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历史的回声”,四篇作品勾勒出不同革命时期壮阔的历史画面。《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写下的一首旧体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又具有时代精神内涵。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要能感受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长征这段历史,是一知半解的,没有系统学习了解过,对于课文是有比较大的距离感的。但是,在小学时期,他们正好遇上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各学校都开展过传承长征精神的主题班会课,也学过《飞夺泸定桥》这篇与长征有关的课文。因而,也可以调动学生的一些记忆,帮助本文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大无畏。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3.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静幸福地学习,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学习他们的精神,我们的课本第二单元给我们安排了4篇写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画面的文章。请大家翻到第二单元23页,大家齐读单元提示。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七律 ·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5七律 ·长征)
2、解释“七律”,学生介绍长征。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释疑。
3、你对长征有怎么样的初步感受?
难、险、长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预设: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哪句诗概括了这个主要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这句诗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气势,总领全诗。
朗读指导:前一句要语气坚决,充满信心。“只等闲”,要放缓,读出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学生个别朗读与集体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长征精神。
1.一个“难”字概括了红军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那长征难,在诗中具体表现在哪些词语上?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1)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2)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3)哪些词语表现万水千山的千难万险的?
“逶迤”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磅礴”,气势盛大,极言山势雄伟;
“水拍”写湍急的江水;“云涯”陡峭的崖岸;“横”,横跨,尽显泸定桥的气势;“寒”,铁索冰凉,铁索桥惊险,令人胆寒。
“千里雪”终年积雪,行军路上风雪交加。
2.面对万里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的表现如何?
(1)品味“腾细浪”、“走泥丸” 。
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诗人同时使用“逶迤”和“细浪”,“磅礴”和“泥丸”是否矛盾? 为什么?
“逶迤”指五岭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磅礴”,指乌蒙山气势盛大,极言山势雄伟,这都是客观描摹,而“腾细浪”和“走泥丸”则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红军的主观感受——在红军眼里绵延不绝的五岭不过是细小的波浪,山势雄伟的乌蒙山不过是在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诗人这样写,是通过两者的反差来表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2)朗读指导,男女生合作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3.品读“暖”与“寒”。
(1) 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暖:既指红军渡江时的气候(五月,天热),也反映了心情的“暖”——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2)看视频《飞夺泸定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读
“寒”,既写出了铁索的冰凉,又表现了铁索桥的惊险,让人胆寒,写出强渡的惊心动魄。
(3)生有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指点:前句高兴地读,后句读出沉重。 3、悟“更喜” 。
(1)“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里的“喜”从何而来?“更喜”有过哪些喜?
翻过岷山,红军长征之路豁然开朗,预示着长征即将胜利,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喜笑颜开。 齐读,读出喜悦之情。
“更喜”,还有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一切虽然艰难,但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最终取得了胜利的喜悦。
(2)读出胜利的喜悦。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时光飞逝,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代代相传。在毛泽东同志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永远播种在了我们的心中,红军战士永远是我们心中最英勇的人。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视频和图片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不足之处,主要是问题的设置太过于琐碎,没有主问题一直贯穿整个课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出时比较着急,过多的启发,反而抢去了学生的话语权。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