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官兵来说,是“天大的事”。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在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这里银装素裹,积雪一人多深,陆路交通完全中断。
大雪封山,给守防官兵留下太多的痛。
会晤站副站长王兴民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2008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兴民接到住在山下的妻子高玮的电话:“我病了,医生说很重……快点下山,看看我吧。”
结婚8年了,通情达理的妻子从未提过类似要求。
王兴民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渴望马上回到妻子身边。可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即使插上翅膀,也无法越过这重重雪山,王兴民急得用拳头直擂自己的胸口。
实在等不及了,高玮把女儿托付给邻居,只身一人从边城回到老家,住进了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5月12日,高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
5月25日,红山嘴开山了,王兴民日夜兼程,26日晚赶到妻子病床前。他不敢相信,去年深秋分别时,那个容光焕发的年轻妻子,居然会变成这般模样。
第二天,王兴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抱着虚弱的妻子,紧赶慢赶挤上西去的列车,奔赴兰州军区总医院。
夜行火车沉闷的节奏,让疲惫不堪的丈夫沉沉睡去,高玮从丈夫的手提包里翻出病历,确认了自己的预感。她哭了。
抽泣声惊醒了王兴民,妻子拭去眼角的泪水,平静地说:“兴民,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有3件事你要答应我:一,家里买房借亲友的钱,你要一分不少地还上。二,我走后,你要常去看望我的父母。三,照顾好女儿也照顾好自己,再找一个,成家……”
7月26日,王兴民年仅29岁的妻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一个不满6岁的女儿。
短短两年中,王兴民先后失去了3位亲人,除了妻子,还有母亲和祖父。
边防的夜静极了,王兴民第一次向外人倾诉这痛断肝肠的经历,在座的全都落泪了,而蒙古族连长龚黎明竟哭出声——
2010年1月20日,龚黎明的妻子金兰查出卵巢肿瘤,急忙给丈夫打电话:“肿块有拳头大,医生说一天都耽误不得!”
因为大雪封山,龚黎明同样回不了家。几天后,坚强的金兰只身起程,从祖国的西北边陲回到东北老家。
“做手术那天,是妻子金兰代我签的字。”龚黎明说,术后,妻子长时间直不起腰,身体弯得像一张弓,购物、买菜,样样都得自己干,连邻居看了都觉得心疼。可她倒挺乐观,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也许是因为爱得太深,也许是因为愧疚太多,从得知妻子患病那天起,身处“雪海孤岛”的龚黎明,每天都要用一个心形巧克力盒子当模具,用洁净的清泉浇冻一颗“冰心”,以寄托对爱妻的思念。这个冬天,他总共浇冻了九十多颗“冰心”。
龚黎明说,他是幸运的,妻子经过一年多的调理,身体基本康复,还怀上了孩子。
从2008年至今,龚黎明在连队度过了3个封山期。
红山嘴军人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却无愧于军人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重托。
在荣誉室,记者数了数,自组建以来,红山嘴边防连年年出色完成守防任务,11次被两级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3次荣立二等功。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15名下山士兵的名单基本确定。在即将告别连队的时候,他们默默为军马准备了足够的草料,把狗圈羊舍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烤火煤堆得方方正正。还有那一排排晾在院子里的咸肉、干鱼、干鸭、粉条,无不体现着老兵对连队的留恋!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新疆军区给红山嘴边防连配备的全地形车和新型雪橇车,静静地停在营院里。连队干部介绍说,全地形车性能优良,可以满足冬季巡逻所需;军分区派人维修了光伏发电设备,水电暧设施保养一新;连队的网络视频业已启用,战士们又多了一条和亲友沟通的渠道。
指导员刘占锋的感言颇有诗意:身在边关有人疼!
清晨,我们漫步山上。两个停机坪分别坐落在山顶和半山腰,快两年没用过了,落满了厚厚的秋霜,在阳光下晶莹闪烁。尽管连队物资储备十分充足,什么也不缺,官兵们还是盼望过年时有慰问的直升机在这里降落。
大雪即将封山,记者与红山嘴边防连告别,越野车又一次颠簸蠕动在万山丛中。
(选自《解放军报》,作者黄国柱等,有删改)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屈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我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它的光线不强,但这微弱的光在那冷酷的陷阱中有很多的寓意,它或许能给这个勇敢但生存希望渺茫的地下探险者带来一些安慰。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C(A、模样mú;B、婆娑suō;D、编纂zuǎn)
2.D(A漂扬—飘扬,掩印—掩映;B恶梦—噩梦,心志—心智;C表情默然—表情漠然)
3.A(A项,惺惺相惜: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B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C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贬义词,多指不好的事)。此处与语境义不符。D项,连篇累牍,指一篇接一篇,一片又一片,形容文章篇幅很多,文辞冗长。 “连篇”指充满整个篇幅,因此,说成“新整理本错字连篇”就可以了。)
4.展览内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参观者的感受:“恐怖”“压抑”“震撼”等
5.⑴运用描写手法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寓含着强烈而深沉的愤慨之情: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这样写,突出文章主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结尾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⑵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对法西斯不可遏制的憎恨之情。
⑶祷告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因此,在这里,受难者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安慰和生的希望;而刽子手也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更得不到宽恕。
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们已经了解很多,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即使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⑸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残暴。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任凭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6.⑴要点: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 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人间惨剧,但这个严重事态已经过去,所以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
⑵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提升训练】
一、1.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突出了时间,渲染了援救的紧张气氛;强调了人们援救行动之快,效率之高,现场感极强,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在当时的情况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国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地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
3.划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4.本则新闻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无私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这些精神在当时的战争年代是难能可贵的,增强了(二战期间)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注意注释的作用。)
二、1.引出报道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顺便交代新闻背景。
2.使新闻更加具体生动;表明美国对恐怖事件和对未来的态度(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现作者对事实的态度。(意思对即可,回答2点即可)
3.使整个纪念活动的报道更加完整;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后续新闻的报道作了铺垫。
4.对美国遭受袭击的同情;对美国对此事件所持态度的肯定;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谴责。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这样写比较好,这样写可以展示一个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体的良知与正义感。
三、
序号 修改
② “仓储”改“仓库”(“仓储”是动词,搭配不当)。
④ “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删去“全国通用的”(句子成分赘余)。
⑧ “所以”改“因为”(关联词用错,因果关系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