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 浮雕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 浮雕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2-06 21: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浮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学会运用泥板来塑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有趣的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的表现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表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人、事、物。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本课设计引导学生欣赏大量的图片,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知识拓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
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 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可归结为神龛雕塑,根据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写实性、装饰性和抽象性;??高浮雕是指压缩小,起伏大,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浅浮雕压缩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线刻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它靠光影产生,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镂空雕是把所谓的浮雕的底板去掉,从而产生一种变化多端的负空间,并使负空间与正空间的轮廓线有一种相互转换的节奏。这种手法过去常用于门窗栏杆家具上,有的可供两面观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欣赏分析
拓展视野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
2.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壁》、非洲浮雕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3.引导学生讨论,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
开阔学生视野,带学生走进浮雕的世界。初步了解浮雕的造型特点。
总结概念
分析方法
揭示“浮雕”的概念。
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
进一步欣赏:了解不同材质的浮雕,如:石浮雕、木浮雕、纸浮雕等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表现方法与表现效果。
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
欣赏分析
发现方法
一、讲解制作步骤:
1.揉泥。2.拍泥板、割边。3.刻出细节。4.整理调整。
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
1.将泥压平刮平(呈长方形)
2.泥板过程(用泥塑刀刻画轮廓)
3.刻出大形(将头部面部细致刻画)
4.雕刻完成(调整稍加纹理装饰)
用搓、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制作出泥板浮雕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形象,利用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利用泥塑工具或者手指,将自己已经制成的大的形体进行仔细的描绘,也要用到压、剪、刻、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形成制作好的泥板浮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课上积极动手,动脑,可以小组合作的完成作品。
感悟交流
联想创造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想设计怎样的浮雕作品?并运用刚才学到的哪种方法进行创作。
引导交流,分享创作感悟。
尝试体验
1.尝试创作一件带有主题性的浅浮雕或高浮雕作品。
2.尝试用不同方法制作浮雕作品。
引导学生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
展示评价
1、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2、鼓励学生课下为自己的作品图上颜色,并作为礼物送给亲朋或装饰居室。
拓展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小小的泥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