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1节
课题名称
1.1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一)通过阅读课文P2页,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1)区域具有一定的 (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 和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 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1世纪教育网
(二)自主学习效果检测,完成下列各题。
(A级)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C、基本的相似性?????? D、相同的特色21世纪教育网
(B级)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 )
A、矿区-交通优势???????????????? 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
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 ?D、文化区-商业功能
(A级)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
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21世纪教育网
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21世纪教育网
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
21世纪教育网
二、精讲互动:
学生掌握区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后,讨论完成P3页活动2和活动3,并说出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区域特征,而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三、达标训练: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 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3.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 )
A.真实性 B.区域性 C.季节性 D.整体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据此回答问题。
5.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6.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7.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8.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9、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指标划,也可以是综合指标
B、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C、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仍具有差异性
10、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区域的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第1节
课题名称
1.1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文P4-P5页,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完成下列各题。
(A级)1.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正确的叙述是:(???? )
A、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网络系统就是指区域的各种交通运输线组成的网络状分布体系
B、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是指区域核心以外的其他空间范围
C、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的发展水平受区域核心的制约,受网络系统的影响不大
D、区域的空间结构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围,不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2.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A级)(1)区域核心多表现为 ,或者是 、 以及 。
(A级)(2)空间网络系统是指 。
(A级)(3)外围空间是相对于 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
等,都要受到 和 的制约。
二、精讲互动:
1.阅读课文P4页,完成: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 和 。
地 域
乡 村 地 域
城 镇 地 域
区别
地域范围大小
产业活动
联 系
2.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3.思考P4页-P5页的活动1和活动2,并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三、达标训练:
1.(A级)从空间分布看,下列地理事物表现为点状的是:(???? )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
(B级)城市化是 。
2.读长江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稠密的 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 使人们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 。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拥有众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数码①表示的是 (商品粮基地),数码③是 (商品粮基地)。但这一地区,在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 平原和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比不上 南部和 平原。
(3)位于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 条件基础上,发展 耕作业,主要种植 ,此外,还有 、 等作物,一年 熟至 熟。。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1节
课题名称
1.1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2.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重点难点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差异性。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 。
影响因素: 、 、 、 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
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 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 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产业和第 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 ;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 ;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 。
精讲互动:
1.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三组完成下表,并让学生发言,而后教师归纳。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2.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并教会学生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B级)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下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达标训练:
完成课本P7页活动1和活动3.。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区域产业结构的 和 ,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 。我国的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2节
课题名称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掌握区域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2.理解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
重点难点
区域总体发展趋势的表现,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文P8页,填写1、2、3.)
1.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等
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或 、 和 。
辨析: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 )
2.综合性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 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 - ……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精讲互动:
学生阅读课文P8-P11页填写以下表格内容,再由教师补充讲解。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
内部差异小
区域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状态
三.达标训练: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民收入 ③对外贸易总额 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③教育程度 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6、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C、区域内部的差异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D、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7、有关区域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工人的失业问题
B、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C、集中力量发展原有的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D、人地关系逐步由协调走向紧张
8. 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①钢铁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②交通发展缓慢;③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④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理论上讲,区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2节
课题名称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以美国东北地区为案例理解区域发展所经历阶段及区域发展的差异。
重点难点
美国东北地区发展所经历阶段和差异。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一、二、三部分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二.精讲互动:
1、以美国东北地区为案例,理解区域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先让学生分别思考P9页、P11页、P12页的活动,再由教师补充讲解)
三.达标训练:
(一)、 选择题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3.下列城市中,主要产业同美国匹兹堡相似的是
A.底特律.长春B.塔兰托.鞍山 C.休斯敦.新加坡D.阿伯丁.大庆
(二)、综合题
4、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A.B两地区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以此为基础发展的工业部门有 。
(2) A地区与B相比,发展上述工业的优势是 ; ;_ ; 。
(3)为了优化资源配置,A,B两地资源都大量输往 地区。这对资源输出地区有什么重要的地理意义?
