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桥 课件(共16张PPT)+教案+预习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桥 课件(共16张PPT)+教案+预习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6:06:14

文档简介

13 桥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桥》是一篇小小说,塑造了一位在危急关头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和坚定,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党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化身。这篇小说情节构思新颖别致,悬念设置巧妙,让读者读到结尾处才恍然大悟,此前阅读中的种种疑团才涣然冰释。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支书,形象高大,性格鲜明,作者大量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使得一个无私无畏的老共产党员形象跃然纸上。小说多用短句,多单句成段,营造出一种急促、紧张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本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短篇小说,是学生首次接触小说这种体裁,因此重点应在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上。本篇小说篇幅很短,但情节完整,作者善于设置悬念,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令人深刻,因此,学生对于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应该不难,难点在于对“桥”的隐喻的理解,需要我们走进文本深处,不仅与文本展开对话,同时要与作者展开对话。真正细读了文本,我们发现,张扬“党性”是文本要着力实现的一个意图,是作者想要借助文本大力张扬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本文教学的终点。
为此,本堂课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文本细读来把握老汉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围绕核心意象“桥”的问题链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读“桥”的深层含义,从而实现学生阅读的思维建构。
【教学目标】
以“桥”为主线,感受老共产党员英勇无畏、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梳理主要情节,体会情节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品味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品味小说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小说情节,感受老汉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难点:体会“桥”的含义,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40分钟
【预设课堂形态】
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合作对话形式。
【课前准备】
预习:1.字词积累。
2.梳理小说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3.感知小说人物形象,归纳老汉的人物特点。
4.品读小说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桥”。
一、故事背景(1-6节)
1.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它在村民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桥”作为文本的题目和核心意象,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从“桥”入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的高级形态,为后面对这个核心意象深刻含义的理解打下基础,从而成为整节课学生思维的起点。
学生预设:
第4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们的通行之路,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可以从这座桥逃生。
教师总结/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这座窄窄的木桥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窄”说明应该不常走,但在危急时刻却异常重要。
2.故事中描写的是怎样的危急时刻?找出相关的句子。(这里融入对环境描写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短句和修辞手法营造出的紧张氛围。)
PPT出示:
1.短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改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雨像一瓢瓢水从天上泼下来一样。又像一盆盆水从天上倒下来似的。
思考:这样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预设:
原文那样写更能表现雨水来势凶猛,更能渲染紧张的气氛。
2.比喻、拟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赏析:把山洪比喻成野马,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赏析:“跳舞”“狞笑”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故事发展(7-14节)
1.在这洪水肆虐的生死关头,这座“窄窄的木桥”是夺命之桥,还是生命之桥?
设计意图:
说夺命之桥,是因为只有一条窄桥可以逃生,人多,且乱,又下大雨;说生命之桥,是 3? 因为如果抢得先机,或者秩序井然,通过木桥,便可逃生。这个问题是为了设置思维冲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预设:
夺命之桥和生命之桥都可能会有,言之有理即可。
2.夺命之桥与求生之桥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夺命之桥与求生之桥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快速、有序地通过。如何能使慌乱的人们变得有序?老支书做到了!此环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和老汉在生死攸关时的不同表现的对比,把握老汉临危不乱、镇定如山的高大形象。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来把握人物的形象。
学生预设:
人们快速、有序地通过这座桥。
3.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预设:
人们:跌跌撞撞??拥??乱哄哄
追问:你能理解人们的表现吗?
学生预设:
可以理解,普通人在遇到灾难时都会慌乱,老汉有可能刚开始时也是慌乱的。
4.老汉的表现呢?找出文中相关句子。
学生预设: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教师总结:
教师老支书在危急时刻能克服内心本能的恐惧,沉稳、坚定组织大家有序通过,这些句子是对老汉的肖像和语言描写。山的特点是巍峨的,“清瘦”的老汉像一座山,写出了老汉作为全村主心骨的高大形象。语言简短有力,写出了老汉的指挥若定。
三、故事高潮(15-23节)
1.在老汉的指挥下,人们有序地跨过了生命之桥,可是在洪水的肆虐下,桥塌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被夺走了,他本来有机会逃生吗?
为什么后来却被夺走了生命?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初步了解悬念、铺垫等小说创作的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带来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学生预设:
小伙子本来可以走过这座桥的,因为被老支书揪到了队伍后面,所以最后失去了过桥的机会。
4? 教师追问1:
他为什么被老支书揪到后面?
学生预设:
党员身份。
教师追问2:
洪水吞噬前,小伙子反而让老支书先走,为什么?你有没有产生疑惑?
学生预设:
开始不明白,后来才知道老支书是他的父亲。
教师追问3:
老支书前面揪出小伙子来,最后为何又用力推他先走???学生预设:
因为想让儿子先走。
教师追问4:
既然是父子,老支书为什么把他揪出来?
学生预设:
体现了老支书的无私。
教师追问5:
为什么把父子关系放到小说结尾交代?
教师总结:
这种写作方法叫设置悬念,并在前文中做铺垫,是为了引起读者内心的震撼。)
四、故事结尾(24-27节)
学生活动:比较修改后结尾与原文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第一种修改:
删去最后四段。修改前文: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的儿子瞪了他一眼,站到了最后。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分析:原文设置悬念,更让人感到震撼。
第二种修改:
保持前文不变,合并段落: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5?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分析:原文短句成段,更添悲剧色彩。
五、“桥”的含义
以“桥”为题,仅仅指那座窄窄的逃生木桥吗?全文读完,你觉得
“桥”有什么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终点,也是小说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学生从文本的叙事中可以感受到老党支部书记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但这只是文本表层的人文价值。本环节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五次出现的“党”或者“党员”,再去解读“桥”,从而使学生理解老支书身上展现的不仅是崇高的人性,更是伟大的党性光辉。
教师明确/学生预设:
小说表面意义的“桥”是具象的桥,指那座危险的桥,深层次的“桥”是有象征意味的,象征着老支书——这座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危难时刻,心系群众,他就是一座镇定如山、通往希望的桥;紧急时刻,不顾私情,他成了一座刚正无私捍卫生命的桥;悲痛时刻,精神永恒,他化为一座浩气长存、永生不朽的桥。
六、课堂小结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请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说说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预设:
本文重点塑造了老汉这个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故事情节构思新颖别致,悬念设置巧妙,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老汉面对暴雨和洪水的沉稳和坚定。
七、作业布置:
1.?下列两个句子中“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思考探究:
(1)文中写到“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请想一想,他可能要喊什么?
(2)文中写到“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如果老太太想对丈夫和儿子说些什么,她会说什么?
板书设计




