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西高2010年8月高三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红色山群(丹霞地貌)。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浙江江郎山、江西的龙虎山、广东的丹霞山、湖南的崀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这六个地区共同组合在一起称为 “中国丹霞”已加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读图1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
A.砂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玄武岩
2.形成红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国境内发生了本世纪最为壮观的一次日全食天象。读图2回答3~4题。
3.日全食发生时,被全部遮盖的太阳外部圈层是( )
A.平流层 B.日冕层 C.色球层 D.光球层
4.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与之相关的大气削弱作用主要是( )
A.散射 B.反射 C.折射 D.吸收
图3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
B.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C.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
D.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6.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
A.海平面上升 B.沿海地壳下沉
C.黄河入海泥沙减少 D.该区植树造林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图4),回答7—8题。
7.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8.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为背斜成谷
C.丙处为地垒成山 D.丁处为地堑成谷
图5是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读图后回答9~11题
9.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0千米,要在边长为2米的图幅中完整绘制该区域图,所选用的比例尺应为( )
A.1∶40 000 B.1∶200 000 C.1∶4 000 D.1∶20 000
11.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我国的第四座航天发射中心将“落户”海南。我国已建成使用的三座航天发射中心是:酒泉、西昌、太原。航天发射中心的选址,要考虑水源、气候、气象、交通、地球自转等因素。读右图回答12~13题。
12.与前三座航天发射中心相比,我国第四座航天发射中心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
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海上运输方便
大气能见度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我国的四座航天发射中心中,同时位于外流区和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
A.酒泉 B.太原 C.西昌 D.海南
我国继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之后,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了第一个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并投入使用。读下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4~16题
14.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
A.11°05′N、168°04′W
B.23°26′N、168°04′W
C.23°05′S、168°04′E
D.11°05′S、168°04′E
15.图示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国际标准时间大约是6月22日23时12分
B.中山站终日不见太阳
C.巴黎盆地阳光普照
D.新加坡曙光初现
16.北极黄河站夏半年会出现极昼现象,其持续时间大约为( )
A.1个月 B.3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17.下图中的四条折线所表示的纬度与数码相对应的一组正确的是( )
①23°26'N ②赤道 ③20°S ④66°34′S
A.①-A,②-B,③一D,④一C
B.①-C,②-D,③一A,④-B
C.①-B,②-C,③-D,④-A
D.①-A,②一C, ③-D,④-B
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表示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阳高度变化过程,读图后回答18—19题(h为一已知量)
l8.③地正午太阳高度H是( )
A.2h B.3h C.4h D.h
19.四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某一游客在旅游黄金周到青岛(36°06′N,120°18′E)旅游,于北京时间7时整到达某一宾馆,看到宾馆大厅中提供的信息。据下列信息判断20~21题
20.该旅游的时间可能是( )
A.春节 B.劳动节 C.国庆节 D.圣诞节
21.图中四个时间除北京时间外,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②③ D.①②
22.北半球某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o,为保证建筑物底层居室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南北两幢楼间距与楼高关系至少应是 ( )
A.楼高的2倍 B.楼高的3倍 C.与楼高相等 D.楼高的4倍
AB为晨昏线,O处有一旗杆为5米,且该日旗杆影长始终不变为18.5米,并作顺时针旋转,C处所在整条纬线此刻的太阳高度角分布如右图所示,已知tan15°=0.27、
tan20°=0.36、tan23°=0.42、tan30°=0.577,回答23~25题。
23.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30°N,150°W ]
B.23°S,30°E
C.15°N, 30°E
D.15°S,150°W
24.右图中的H的值为( )
A.60° B.36°
C.30° D.47°
25.该日C点一天内人影变化为( )
下图中a、b、c三条线分别表示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范围(NS代表A地地面南北方向),读图后回答26~28题
26.A地的地理纬度是()
A.33°26′S B.13°26′S C.0° D.23°26′N
27.A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 )
A.90°,80° B.90°,53°08′
C.80°,36°52′ D.90°,36°52′
28.如果A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沿海地区,其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读正午太阳高度极值随纬度分布图,完成29~30题
29.①地( )
A.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幅为23°26′
B.白昼变长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C.日影最短时,影子方向朝南
D.太阳直射日过后,白昼渐长或渐短
30.若②的数值为-13°26′,则( )
A.②所对应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另一极值为33°26′
B.只有80°~90°(纬度)范围的地区出现极昼
C.②所对应纬度极昼天数不超过3个月
D.②所对应纬度夏季有成群的企鹅聚集在海边
二、非选择题(共40 分)
31.右图是北半球夏半年某日A、B两地太阳高度角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读图后回答(每空2分,共8分)
(1)A地的纬度是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3)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
(4)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32.右上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6分)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是 ;属于高温熔化的是 ;属于变质作用的是 ;
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
(2)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
33.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的字母是 ,图中共有个 断层,从地形来看B处属于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 边界。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 处。
(4)若F点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 板块中,E点所在的岛屿为我国的 岛,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 ;如果G处发生地震,图中地表各点中,地震烈度最大的是 。
34.读下图,“甲乙两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9分)
(1)甲、乙两图所示的主要地区在地形上有哪些相似之处?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
(2)分析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地形大势(2分)
(3)简述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相同的能源优势及形成条件。(3分)
35.下图表示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图,图中A、B两地的纬度差异不大,但为什么获得的太阳年辐射总量不同?(8分)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D
A
C
C
A
B
C
D
B
B
C
A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D
C
B
C
C
C
A
B
B
A
D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共8分,每空2分)
(1)90°N(北极)
(2)h°
(3)北纬90°-h°~北纬90°
(4)2h°-y°
32.(共6分,每空1分)
⑴ ⑥ ⑤⑦⑧ ①④ ②③
⑵ 岩浆岩 沉积岩
33.(共9分,每空1分)
(1)B 两个 山岭或山地
(2)消亡(3)D (4)亚欧 台湾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或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E
34.(共9分)
(1)(4分)都是面积较大的外流盆地 (1分) 依据:①跨经纬度较大;②两图等高线都呈闭合状,且四周高,中间低;③两盆地中部有外流河流经(3分)
(2)(2分)甲东高西低或东北高西南低(1分)乙西高东低或西南高东北低(1分)(根据河流的流向)
分)
B地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的原因是: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2分)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