5、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格局图,回答:
(1)写出右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左图中经济发展核心城市的名称:
① ,② ,③ ,④ 。
(2)写出经济发展轴线名称:
a , b ,
c , d 。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是:从沿海向 、 地区推进,同时积极向 拓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美国东北地区为案例学习了区域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在这些发展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3节
课题名称
1.3 区域发展的差异(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了解东部、中部、西部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内部的差异;
了解东部、中部、西部具体的产业结构差异。
重点难点
东部、中部、西部划分的依据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文P13及图1-12内容完成下表)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划分依据: 、 、 、 。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地带
西部
中部
东部
范围(省级行政单位,暂不含港澳台)
10个
9个
12个
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二、精讲互动:
(一)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14-P16页内容完成下表,而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中、西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科技教育水平
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产业结构差异 工业结构“ ”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产业结构
?
?
工业结构
?
?
?
(二)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5活动。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
2.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区与三个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3.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东部季风区——冰川纵横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D.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4.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我国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南京与银川分别属于
A.中部、西部地带 B.东部、西部地带
C.东部、中部地带 D.西部、东部地带
5.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大经济地带的 和 。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3节
课题名称
1.3 区域发展的差异(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2、理解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P16-P19页内容,思考东、中、西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二、精讲互动:
(一)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16-P19页内容完成下表,而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工业化差异
工业化进程
工业产值
工业结构
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水平
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密度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是:区域开放程度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对外开放时间
对外开放程度
外资吸收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9页的活动。
三、达标训练:
1.读图我国三个“地带的产业
结构图”,如果图例代表三个产业,那么,正确的组合是
①图1表示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
②图例B代表第二产业
③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中部和西部两个地带的产业结构
④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降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2~4题。
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东、中、西经济地带的 差异和 差异。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3节
课题名称
1.3 区域发展的差异(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理解西部大开发的背景、目的、范围和具体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20页-P21页,并查找有关资料,填写21页表格)
二、精讲互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22-P23页内容,并完成下表,而后由教师讲解)
西部大开发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目的
范围
10+2+3:
优势
劣势
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三、达标训练: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5、甘肃省定西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逐渐脱贫致富。读图回答问题。
(1)导致定西县贫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 ;② ;③ 。
(2)定西县脱贫致富源于退耕还林、还草,坚持走生态农业之路。结合上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将下列含义的字母代号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
A.牛、羊 B.沼渣、沼液
C.沼气池 D.肉、奶、皮毛
②据图说明定西县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4节
课题名称
1.4 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重点难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及其意义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阅读课文P24页,完成下列内容)
和 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因为:( )
A、发达国家法制不健全,有空子可钻
B、发达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
D、发达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表现(在课文P25页画出)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
我国进行能源和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背景是:( )
A、我国东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太大
B、我国西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极少
C、我国南方和北方降水都很丰沛,但北方经济发达,故需从南方调水
D、能源西丰东缺,水资源南多北少,制约了东部和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南水北调
规划出“ ”的总体布局:
三条调水路线
四大流域
二、精讲互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26页及图1-21,完成下列表格,而后由教师讲解)
路 线
西线
中线
东线
调水源地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
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然后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济南、烟台、威海。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地形、地势的影响
现有配套设施
三、达标训练:
读我国南水北调图,回答1-2.
