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6 18: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对于黄土高原千千万万的农民来说,他们每天面对的却是另一个强大的敌人:饥饿。生产队一年打下的那点粮食“兼顾”了国家和集体外,到社员头上就没有多少了。……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才有几十斤。
——《平凡的世界》
当时面临着什么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第一篇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放农业“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1978年11月安徽严立华家 生死契约,小岗精神分析农民的责任、利益。 1979年,小岗……粮食总产量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据小岗人反映,他们以前20多年总共也没有收获这么多花生、芝麻。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安徽农村改革之路》小岗村农业取得巨大成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初阻力重重。邓小平提到:凤阳县搞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值得研究。明确表态: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
  小岗村的做法受到中央肯定,大包干迅速蔓延全国,小岗村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1981年的冬天,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以公有制为基础,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以集体为单位经营交足国家,留足集体,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平均分配所有权归国家集体
承包使用权归农民所有权、使用权归国家集体按劳分配 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制砖机一开始转动,他自己也跟着旋转起来。各种生产环节,七八个雇用的工人,还要亲自跑着搞经销,简直乱成了一团。
目光远大的孙少安,政策一变,眼疾手快,立马见机行事,抢先开始发家致富了……
——《平凡的世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们身边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反思:家庭联产承包是现代化方向吗?●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
——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
●产权模糊的家庭联产承包
——不利于稳定土地经营基于此,许多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毫无意义,它从开始就是错的。对此,你怎么看?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评价历史事物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1984年,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
1993年,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
2001年,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改革继续 大牙湾煤矿附近有个火力发电厂,两大企业共同支撑着铜城的经济,但没有横向联系,大牙湾煤矿归冶金部门管,发电厂归电力部门管。冶金部门把煤调到别的地方去,发电厂需要煤又要从山西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平凡的世界》什么原因造成了
大牙湾煤矿的窘境?企业没有独立自主权第二篇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放企业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
政企不分平均主义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政企责任不分
分配制度“大锅饭”
经营承包责任制
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中 企业没有自主权
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 下列各项中,哪些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特点?大牙湾煤矿矿长借鉴了孙少平对付农村临时工的方法,开始在矿里搞改革,一些不太勤快的工人被克扣工资,甚至还开除了几个。同时,搞起了奖金制度,打破了以前的“铁饭碗”与“大锅饭”,这让一些不勤快的老员工很不满意,时不时就会有人把告状信送到省里,这让矿长的日子过得很不舒服。不过由于管理抓的好,煤矿的效益很是不错,开始扭亏为盈,他这顶“乌纱帽” 还是能保住的……
——《平凡的世界》大牙湾煤矿为什么
会扭亏为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18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请思考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异同。(提示:可以从所有制、管理方式、改革过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同:都坚持公有制的性质;
管理方式上都强调放权让利(增强活力);
改革过程都有渐进性的特点异:国有企业改革更复杂,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思想界:姓社?姓资?人心惶惶……—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 ,姓“资”—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毅然南巡。南方谈话中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难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模式。“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78199221世纪政策调整制度创新改革不断深化……第三篇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国家1.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2.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3.基本框架的建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就好比一只鸟,
鸟不能捏在手里,
捏在手里就会死,
要让它飞,
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
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
——陈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2.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3.基本框架的建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4.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历程:由浅入深,渐进改革(农村—城市—体制)●主体:由群众自发到中央主导●方向: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何以伟大1.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2.促进思想进一步解放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改革中的问题1.地区发展不平衡2.科技创新3.社会公平改革启示中国的变化
震动了资本主义国家
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
也震动了中国自己
——《平凡的世界》
是的,我们经历了一个大时代。
我们穿越各种历史的暴风骤雨……
甚至在我们生命结束之前,
也许还不会看到这个社会完全成熟
而只能看出一个大致的趋势来。
但我们仍然有理由
为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感到自豪
——《平凡的世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你能续写《平凡的世界》吗?砥砺前行,助推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没有改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习近平1.1990年桓台县2.6万公顷粮田平均单产达到1020公斤,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全年粮食亩总产量超过1000公斤的“吨粮县”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淄博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
B.家庭联产承包解放生产力
C.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D.农村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这一史实最有助于研究我国的( )
A.社会生活变迁
B.家庭联产承包
C.现代企业制度
D.经济体制改革
5.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一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
A.国有企业的改革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6.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问题: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中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的两个典型事例。上世纪90年代哪一举措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