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单元达标训练地理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单元达标训练地理试题(无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15 18: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讲
课题名称
地球的宇宙环境
授课时间
第 1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了解宇宙的含义认识宇宙的特征,确立宇宙的物质观和运动观;
2.理解宇宙中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认识太阳系的家族成员。
重点难点
宇宙中天体多层次的系统;太阳系的家族成员。
学习过程21世纪教育网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通过阅读(探索宇宙)的有关内容回答 : 宇宙的内涵是什么? 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有多大? 宇宙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种物质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2.动手计算宇宙的半径140亿光年大约是多少千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在太空飞行的人造卫星和返回地面的人造卫星都是天体吗?21世纪教育网
4.结合地图册阅读课文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并试着排出从小到大的层次。
5.结合地图册看书,找出太阳系家族成员并按照与日距离由近到远排序。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二、精讲互动
1.对宇宙概念的理解
播放影片片段-----宇宙,对想象中的神秘的宇宙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总结得出:宇宙是对天地万物的总称。是一个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空间上无边无际,由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物质组成的,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世界。 人类已知和未知的一切都在宇宙中。我们现在所说的宇宙只是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当然,对宇宙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2.天体概念的理解
①.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插播课件,宇宙中的各类天体(例如太阳这样的恒星,地球这样的行星,月亮这样的卫星,以及星云,流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甚至尘埃等等,它们都是天体,在宇宙间它们都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在各种天体类型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这是因为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也都是由恒星和星云组成的。
学生写出恒星和星云的特点:
②.天体是运动的
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
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小的天体围绕着大的天体转,大的天体会绕着比它更大的天体转,这样就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即天体系统。
③.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可见宇宙)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约2000多亿颗)
河外星系 (约1250亿个)
3.太阳系
①.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播放课件介绍)
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卫星;
彗星;流星等。
②.运动方向:在北极的上空看八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即自西向东。
③.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问题一,八颗行星绕日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问题二,图中小行星带位于哪两个行星轨道之间?
问题三,与行星相比,彗星绕日运行轨道有何特征?
问题四,在太阳系中为何所有天体都绕日运动?
地球与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由此可知,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一员.
三、达标训练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_____ ,这颗行星的轨道直径约为 _____千米。
2.银河系是由千千万万颗 _____ 组成的庞大集团,其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___ 光年。
3.______系和现阶段能观测到的______系合起来叫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4.下列天体系统中,最低的一级是:( )
A、总星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5、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层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C、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银河系
6 .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运动方向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称为类地行星,下列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火星 B 土星 C 木星 D天王星
课堂小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运动的天体是有系统和层次的——有规律
太阳系的概况: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一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讲
课题名称
地球的宇宙环境
授课时间
第 1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2.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分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结合地图册看书,找出太阳系家族成员并按照与日距离由近到远排出顺序。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3.是什么原因使得地球成为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二、精讲互动
1.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观看课件,看完课件的演示,再看课本八大行星基本数据,学生讨论后写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普通性:
②. 特殊性:
小组合作讨论:除地球外,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要说说理由。
活动:观察月相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地球 ②河外星系 ③天空中的云
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⑤陨星 ⑥ 流星体
2、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
A、体积在九大行星中最大 B、质量在九大行星中最小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太阳系中惟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3、下列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
①宇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 ②宇宙中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系统——总星系和地月系 ③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 ④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 ⑤大熊座、小熊座和狮子座 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
A、②⑥ B、③⑥ C、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中与地球上具有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C、地球上具有大气 D、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5、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主要原因是 ( )
A 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地球本身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
6、连线题:把下列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形 成 原 因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稳定…A 1.大、小行星运动同向且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较安全… B 2.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与原始重力收   缩结晶水汽化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15℃ … C 3.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上有 生命,太阳系几乎没有明显变化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 4.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地球水、原始大洋   E 5.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课堂小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运动的天体是有系统和层次的——有规律
太阳系的概况: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练习题第一章第一节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讲
课题名称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授课时间
第2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和太阳辐射,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太阳辐射?辐射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辐射的能量有多大?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有什么影响?