1、由图中输水的目的地可知,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地区是 、 。进行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 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造成上述地区用水紧张的自然原主要 ;人为原因是 。
2、水利专家们论证后提出了让东线工程的北上江水经大型涵洞在a河河床下通过的设想。从地理角度看,政府最终采纳这项建议而否定了河面跨越方案的主要理由是
。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4节
课题名称
1.4 区域的经济联系(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27页-P29页,完成下列填空)
1、西气东输:
(1)主体工程: 的天然气输送至 穿越 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 一次跨越
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
(2)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在书中画出。
2、西电东送
(1) 含义:开发 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 等地区。
(2)原因和意义在课文中画出。
二、.精讲互动:(先由学生完成下表,而后教师据图讲解)
1、西气东输
?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西电东送:北通道:
中通道:
南通道:
。
达标训练: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下题:
3、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分别为:( )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②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4、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5、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4节
课题名称
1.4 区域经济联系(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31页-P33页,完成下列内容)
(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 、 的地区差异,导致产业转移,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 等行业, 加速产业化步伐(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 、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便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在边远地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逐渐缩小地区差别,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发展经历了 、 的发展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产业转移同样会给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地理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 ;另一方面, 。
二、精讲互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P33页,完成下表,而后教师补充讲解)
项目
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阶段
低级阶段
工业规模较小
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重化工阶段
高科技阶段
区域产业发展过程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
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缩小
产业地域分布
【拓展提示】教师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讲述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次转移
第二次转移
时间
改革开放初
20世纪90年代
转移方向
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转移产业
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移原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参与国际分工
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
产业结构优化
对环境影响
达标训练:
1、读下面的三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产业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品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
。
(4)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在招商引资,接受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这些省区应该如何抉择?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1单元/章第1-4节
课题名称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练习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巩固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
重点难点
区域的基本特征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差异性
区域总体发展趋势的表现,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通过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后,完成以下练习题)
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 )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经济全球化 ③世界政治多极化 ④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3.“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读图7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回答4-6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 M城市代表上海 ② 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 N城市代表武汉④ 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①④
5.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留的正确叙述是
① 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 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
③ 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 ④ 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尧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
① 劳动成本 ② 土地成本 ③ 科技成本 ④ 原料成本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①④
二、精讲互动:(先由学生完成以下练习题,而后教师讲解)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7—10题:
7、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分别为:( )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8、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9、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0、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A、沿线地区的再就业问题
B、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C、东、西部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
D、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
“微笑曲线”(右下图)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它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回答11—12题。
11.在工业生产上下游的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最先考虑掌握的两个环节是
①加工制造 ②设备和材料
③产品研发 ④产品品牌
A. ②③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12.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母国外纷纷投资设立研发(R&D)中心,其主要目的是
①扩大公司产品的销售网络 ②利用各国研发资源,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 ③提高公司产品的品牌效应④调整产品、工艺和原材料以适应国外市场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①④
13、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分的平衡
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14、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15、下列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业的是:( )
A、钢铁工业 B、纺织工业 C、水产品加工业 D、采矿业
17.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是
A.乌鲁木齐、西安、郑州 B.成都、武汉、南昌
C.沈阳、太原、西安 D.昆明、长沙、福州
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制造商之一——美国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在北京建立分部。据此回答18—19题。
18.美国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其主要因素是
A.知识与技术 B.市场 C.交通 D.生产协作
19.微软仅用了20年时间完成了汽车行业、钢铁工业近百年的财富积累,其主要原因
A.管理优势 B.经营优势 C.知识与技术 D.市场优势
20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A.生态环境好,草场广布
B.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C.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21、下表是2001年我国M、N两个省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万公顷),根据区域特征的理论判断,M、N两个省区可能是: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M
242.4
1.5
57.5
N
156.7
42.3
18.2
A.广西、黑龙江 B.新疆 、广西
C.湖南、甘肃 D.广东、江苏
22.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的界限一定是明显的 B.区域内部具有差异性
C.区域之间是彼此独立的 D.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23.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的工业多属于
①资金密集型 ②资源密集型 ③劳动密集型 ④技术密集型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4.重庆市属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的
A.东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 C.西部经济地带 D.过渡性经济地带
25.东部经济地带与中西部经济地带比较
A.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B.中、西部较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
C.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D.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26、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达标训练:
27、读我国西电东输略图,回答:(12分)
(1)我国常规能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煤炭主要分布在 地区,水能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分布在 、中南、西北地区。
(2)A线工程是将内蒙古、 、陕西等省区的火电送到 地区;
B线工程是将 地区的 (能源名称)输往沪宁杭地区;
C线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力资源输往
三角洲地区。
(3)图中三线目的地大量输入能源的共同原因是
。
(4)A、B、C工程的实施,对能源的输入地的积极意义是
;
对能源的输出地的积极意义是
。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1节
课题名称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2、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方针
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荒漠化是指由于 和 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自然因素:⑴基本条件—— ;⑵物质基础—— ;⑶动力条件—— 。
人为原因:
。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
。
精讲互动:
1、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不同?在我国,具体的荒漠化问题有哪些?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结合课文37页活动,答案写在书上)。
3、引导学生完成38页活动。
4、荒漠化的危害有哪些?(先由学生在书中画出并回答,而后教师归纳)
5、荒漠化的防治方针与措施(并结合完成40页活动)?
