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8 14:4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
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I、历史纲要导引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II、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27年“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34年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
史料实证 实证探究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工农武装割据;南京国民政府研思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唯物史观 认知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家国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立德树人 了解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及启示,践行中国复兴梦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形式上统一全国
(1)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后在皇姑屯将张作霖炸死。
(3)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经济发展
(1)条件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
①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汉口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
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②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
(1)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1927年9月,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根据地开辟
(1)过程
①1928年10月,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2)意义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根据地建设
(1)政权建设
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2)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三、红军长征
1.背景
(1)1930年10月,蒋介石向以中央根据地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2)1933年9月,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
(1)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2)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会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4.会师
(1)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2)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教材内容拓展与辨析
?[拓] 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但随后爆发了争夺两湖地区的蒋桂战争,争夺山东的蒋冯战争,1930年阎、冯、桂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等表明国家并未真正统一。
?[辨] 较快发展≠健康发展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不能理解为民族工业健康发展,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尤其是靠国家垄断暴力崛起的官僚资本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拓]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第一,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第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第三,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过了一条从“城市中心论”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前者是照搬苏联经验,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辨] 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决定中国革命道路的根本因素。
?[辨]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吸收以往革命斗争经验与教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积极探索的结果。选择这条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必然。
?[联] 国民革命失败的时候,毛泽东并不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最高领导地位,中共七大才最终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拓]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对峙转变为共同抗日。(1927—1936年国共对峙→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5)红军长征的路线
江西瑞金(红一方面军)—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
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







五、史论点睛
1、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1)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开始形成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说明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六、史料补遗
1.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的不明确,却在图片中做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型选择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题。
2.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史]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节选)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节选)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年土地改革路线
[识] 三段史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的调整。材料表明土地革命的实质是要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党对土地革命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土地革命的目的是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3.辩证认识遵义会议
[史]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从思想上、路线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央实际上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辨] 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除党内的“左”倾思想。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内矛盾的变化
[史]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这一时期日本的侵略还局限于东北等,国民政府仍积极“围剿”红军。所以,阶级矛盾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华北事变后: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压倒一切的矛盾,阶级矛盾退为次要地位。
[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国内外政策、调整对国民党立场的主要依据。























七、通史与要点知识整合
1、民国前期(1912---1927年)的中国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生活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 (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次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①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②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1)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社会主义思想:十月革命后,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3)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4)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民革命时期,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1)社会习俗①服饰更加西化。②饮食中西结合。③婚丧仪式进一步变革。④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①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③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及启示
(1)过程
①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起义、八七会议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第二次历史性转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长征胜利结束。根据当时民族矛盾的上升,提出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启示
①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错误,正确把握形势,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③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3.近代践行中国复兴梦留下精神财富
(1)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长征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3)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IV、核心素养共涵育
一、 符合国情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尝试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摘编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提示: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了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史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哪一内容?
提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提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史料一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二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是劳而无功的。
——《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1935年1月8日)
(1)根据史料一,概括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
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有计划地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创立人民革命武装。
(2)简要分析遵义会议的主要功绩。
提示:批判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提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解决党内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V、知识反馈与升华
1、回归时空


二、知识提纲


三、本课小结
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红军经过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限时10分钟。
1、下列内容是某一时期江西地区流行的标语和歌谣,这说明( A )