与《桥》初对话
一、积累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狞笑 淌 蹿 祭奠 搀扶 势不可当

二、梳理情节。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



2. 故事中最让人感到意外和震撼的情节是哪个部分?



三、感知人物形象。
1.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的身份是什么?



2.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四、品读语言。
1. 请分别找出一个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并赏析。





2. 说说下列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改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用力泼出去一般,又像从上面倒下来一样。




原句: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改句:桥太窄了,请大家不要拥挤,排成一队……党员同志请排到队伍的后面让群众先走……

(共16张PPT)
谈歌

1.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窄窄的木桥。

2.它在村民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平时不怎么走,但危急时刻可以逃生。
一、故事背景(1-6节)
3.怎样的危急时刻?从1-6节找出相关的句子。

短句

比喻

拟人

返回
短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改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雨像一瓢瓢水从天上泼下来一样。又像一盆盆水从天上倒下来似的。

思考:这样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返回


比喻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赏析:把山洪比喻成野马,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

返回
拟人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赏析:“跳舞”“狞笑”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返回
1.夺命之桥 还是 生命之桥?最重要的是什么?

2.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3.你能理解人们的表现吗?





二、故事发展(7-14节)
4. 老汉的表现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故事发展(7-14节)
桥塌了,一个小伙子的生命被夺走了。

思考:他本来有机会逃生吗? 为什么后来却被夺走了生命?

三、故事高潮(15-23节)
问1:他为什么被老支书揪到后面?

问2:洪水吞噬前,小伙子反而让老支书先走,为什么?你有没有产生疑惑?

问3:既然是父子,老支书为什么把他揪出来?

问4:老支书前面揪出小伙子来,最后为何又用力推他先走?
“桥”的含义
问5:为什么把父子关系放到小说结尾交代?
小结




四、故事结尾(24-27节)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比较修改后结尾与原文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删去最后四段。修改前文: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的儿子瞪了他一眼,站到了最后。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分析:原文设置悬念,更让人感到震撼。
第二种修改:保持前文不变,合并段落: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分析:原文短句成段,更添悲剧色彩。

思考:以“桥”为题,仅仅指那座窄窄的逃生木桥吗?你觉得 “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返回
五、“桥”的含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请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说说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小结
1. 下列两个句子中“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 思考探究:
文中写到“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请想一想,他可能要喊什么?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