方针:
措施:
三、达标训练: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2.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4.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5.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6.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沙地是( )
A.浑善达克沙地 B.科尔沁沙地 C.呼伦贝尔沙地 D.毛乌素沙地
7.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8.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是( )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荒漠化的 、 、 。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2节
课题名称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难点:湿地的保护措施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1)阅读41页第一段,了解湿地的定义及类型。
a、湿地的定义
b、湿地的类型
(2)读“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思考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 带到 带,从 到 ,从 到 都有湿地的分布。
(3)阅读课文42页,总结湿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并在文中画出。
精讲互动:
(1)【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完成43页活动,先由学生讨论探究,而后教师讲解。
(2)【分组讨论】阅读43页“萎缩的洞庭湖”讨论:
a、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b、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c、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洞庭湖继续萎缩?
(3)【探究活动2】阅读教材图2-10和图2-11,说出其含义,并针对这些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3.达标训练: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2).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读右下图并回答(3)~(4)题。
(3).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4).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5).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地
(6).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有①热量充足 ②光照强烈 ③地形平坦,黑土肥沃
④水源充足 ⑤耕种历史悠久
A.①②③ B. ①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湿地的重要价值,开发利用中存在的 和 。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3节
课题名称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3.了解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过程和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卓 有成效可供借鉴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难点:田纳西河流域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47页,根据地图和材料说说田纳西河的概况.(课文中画出)
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降水及地形特征,分析田纳西河流水系对航运的影响
田纳西河流域的降水与当地洪水有什么关系?
4、阅读教材48页第一段,找出田纳西河流域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文中画出)
二、精讲互动:
1、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河流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什么在田纳西河要采用河流的梯级开发?
2、阅读教材48页49页材料,然后分别让学生扮演角色:电力投资商、工厂企业代表、农场主、政府官员。
电力投资商:你们准备利用何种优势资源发展电力?说明原因。河流的梯级开发有何意义?(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虑)
工厂企业代表:你们准备建设哪些工业部门?依据是什么?这些部门之间有何相同点?
农场主:你们在这里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是如何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的?