A.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B.革命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C.土地私有制被彻底废除D.武装斗争任务基本完成
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B )
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    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
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 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
3.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B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4.下面是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5.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C )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D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7.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C )
A.工人阶级是主力军B.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8.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B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9.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B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10.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表明了长征( A )
A.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传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VI、学术前沿内容拓展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公开奉行一党专政的政府。但执政的中国国民党自身的统--尚未完成,因而在推动二次北伐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全力克服自身四分五裂的局面。宁汉两政府在反共问题上达成妥协后,迅速合流,各地方实力派的利益却难于顾全,结果国民党内部仍免不了刀枪相见。随着1928年初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国民党表面上归于统-一,二次北伐得以实施,张作霖的安国军不足3个月即告战败。因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暗杀,其子张学良不甘于受日本人要挟,毅然宣告东北易帜。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第一次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不过,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有效控制的区域,不过苏、浙、皖、赣、闽数省而已,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事实上仍旧处于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割据状态。故二次北伐过后,蒋介石不得不大搞“削藩”举措,直至引发了中原大战。通过这场大规模的内战,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地位,才算是最终得以确立起来。
1928年北伐完成后,国民党即开始全面推行党治,并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但是,以党治国并不那样容易实现,不仅地方各派势力军权在握,就是站在南京中央立场上的蒋介石,也同样要依靠军权来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在军事领袖依然威仪四方的情况下,国民党的内政改革自然难以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无论是市、县自治的推行,还是对城乡的有效治理和对民众的有效控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就面临着许多难于解决的麻烦和问题。但也不是所有方面毫无进展,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它在财经政策和税制改革以及在与列强各国修约谈判中所取得的进展。关税自主的初步实现,厘金的废除与统税的征收,都有利于提升民族经济的竞争力,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与列强各国的修约谈判,虽然没有武汉时期“革命外交”那样来得轰轰烈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进程。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统治,不仅引起了共产党人的武装反抗,而且其最初残酷的镇压手段和专制特点,也一度在国民党内以及在中间阶层内部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怀疑和抵制。邓演达的第三党是最早从国民党内部反抗蒋介石军事专制统治的-一股力量,但随着邓演达被蒋介石捕杀,第三党的政治理念便失去了付诸实践的组织基础。改组派在党内的抗争,与其说是对蒋介石军事专制的反抗,不如说是汪精卫一派人失去权力后在政治上的一种发泄。真正从政治理念上向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公开发出抗议的,最初反倒是以胡适为首的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由胡适发起的人权运动,直截了当地揭露和批评了国民党及其南京政府践踏人权.无视法治的专制统治本质。尽管这场呼吁人权和法治的运动没有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果,最终还是被国民党压制了下去,但它鲜明地提出的人权主张,对宋庆龄等人随后公开打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大旗,做了极好的社会舆论的铺垫工作。当然,国民党特务没有因为宋庆龄是先总理夫人的身份就放松了对宋庆龄领导的民权保障同盟的压迫。同盟秘书长杨杏佛被喑杀,最终促使这个由大批社会名流组成的社会团体无法再公开地存在下去。在整个20年代末和30年代,上半期,真正敢于公开地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抗争的,怕是只有左翼文化运动-?-服力量了。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这股力量公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以之为武器来武装自己的思想,确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
??1936年间,国共两党的政策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中共中央因为得到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实行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指示,全面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一改过去的关门主义僵化态度。当.时,中共虽仅有一两万兵力,且局促于陕北、甘北一隅之地,却成功地周旋于西北乃至全国各个地方实力派中间,甚至与西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武装---张学良的东北军秘密结盟,策划实现打通苏联,接取援助,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在利用“追剿”红军取得了对边远的西南、西北地区的控制权之后,进--步通过挫败两广事变,彻底取得对向来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广东、广西的控制权。在其看来,安内与统一-的目标已接近于实现。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由此公开把攘外御侮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蒋介石也因此力排众议,毅然发动了绥远抗战。国共两党的这种政策转变,不可避免地为双方之间的秘密接触和谅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尽管这一时期的这种接触还不可能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妥协,但它毕竟为以后双方的妥协创造了条件。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使中国的政局出现重大的历史转折。西安事变促成了东北军、第17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军事格局的形成。但是,随着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回京后失去自由,南京国民政府必欲控制陕甘,东北军最终四分五裂,杨虎城被迫出洋,三位-?-体的局面迅速瓦解。张学良、杨虎城以其个人的巨大牺牲,促成了国共之间的妥协,蒋介石一味坚持的“剿共”战争至此停了下来,双方开始了曲折的,但却是有成效的谈判。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这一谈判最终促成了中国红军改编、中华苏维埃政府改制和国共两党合作。

节选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