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监利县棋盘中学 何红兵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走近作者: (课件展示)
三、解读文本。
?1、默读。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课件展示)??
4、解读文本(课件展示)?
5、齐读。?
6、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讨论、明确:(课件展示)
五、探究文本 1、小组讨论:你认为田园生活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
2、学生找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并汇报。
(1)、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诗的味道,体会一下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吧!
(2)、学生齐声朗读。
诗的味道读出来了吗?(课件展示)
(3)、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诗歌,读出它的情味来!
(4)、(课件展示) 那么同学们感觉到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了吗?
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一起读一读他的《归园田居》一、三。(课件展示:《归园田居》其一)
他面对困顿生活时不抱怨现实,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课件展示)“但使愿无违”中“愿”具体指什么呢?
自由读。
3、小结:
五、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六、课堂总结:七、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田园诗的始祖
归 愿
课件36张PPT。归园田居陶渊明陶
渊
明 世外桃源是个
什么样的地方?
为咱们喝彩!景色怡人。? 热情淳朴。??人人劳动, 人人平等,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自给自足, 丰衣足食。??与世隔绝, 幸福快乐。?? 世外桃源是现实生活没有的,
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
理想国呢? 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道家的影子: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江西九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陶源明简介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请用原文回答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官场生活性格:
清高孤傲
喜欢田园
与世不合官场生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
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
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哪一句最能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为
何
归
来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和拟人对偶
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
特别是“恋”和“思” ,“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归向何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归去如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结合诗句及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场景。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
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
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2、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宁静、和谐、朦胧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几句写的是 景静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用“暧暧”写远村的 态;用“依依”写清烟的 态;用“鸣”“吠”写鸡、犬的声音,依稀可闻。诗人把热爱田园生活的恬适之情,寓于朴素宁静的景色之中,从而使诗的风格情韵极为通达流畅静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陋室铭》
由近景到远景,幽美的环境衬托
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情绪
。由近闻到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示出乡间的
宁静与平和。一副清净、优美的田园风光,富有情趣的农村图景。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悦人耳目、耐人寻味,没有尘杂喧嚣,没有勾心斗角,这是一方净土,一处超凡脱俗、充满雅趣清韵的心灵家园。
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捕捉了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
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与诗人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达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行中,
这是一种 的艺术表现手法
。
情景交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
——《归园田居其二》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归去后最能表现诗人归隐
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脱离官场后的
愉悦和欣喜。极度向往田园生活田园生活的乐趣无穷原因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表达了久在官场的悔恨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也表达了摆脱官场羁绊和回归自然田园的欣喜之情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你有什么看法? 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
匹夫有职。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
然而“世与我相遗,复驾言兮焉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
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
具有积极的意义。谢谢!课件45张PPT。诗歌二首
陶渊明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选自钟嵘《诗品》)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简介: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作者简况陶诗有两类题材: 一类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田园诗表现了诗人
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
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对劳动的认识
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鲁迅说过:“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读山海经(其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在? 主要作品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饮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整治,管理。秽:荒芜,指田间的杂草。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自然朴素平淡,给人一种亲切感。“田彼南山,荒秽不治。”杨恽。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描写作者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隐含治理整个社会荒秽之意。
2、工作时间之长,但心情愉悦轻快。
3、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4、勾画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暮归情形。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点种豆之意,表现在田园安居,过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的意愿。
2、“愿”既指庄稼的收成,更包含着“聊为陇亩民”“甘以辞华轩”的志向。
3、象征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生命的历程。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DB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饮 酒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指达官贵人的代名词,“无”一断绝往来,真正归隐,二指窗外的喧哗对我已无吸引力。此句写住处的清静“远”指超脱于世俗厉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心远”便是对争名夺利世界去隔离和冷漠态度。表现了人的主观思想对境遇起决定作用。
赏析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显示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高洁的情致,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物我合一,人与自然完美相融。(写诗人高尚情致)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美景)山无心以出蚰,鸟倦飞而知还,事物无目的无意志,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亦如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总结全篇
点睛之笔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人物小结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二、选择题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课外背诵全文qinzhan05318@163.com课件13张PPT。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陶渊明纪念馆正面塑像朗读: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huìhècháng注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清早起来去田间清除杂草扛着草木很深只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却很稀少。清早就起来去田间清除杂草,晚上披星戴月扛着锄头回家。小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湿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诗人为什么要“种豆南山下”?厌恶官场的黑暗污浊,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农家生活的艰辛。
但宁可过农家艰辛的生活,也不愿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几句是表现归隐后田园生活的愉快呢,还是表现其艰辛?根据是什么? 虽然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是艰辛的,但他并不抱怨。和污浊的官场生活相比,这种艰辛的生活还是愉快的。 根据:
1.这从“带月荷锄归”一句可以看出来,这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更说明他并不太把艰辛放在心上,而是更重视“愿无违”。“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有什么深层内涵)?不同流合污,不在污浊社会失去自己的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 总结: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不在污浊的社会失去自己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愿望。 背诵: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