政府官员:你们站在决策者的高度上,总结一下当地今后的发展规划以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达标训练: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1-5题。
1.造成田纳西河流域土地肥力消耗大、土地退化的主导因素是
A.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 B.为扩大耕地和炼铜而毁林、烧炭
C.大规模开采当地矿产 D.炼铜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在“统一管理,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将下列哪个因素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河流的洪涝治理
C.流域内农业的多种经营 D.流域内的矿产开发
3.提高库区水质的有效措施有:
A、大力发展旅游业 B、水源涵养林的保护
C、沿岸禁止工业的发展 D、大力发展养殖业
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5.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A.①⑤ B.③⑥ C.①②④ D.④⑥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田纳西河流域为案例,分析了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对于有利的方面要 ,对于不利的方面要 。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3节
课题名称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练习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学会分析河流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过程和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卓有成效可供借鉴的经验。
重点难点
河流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复习巩固河流的梯级开发,及河流的梯级开发有何意义?(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虑)
学会分析河流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精讲互动:
1.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河流流域。
2.什么是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3.让学生学会分析河流流域的降水及地形特征,及河流水系特征对航运的影响。
达标训练:
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1~2题。
我国水能蕴藏量约6.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电力工业主要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形式,其中火电是主体。
田纳西河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457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为414万千瓦,水力资源利用率约为90%。
1.我国河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A.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B.我国水能资源不丰富
C.由于我国用电量大,所以水力资源尽管开发率很高,但仍比火电少
D.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数量少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疏通河道
3.综合题。
雄浑挺拔的中国西部,一条大江出雪山,越峡谷,浩浩荡荡奔流到海。这就是流淌数百万年、孕育着无数华夏儿女的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和恢复——长江流域既有“先天丽质”的一面,也有“弱不禁风”的一面——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层浅薄,降雨量大。一旦地表植被不复存在,就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将土层冲刷殆尽,使土地资源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水土流失犹如一种慢性顽症,强烈侵蚀着万里长江的肌体健康,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成为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
(1)、长江发源于 高原,注入 海。
(2)、图示长江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
(3)、图中水利工程A是 ,水利工程A建设的首要目标是 。
(4)、试分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5)、长江流域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 )
A、水资源 水能资源 矿产资源 B、煤矿 石油 水能
C、天然气 石油 铁矿 D、水能 铁矿 水资源
(6)、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练习巩固了河流 和 的一般方法。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4节
课题名称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记忆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区域布局。
3、能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难点:分析不同的地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51页-52页完成下列内容)
1、美国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农业产值居世界 ,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 。
2、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气候:
地形:
(2)社会经济条件
3、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
二.精讲互动:(学生阅读53页-56页,完成下列内容,教师归纳总结)
1、美国不同农作物区域化生产的有利条件分别是:
(1)、乳畜带:
(2)、玉米带:
(3)、小麦带:
(4)、棉花带: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达标训练:
读我国的两则农谚:“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据此回答1-2题。
1、农谚可能分别适用于:( )
A、三江平原和太湖平原 B、南疆和松嫩平原
C、汉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D、黄淮平原和江淮地区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区跟第二则农谚吻合的是: ( )
A、a B、b C、c D、d
3、读又上图某国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国家的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属于 带和 带(温度带),发展农业生产的 条件较为优越。
(2)填出下列数码所代表的农业区(带):
① ,② ,③ ,④ ,⑤ ,⑧ ,⑨ 。
(3)填出下列数码所代表的海域名称:
⑥ ,⑦ 。
(4)⑨农业带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
(5)从地形和气候条件来分析⑤农业区(带)形成的原因。
课堂小结
本节课讲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以及美国的 、 、 、
等农业带的分布。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4节
课题名称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复习练习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美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复习,巩固记忆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重点难点
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分别完成52页、53页、57页的活动
精讲互动:
先由学生回答52页、53页、57页的活动内容,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达标训练:
1、读美国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带名称:
A是 带, C是 带,D是 带, F是 带,图中农业带的形成体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 特征。
简述A农业带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社会经济条件是 。
(3)C农业带种植的农作物是 (冬或春)小麦。
(4)图中五大湖区是美国重要的老工业区,是在 (矿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工业区内有”汽车城”之称的是 (城市)。
2、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 ,不同之处是 。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 。
(4)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
美国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纬度
37°N~45°N
42°N~46°N
地形
平原
平原
土壤有机质
3%~6%
2%
降水量(mm)
500~700
450~650
无霜期(天)
160~200
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
50%
50%~60%
玉米单产
7 500kg/公顷
6 750kg/公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为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原因有哪些?
从自然条件看:
。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复习、练习掌握美国农业带的 和 条件的分析。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5节
课题名称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重点难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58页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2、鲁尔区的铁矿来源于什么地方?
3、鲁尔区的交通状况如何?
