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竹节人(第二课时)课件(共13张PPT)+教案+学习单

文档属性

名称 9 竹节人(第二课时)课件(共13张PPT)+教案+学习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6:06:14

文档简介

《竹节人》(第2课时)

学习单一
1.请你画出《竹节人》中“我们”的情感变化图。
(
“我


的情感变化
)







…………………………………………………………………………………………








(
事情发展过程
)



学习单二
《竹节人》作业单
班级: 姓名: 2018.10.26
1.二选一:
(1)摘抄文中表现乐趣的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要求:找出符合要求的2句,抄原句并分析表达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要求:找出符合要求的2句,抄原句并理解句子的含义。
原句A: 。
分析: 。
订正: 。
原句B: 。
分析: 。
订正: 。
原句C: 。
分析: 。
订正: 。
2回忆自己制作玩具的过程,或者自己与同伴玩游戏的过程,参照斗竹节人的写作顺序,记录下那时的场景和乐趣。
要求: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写出过程中的情感变化。200字左右。

































(
1
)
(共13张PPT)
竹节人
初谈文章写了什么,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竹节人》第二课时——整体感知
《竹节人》第二课时——整体感知




“我们”随着情节发展产生的情感变化图
《竹节人》第二课时——整体感知




“我们”随着情节发展产生的情感变化图
圈划、思考:
斗竹节人的过程中,有什么乐趣?
具体体现在哪里?
《竹节人》第二课时——朗读品味
作者按什么顺序
来写斗竹节人的乐趣?
《竹节人》第二课时——朗读品味
《竹节人》第二课时——朗读品味




“我们”随着情节发展产生的情感变化图




斗竹节人时的写作顺序:

《竹节人》第二课时——朗读品味
打斗场景的丰富:
有生命
赋予英雄形象
热烈紧张
摆场观战
欢乐程度的加深:
没头没脑、不知疲倦
神气威武
别出心裁、弄巧成拙
一圈黑脑袋、好不热闹
上课继续、忘乎所以
《竹节人》第二课时——理解关系
老师没收了我们的竹节人后,我们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小组讨论:
老师迷上竹节人
这部分内容是否多余?
《竹节人》第二课时——理解关系
再想文章写了什么,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竹节人》第二课时——把握主旨
通过写……,表达了……。
《竹节人》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1.二选一:
(1)摘抄文中表现乐趣的句子,从人物描写手法角度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要求:2句,抄原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要求:2句,抄原句并分析对句子的理解。

2.回忆自己制作玩具的过程或自己与同伴玩游戏的过程,记录下那时的场景和乐趣。
要求: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写出过程中
的情感变化。200字左右。
9 竹节人 教学设计
(第2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竹节人》选自部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课文。本文叙述了我们小时候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和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简单的游戏带来的乐趣。通过人之迷恋、游戏之乐趣等内容,回忆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
1.单元学习要求:“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竹节人》是回忆性散文,作者从成人视角交代故事背景,之后用儿童的口吻回忆与“竹节人”有关的童年生活。这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借助想象来进一步感知创造带来的乐趣。当然,要理解文中老师迷竹节人的内容与全文的关系,是个难点,这时的阅读理解较多地需要教师的引导,从而更好地把握全文的写作意图。
2.单元学习要求:“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形式的统一”。《竹节人》在语言形式上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运用了对比手法、短句等等。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形式地朗读、品词析句等来体会文中表现出的创造给孩子们带来的满足与自豪,都在表达与竹节人有关事件的童年乐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适应能力较强,在执教本课时他们进入初中生活一个多月,逐步适应了学校的学习习惯要求、各类学科听讲要求。但在坐姿、写字握笔姿势、倾听习惯等方面,还需要老师平日教学中多加关注和帮助。
六年级学生性格活跃,能对语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分析,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缺少对语言的建构,不太会思考文章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通过多形式的学习活动,结合所学文本提出有效问题、归纳学习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在表达方面,本班学生部分理解能力较高的不爱主动表达,部分喜爱表达的浮于文字表面、未能沉浸文本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鼓励有思考不善言的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整体意识。
【单元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提示语,快速厘清文章思路,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内容。
2.品味生动精准的语言,认识人类文明的创造,思考宇宙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3.尝试根据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目的,选取恰当的方式,有条理地加以表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厘清文章思路结构,学习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关内容。
2.?了解写作时代背景,借助情感变化图来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说明性、叙述性语言,体会制作竹节人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检测预习、厘清结构:
????1.正音释词,朗诵全文。
2.交流读后体会,说说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3.明确全文思路结构,学生简洁概括。
三、了解背景:
教师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
四、分析情感:
绘制情感变化图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
1.默读、圈划故事情节中体现“我们”情感的语句,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2.当堂绘制情节发展中“我们”的情感变化图,为之后把握主旨做准备。
3.交流、补充。
五、小结本课:
【作业设计】
继续阅读《竹节人》,圈划、思考:
1.这些乐趣具体表现在哪里????2.作者写这些,想要表达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想象,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初步感受到创造带来的乐趣。??
2.?品读描写性语言,体会到由竹节人引发的美好的童年生活。
3.?了解老师迷竹节人和全文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借助想象、品读语言,初步感受创造带来的乐趣,体
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2.教学难点:了解老师玩竹节人和全文的关系,从而把握全文主旨。
【思维导图】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人物情感分析图(学生完成)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板书课题,
2.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说说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2.?借助学习支架——情感变化图,初步疏理全文中“我们”的情感。
三、朗读品味:
1.学生默读、圈划相关语句,
思考:在打斗竹节人的过程中,作者有什么乐趣?具体体现在哪些语句?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明确描写性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游戏中的“斗趣”。
3.作者写这些体现乐趣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1]欢乐程度的加深:
没头没脑、不知疲倦——神气威武——别出心裁、弄巧成拙
——一圈黑脑袋、好不热闹——上课继续、忘乎所以
[预设2]打斗场景的丰富:
有生命——赋予英雄形象——热烈紧张——摆场观战
四、理解关系、把握主旨:
1.?为什么结尾说“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这部分内容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2.再次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想表达什么?
提示:通过写……,表达了……情感。
五、小结本课:
这节课重点学习了斗竹节人的内容,在朗读、品析描写性语言中,感受到了游戏、创造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但作者还写了老师迷竹节人的事情,并为此化解了作者对老师的怨恨。全文通过竹节人这个线索,表达的不仅仅是游戏、创造带来的乐趣,更是一个成年后的作者对自己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二选一:
(1)摘抄文中表现乐趣的描写性语言,选择一个角度品味其表达效果。
要求:编号,至少2句,抄原句,分析表达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作业设计】
1.二选一:
(1)摘抄文中表现乐趣的描写性语言,选择一个角度品味其表达效果。
要求:编号,至少2句,抄原句,理解句子的含义。
2.回忆自己制作玩具或和同伴玩游戏的过程,记录下那时的场景和乐趣。
要求: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写出过程中的情感变化。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