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之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6 07: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三峡之秋
主 备 课 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字、新词,并与同学交流互查。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体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作者抓住不同时间内同一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作者动静结合、相互对比的写作手法。并在小练笔中学习使用。4、 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5、 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抒情散文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在学习之始就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师则设法将学生这热情越激越烈,越煽越旺,持之以恒,以确保学生阅读——体会——理解——悟情——共鸣(感情朗读)步步深入,有效进行。 进入六年级后,教材不再统一划定生字,学生学习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认识的字(包括回生字)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相机安排检查活动,及时掌握生字的认读情况,绝对不能放任自流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深切体会作者所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2、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3、 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之歌》,初步了解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源源流长,汹涌磅礴,荡涤万里尘埃。那我们想不想知道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的美丽景色呢?(生:想!)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写景抒情散文——《三峡之秋》。板出课题: 三峡之秋,齐读。二.预习探究1、 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初步了解文章写的什么景。2、 认读词语,检查易读错字音的掌握情况。累累 显露 消逝 金鳞巨蟒 映出驳船 磨平 陡立 谷壑 倾向 清冽

主 备 课 个人备课
3、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这篇课文写的什么?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4、 指名回答。(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是三峡秋天的景色,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美”!)三、品读体验过渡语:在作者的笔下,三峡的秋色秀美无比,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呢?请同学们扫读课文迅速找出答案。1、浏览课文,弄清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在书上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2、同桌交流。3、 指名反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4、 理清文脉。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就是按照从“早晨——中午——下午——夜”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同学们再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1) 浏览1、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的作用。(2) 交流。(3)反馈、指导。四、突出重点,细读品味过渡语: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三峡之秋景色的。1、 学习第一段,体会这一段的作用。(1)、自由读。问题,这一段写什么?它在文中的地位。这一段主要描写三峡秋天的橘柚树,与下文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来表现三峡的秋色,在整篇文章中起总领作用。(叶子绿得发黑 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清香)2、 按时间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1)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三峡之秋早晨的景色。学生边读边圈点批画优美的词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景物特点的。 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学习,是教给学生捕捉作者思路(也是文章的文路,教师的教路)抓住文章重难点的极好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又一好方法 丰富合理的想象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中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主 备 课 个人备课
(2)同桌交流。(3)反馈。板书:露水闪耀 峡风凉 绿叶金实 明丽早晨,三峡秋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明丽)。(4)品味感悟,问题:为了突出“明丽”这一景色特点,作者怎样描写所观察到的早晨三峡的景色的?突出写什么(露水阳光)?为什么?(露水、阳光都直接与“明丽”有关,最能表现“明丽”这一特点。)(5)指导朗读。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表现三峡之秋早晨美丽的景色?才能突出秋色“明丽”的特点呢?(自由朗读 同桌读 指名读)(6)小结学法:①自由读,圈点优美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怎样抓景物特点的,特点是什么?②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③品味感悟作者的语言(重点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④感情朗读。3、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中午,群峰披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呼啸,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4、共同学习第5、6自然段。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课文时的声调、神态告诉老师,同学们已经被三峡中午和下午的美丽景色所迷住了。中午,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下午,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着,变的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夜,终于来了。夜间的三峡又将是怎样一种景色呢?(1)自由读文5、6自然段。问题:课文描写三峡夜晚的景色主要写了什么(渔火、灯光和月色)?(2)课文是怎样描写渔火、灯光的?(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然后闭目想一想课文所描写的渔火、灯光还有那偶尔传来的汽笛声。最后再朗读这一段课文。(3)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4)反馈自学第6自然段的情况。问题:三峡的月色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月亮 很迟很迟 月光朦胧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的云母石(让学生查字典或教师帮助解释)清冽的光辉,像……;又像……(5)读第7自然段。问题:这一段中“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因为第6自然段写的是三峡的月色,月色又是三峡秋色的重要方面,这一段与文章开头一句相呼应。)五、感情朗读。1、默读课文。问题:细心比较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色特点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轻声读这些优美的词句,细细地品味。2、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说一说、读一读。)3、反馈,师生共同完善修整板书。 早晨:明丽(露水闪耀 阳光闪烁绿叶金实) 中午:热烈(阳光跳跃 波光荡漾 像…… )下午:平静(黄昏青色透明 长江有如…… )夜: 沉沉欲睡 灯光摇曳 像…… 像……月光朦胧 (和黄昏连在一起宛若……像……又像……)4、配乐朗读。(1)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问题:为什么作者能把三峡之秋的景色写得这样美呢?(同桌说,指名说。)(2)个人感情朗读。(3)配乐朗读。(4)背诵。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小练笔: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课文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两个自然段与早晨的段落相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完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就行了。 学生学习有难度,老师确实应该顺手扶一把,但绝不是扶住不放。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