二、精讲互动:
1、通过阅读课文58页-59页,说出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
2、通过课文59页内容及活动说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3、鲁尔区是如何综合整治的?结合63页活动内容思考我国应有何借鉴?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工业区中,按其形成时的类型划分,属于采矿型的是( )
A.中国沪宁杭 B.德国鲁尔区
C.英格兰东南部 D.日本东京—横滨
2.与新兴工业比较,传统工业明显的特点有( )
①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②工业集中分布 ③工业分散布局 ④资本高度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C.靠近消费市场 D.铁矿石储量丰富
4.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 生产结构过于复杂
(二)综合题
1.读我国某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工业基地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工业中心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城市①是________,其主要工业部门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类工业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共同因素是接近________。
(3)图中城市③的主要工业部门是________工业,其布局方式属于________型。
(4)图中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是以________为主,目前该基地的发展受________和________供应不足的影响,今后应当限制某些________大,当地又缺乏________工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以鲁尔区为案例,学习了传统工业区的
。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6节
课题名称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比较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主要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重点难点
把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2、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P66图2—35、2—36
①由哪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②位于我国哪个方位?
③由哪几个地级市组成?
3、由图2-35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答案写在图的旁边)
4、阅读课文P64~65页,找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四个方面表现。
5、阅读67页材料,了解深圳的位置、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精讲互动:
1、阅读课文64页,完成下列表格。
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形成原 因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进程特 点
城乡结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学生思考并回答65页活动1和活动2,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3、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及两个阶段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进程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在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下,发展了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业和制造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4、学生阅读68页,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巨大的推动作用、师生共同完成活动“三来一补”。
5、学生阅读P69页汹涌的“民工潮”,先完成表格,教师补充。
含义
形成原因
流向
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家政策允许人员流动
三、.达标训练: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回答1~2题。
1.2001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①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不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表现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B.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地区
C.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近郊区迁移,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4.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 出现的问题是
A.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外贸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 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习了区域 的特点。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2单元/章第6节
课题名称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文68页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哪些行政区域?
通过阅读69页-70页,说出珠江三角洲城市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精讲互动:
1.学生阅读P66页“珠江三角洲城市问题”,说出除了以上城市化问题外,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总结)
2.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总结)
三、达标训练:
图1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产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2.该产业部门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原料指向型工业 D.资金密集型工业
3.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 B.技术 C.交通运输 D.原料
4.读我国两个三角洲图(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分析两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乙区域与甲区域相比,工业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什么?
(3)乙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哪些?该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3单元/章第1节
课题名称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了解GIS的概念、功能、组成、及工作过程。
重点难点
GIS基本原理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4页-77页,在课文中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GIS的概念:
2、了解GIS的发展。
3、GIS有哪些功能、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4、GIS由哪些部分组成?
精讲互动:
1、GIS的工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2、通过2010年长江流域及松花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应用GIS技术建立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为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GIS的全称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文字处理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球卫星系统
2、下列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的是
①计算机 ②程序 ③扫描仪 ④工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哪5个部分
A、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应用模型
B、电脑、软件、数据、人员、应用模型
C、计算机、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机
D、硬件、软件、数据、文字、应用模型
4、地理信息系统
A、主要是记录地理事物的计算机系统
B、具有空间分析的能力,没有动态预测能力
C、是地图绘制系统
D、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5、比传统地图高明的是,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
A、发展趋势 B、地理位置的变化
C、历史意义 D、区位特征
6、寻求两点之间最短、最快或景点最多的路径等可借助于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球卫星系统
(二)、综合题
7、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样的系统?有哪几部分构成?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GIS的 、 、 、 。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3单元/章第1节
课题名称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2、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82页,回答以下问题)
1、GIS在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中有哪些应用?
GIS在城市管理中有哪些应用?
