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三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25 掌声【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落”“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默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思考,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3.变换人称讲述故事,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学会关心、爱护同学、亲人。【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落”“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教学难点】1.默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思考,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2.变换人称讲述故事,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学会关心、爱护同学、亲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掌声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她。2. 走进作者:董保纲:男,1973年生,河北威县人。著名青年作家。现为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新闻书画家协会理事,邢台市作协理事,《格言》杂志签约作家,报社编辑、记者。散文集《一路花香》《最真心的故事 最深刻的感动》等。3.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二、初读感知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4.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班里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同学英子,因为第一次上台时获得了大家的掌声的鼓励而逐步改变抑郁性格的故事。三、识字写字1.出示会认字、易读错字、多音字,引导学生识记; 2.出示会写字,引导学生组词、造句,并观察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重点字: 掌:上边要扁、宽,“冖”的横要长,“手”上边是一平撇,最下边横要长。 班:左边“王”要窄小,下横变为提;右边“王”要端正;中间有一小点和长撇。 默:“黑”整体要窄小,下横和四点向上倾斜,方框内是一竖两点,不是“田”。 腿:三部分要写紧凑,“月”要窄,“艮”最后一笔是长点,位置靠上。四、课堂小结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爱与关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阳光、美好。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2.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 3.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所以,进入课堂直奔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先感受掌声中爱的力量。】二、品读释疑1.带着问题读课文:核心问题: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串珠问题:(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讲述英子的变化的,画出文中表现小英动作、神态的语句。 (3)掌声响起了几次,对英子来说有什么不同?(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随文讲解,理解文意:(1)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动作描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反映了英子的自卑心理:对别人的目光敏感,不想让别人注意自己,是因为内心不自信,怕别人嘲笑自己。(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英子不愿意当众走上讲台,怕同学们嘲笑她,可老师的话又不能不听,因此她很矛盾,拿不定主意。 “犹豫”“慢吞吞地” “眼圈红红的”表现了她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这里的“犹豫”“眼圈红了”是对英子神态的描写,说明英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体现英子内心的紧张、自卑、无奈和痛苦。 (3)阅读方法解密:如何体会人物心情?(4)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动作描写)(5)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句话“深深地鞠了一躬”中反映掌声带给英子很大鼓舞,让她自信起来。(6)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这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英子的自卑、忧郁形成对比,因为同学们的掌声,英子变得乐观开朗了,对生活也越来越有信心。(7)拓展:联系上文,英子会有怎样的变化?英子不再__默默地坐在角落_,而是_与大家一起讨论问题_;不再_一个人早早地来__,而是_与大家有说有笑地走进教室___……(8)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 一词说明这掌声是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的,从“热烈而持久”可以看出同学们鼓掌是发自内心的。 为什么“刚刚站定”,同学们就鼓起掌来?因为英子克服自卑心理,走上了讲台,这是同学们给予英子的第一次掌声,这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信任和理解,也包含着同学们的关爱。同学们希望英子能走出阴影,走进集体,不再忧郁。(9)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再次响起是为什么?这次掌声是为英子生动地讲述而起,夸赞她出色的表现。3.回归全篇,突破重点:(1)核心问题: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串珠问题:①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讲忧郁的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走上台讲故事,出色的表现赢得同学们的掌声,从此英子勇敢面对生活。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讲述英子的变化的,画出文中表现英子动作、神态的语句。 课文按照 事情发展 顺序讲述英子的变化的。③掌声响起了几次,对英子来说有什么不同?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写班里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同学英子,因为第一次上台时获得了大家的掌声的鼓励而逐步改变抑郁性格的故事,赞扬英子对同学们掌声鼓励的珍惜,克服自卑、阳光生活的勇气。三、本课小结1.小结: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告诉我们,爱与关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阳光、美好。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2.写作手法:抓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本文作者在描写英子的前后变化时,抓住动作、神态进行描写,表现英子心情的变化。如“低”“站”“走”,非常普通的动作,可是英子的这些动作,与我们大多数是不一样的,立刻、慢吞吞、一摇一晃,英子的每个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自己的想法。举例:她小眼睛一亮,拿起筷子,向一盘色泽鲜艳的绿菜伸去,轻轻夹起一片,左手在筷子下方端着,小心翼翼跟随着筷子移动,生怕汤汁洒在新衣服上。本来筋脉突兀的干巴的手此刻一用力青筋更加明显。这段文字重点抓住夹菜时的动作,神态,突出她的小心谨慎。 3.练一练:你最喜欢班里的哪一位同学?认真观察他做某件小事时的表现,写一写,注意抓住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四、结构图示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再次梳理结构。五、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给予树》、《一颗小豌豆》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