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水资源》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水资源的知识,学习招贴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家乡的水利工程和治水故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文化基础。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3.利用招贴画宣传节约水资源,唤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水资源知识,能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
教学难点
巧妙地设计并进行一次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宣传实践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询了解水资源相关知识并完成问卷星网站上的在线检测题。
(教师)水资源知识网络答题卡、水循环演示App、Airplay投屏软件、教学PPT。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预习检测 了解学情
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在问卷星网站设计一个简易的在线检测题,学生答题后,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情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师生交流 发现问题
水是什么?
请学生们根据已有知识,一起来说说水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补充。
水从哪里来?
请学生们根据已有知识,一起来说说水从哪里来?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通过App“水循环 - 有趣的学习”应用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
水和人类的关系
请学生们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关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补充并总结:
(1)虽然水是不断循环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饮用。
通过App“水循环---污染和净化系统”应用展示水的污染与净化过程。
/
(2)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播放由于缺水带来灾难的视频、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水的紧缺,从而唤醒他们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 前人如何治水
(1)请学生根据预习,谈谈前人治水的故事、水利工程:
大禹治水
王安石治理宁波东钱湖
都江堰水利工程
它山堰——宁波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
我们该如何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键词,如: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等。
学生自主选择关键词作为主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从主题出发,联想相关的图片、文字等画面所需的设计元素。
微课教学 掌握重点
教师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关于招贴画设计技巧的微课,让学生快速掌握招贴画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创作实践 突破难点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一项作业,进行制作。
1.基本作业:用剪、贴、画等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设计一个节约用水的招贴画。
2.提高作业:PPT、H5动态页等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3.合作作业:以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组织一次节约用水的宣传实践活动。
多方评价 获得自信
学生制作的作品可通过面批、上传微博@教师@同学、通过微信转发等途径获取多方评价。教师根据作业质量、他人评价,在App“班级优化大师”中进行分项打分。
课外拓展
运用水资源这一课的作品,在学校或社区组织一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主题宣传活动。
此环节的设计是基于核心素养“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学生在搜集了解中获得了水资源知识,这远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得多。为了检测学习效果,通过问卷星在线答题,将预习落到实处。
合理利用App,以形象生动的演示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发现生活中关于水的例子,从而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社会责任感。
交流前人的治水的故事、搜罗水利工程,让学生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为社会参与奠定情感基础。
思维导图的运用,能让学生脑洞打开。
微课示范不但能节省时间,还能分享给学生反复学习。
以生为本,通过作业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作业。
多方、多元的评价,能让评价更加客观,也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分层作业
基本作业:用剪、贴、画等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设计一个节约用水的招贴画。
提高作业:PPT、H5动态页等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合作作业:以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组织一次节约用水的宣传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水资源
水是什么
水从哪里来
水和人类的关系
前人如何利用水
我们该如何做: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
知识参考: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是指把长江流域水资源自其上游、中游、下游,结合中国疆土地域特点,分东、中、西三线抽调部分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4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基础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目前,中线工程、东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截至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王安石与东钱湖
宋天禧元年(公元1048年)王安石任鄮县县令后,又组织民众,补废完因,订建湖界,疏浚水道,"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经过苦营,把东钱湖治理得清波浩淼,若大镜悬空。自此,七乡之民,虽天气干旱而无凶年之忧。
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