二、精讲互动:
1、举例讲解GIS可以解决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2)趋势分析
(3)模式问题
(4)模拟问题
2、利用西安市的GIS路径图(电子地图)查询钟楼到千户村的公交路线。
3、举例讲解应用GIS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管理。
三、达标训练:
1、读以下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如目前我国已应用GIS对各地区得时段“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等指标分类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通报,供有关部门查询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省区
累计病例
北京
2456
天津
175
河北
227
山西
447
河南
15
陕西
12
重庆
3
湖南
6
(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诊断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止2003年5月22日1 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的图例空框中,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2)、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 )(多项选择)
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D、上海市浦东新区内环线内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3)试设计一项应用GIS的课题研究项目:
。
2、下图1为一幅我国山东某区域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图,每个小方格表示实际长宽各10米,图中r表示河流,s表示林木,h表示住房,f表示耕地;下图2数据表示相应区域内各方格的平均海拔高度(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的流向是 。
(2)该处的森林覆盖率为 。
(3)耕地面积为 米2,其海拔高度为 米。
(4)从地形看,此住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容易遭受 灾害。
(5)为配合区域荒山绿化,该地区准备栽培一批水果。请列举比较适合的水果品种(至少两个) 。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3单元/章第2节
课题名称
3.2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用自己语言表述遥感的概念,说出遥感的分类。
2、结合实例分析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检测中的应用。
3、通过对遥感技术的学习,学生感悟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生命力。
重点难点
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86页-91页,了解以下知识)
遥感技术的概念、发展、技术系统、类型
精讲互动:
先让学生说出遥感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应用,而后教师利用案例讲解。
三、达标训练:
选择题
1、遥感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
A、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B、地上遥感、地面遥感和地下遥感
C、近地面遥感、空中遥感和地下遥感
D、地球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叫
A、遥感平台 B、传感平台 C、工作台 D、开发基地
3、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是
A、传感器 B、平台 C、数据库 D、电流测量仪
4、遥感的关键装置是
A、航空器 B、传感器 C、胶片质量 D、磁带质量
5、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水为
A、灰色和蓝色 B、灰白色 C、浅蓝色 D、红色
6、在黑白遥感图片中,一般建筑物为
A、白色 B、黑色 C、浅灰色 D、灰白色
7、为获取所需的不同信息,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遥感技术可用
A、不同的传感器 B、不同的运载工具
C、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 D、不同的电磁波
8、遥感的特点不包括
A.探测范围大 B.获取资料快
C.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D.对地物的分辨率低
9、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包括
①资源普查 ②灾害监测 ③环境监测 ④工程建设及规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应用的哪一领域
A.资源普查 B.灾害监测
C.环境监测 D.工程建设及规划
11、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是
A、不同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B、不同地物的颜色不同
C、不同地物的体积不同 D、不同地物的位置不同
12、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河流与公路相比通常
①宽度不发生变化 ②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
③相对比较平直 ④弯曲多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有关遥感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探测的范围大,能动态反映事物的变化
B、用途广,可广泛有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军事等许多领域
C、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
D、它需要运用24颗人造卫星才能快速、准确完成各项任务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遥感技术的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3单元/章第2节
课题名称
3.2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练习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掌握遥感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
重点难点
遥感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通过复习回答遥感技术的有关问题。
1、遥感技术由哪些部分组成?
2、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精讲互动:
师生共同完成91页、92页、93页的活动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遥感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飞机、陆地卫星、宇宙飞船 B、宇宙飞船、陆地卫星、飞机
C、陆地卫星、飞机、宇宙飞船 D、陆地卫星、宇宙飞船、飞机
2、遥感的优点有
①用途广 ②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
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④成本低,效益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在黑白遥感图片中,湖、河等水域的颜色是
A.白色 B.黑色 C.浅灰色 D、灰白色
4、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城市呈现
A.深蓝色 B. 蓝灰色 C.浅蓝色 D.红色
5、陆地卫星遥感18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如果两颗卫星同时运行,则覆盖地球一遍需
A、18天 B、6天 C、9天 D、12天
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除地表外,遥感能探测一定深度的海底和冰层。微波遥感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阅读上面材料,回答6~7题。
6、以上材料说明遥感技术
A、探测范围大 B、用途广
C、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D、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
7、为获取所需的不同信息,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遥感技术可用
A、不同的传感器 B、不同的运载工具
C、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技术 D、不同的电磁波
8、遥感的特点是
①探测范围大 ②获取资料快 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④获取信息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9、下图反映了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 微米。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也不同,这是照片上判读各种地物的基础。例如,利用0.4~0.5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 与其他地物分开,利用0.5~0.6徽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小麦、湿地区分开;利用0.7~0.9微米波D的照片可以把 和 区分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练习了遥感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3单元/章第3节
课题名称
3.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了解GPS原理
重点难点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文95页-99页了解GPS定位原理是什么呢?GPS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精讲互动:
学生讨论GPS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然后教师评价补充。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最先进行全球定位系统研制的国家和时间是
A、美国 20世纪70年代初
B、日本 20世纪60年代初
C、德国 20世纪70年代初
D、苏联 20世纪60年代初
2、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多少颗卫星组成
A、3 B、4 C、12 D、24
3、全球定位系统由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即
A、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
B、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地下设备部分
C、空间部分、电视、电话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
D、行星和卫星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
4、GPS的全称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文字处理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球卫星系统
5、要想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至少需要几颗卫星
A、3 B、4 C、5 D、6
6、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的卫星轨道均为近圆型,运行的周期约为
A、12小时 B、24小时
C、11时58分 D、23时56分
7、目前,GPS的主要功能是
A、定位和导航 B、定位和找矿
C、天气预报 D、地质测量
8、研制GPS的最初目的是用于
A、军事 B、气象服务
C、地质勘探 D、海洋观察
9、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具有的特点是
A、测量精度高,操作复杂
B、仪器体积大,不便于携带
C、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存储
D、中间处理环节较多且复杂
10、GPS技术对交通的主要作用有
A、增加能源消费
B、降低行车速度
C、导航
D、加快运车速度
11、当前,发达国家已开始把GPS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该农业生产被称为
A、精准农业耕作
B、粗放农业耕作
C、密集农业耕作
D、商品农业耕作
12、GPS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好帮手,其原因正确的是
A、GPS接收机的小型化以及价格的降低
B、GPS可以帮助人们降低旅游成本
C、GPS可以增加人们的旅游距离
D、GPS可使旅游者更具安全感
(二)、综合题
13、GPS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GPS的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3单元/章第3节
课题名称
3.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能举例说明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复习回顾GPS的定位原理及组成部分和主要功能。
阅读课文了解GPS的主要特点。
二、精讲互动:
学生讨论GPS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然后教师评价补充。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导航、授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GPS)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绕地球运转,接受并传递信息。如果要确定一个人(或船只、车辆、飞机等)所处的位置,使用的卫星不能少于
A、一颗 B、两颗 C、三颗 D、六颗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只为美国掌握了GPS技术
B、在人迹罕至、条件恶劣的大海、山野、沙漠等地区,GPS技术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C、使用GPS技术可以准确地测定鱼群的位置,使捕鱼为得轻而易举
D、目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好帮手
3、能够为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GIS技术
C、GPS技术 D、GSM技术
4、全球定位系统具有的特点有
①全天候 ②高精度 ③自动测量 ④全球性 ⑤受地形影响 ⑥受天气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5、下列不属于GPS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
A.野外考察时用以空间定位
B.为行驶的汽车提供精密的速度及周围的图片
C.为飞行中的民航提供三维坐标
D.为无线移动手机用户提供实时的通信服务
6、2006年2月2日,载有1400多人的埃及“萨拉姆”98号客轮在红海沉没,埃及交通部门协同各部门展开紧急援救。为顺利实施海上援救需要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气象预报
(二)、综合题
7、联系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上海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 (单项选择)。
A.RS B.GIS C.RS和GPS D.GIS和GPS
(2)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彩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区 用地面积在缩小,而 用地面积在扩大.
(3)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静止物体的位置.如图所示,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确度外,还可迅速计算出 物体的空间位置.
(4)下列选项中,可以应用“3S”技术的有
(多项选择)
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
B.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精确测量
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
D.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3单元/章第4节
课题名称
3.4数字地球
授课时间
第___周星期___第___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张灵
学习目标
1.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2.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