2.看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说说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量的百分之多少?
3.可见光中什么光波长较短?
4.你能说出三个以上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吗?
二.精讲互动
1.关于太阳:
①日地距离: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的一切(日地距离1.5亿千米)
②太阳的能量来源:来源于自身,太阳中心发生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 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为一个氦原子核,(既原子核的聚合反应);核聚变过程中亏损部分质量, 转变成巨大的能量。
③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太阳辐射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波长分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⑷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一是为地球上提供光热能量. (一部分是人们直接获得的太阳能,如人类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发电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 例如煤,石油,都是地质历史上由生物遗体转化形成的,而生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因此煤和石油是固定了远古时期的太阳辐射能.)二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讨论题一: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提示:对水循环的影响
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讨论二:太阳风是太阳辐射的形式吗?
⑤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见课件演示
说说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几层:
三。.达标训练:
1.太阳释放的能量主要有:
A. 太阳内部铀等重元素裂变释放的辐射能
B.飞离太阳大气层的带电力子的能量
C.氢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释放的辐射能
D. 碳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辐射能
2.新课标课堂同步练习题5道题
课堂小结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 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
辐射 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
自太阳
对地球的影响 维持着地表温度,推进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的活动
变化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二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讲
课题名称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授课时间
第2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了解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电离层、磁场、气候的影响。
2、从具体生活,生产实践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重点难点
分析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太阳各层大气活动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2.黑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 那一层?
4.太阳风发生在太阳大气 的那一层?
5.电离层在那里?它对地球有什么作用?
二.精讲互动
1.看课件演示:太阳大气的结构图总结太阳大气的组成:
2.看课件演示:太阳各层大气活动的类型
3.看课件演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旱涝的形成与黑子的多少有关系吗?
5.案例分析: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二节第七页列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讲两个问题:一是太阳活动的类型,二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加深理解要求学生课后看课本列表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二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讲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授课时间
第3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结果,理解地方时的内涵及外延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等,地方时的内涵及外延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地球自传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和从南极上空看旋转的方向一样吗?侧面看又是什么方向呢?
2.结合地图册看课本图,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
3.地球自传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什么区别?
4.你会区别昼弧和夜弧线吗?依据是什么?
二精讲互动,
看课件地球运动的方向演示,分别看地球运动的侧视图,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演示图,让学生加深理解。
看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演示,看懂并理解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看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线速度)的演示,弄懂其中的道理
看课件演示:昼夜更替现象及产生的影响,晨线,昏线是怎么确定的?
关于地方时(地方时的定义,产生的原因,)
三,达标训练
教辅资料-----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三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堂小结
地球自转总结:
地球自转:自转围绕的中心:地轴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自转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15度/小时
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昼夜更替的界限: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称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称为昏线)晨线和昏线形成一个圆圈,把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经度每隔15度差1小时,每1度差4分钟
特征:同经度地方时相同;地方时东大西小
用图示法进行地方时的计算。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讲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自转
授课时间
第3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之-------地方时及其计算
2.理解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之-------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重点难点
地方时的理解及其应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1什么是地方时?什么是区时?什么是时区?
2 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3 地球自转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为什么会发生偏离
二、精讲互动
1.关于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由于地球自转,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2.关于时区: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度划分一个时区的方
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3.关于区时: 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
时间.
公式:所求区时=己知区时±时区差
已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已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
4.关于日界线:为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日期分
界限,叫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开始.
日界线两侧区时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5.地球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会发生偏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离
三、达标训练
教辅资料-----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三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地方时,地表运动物体方向偏离等问题,我们还需要通过做题巩固,提高.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第三讲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公转
授课时间
第4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上温度带.
重点难点
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2.地球公转的特点?
3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
4.如果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地球上温度带的范围有何变化?
5.夏至日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冬至日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吗?
二精讲互动,
1地球公转的方向看课件演示后学生写出回答
2.地球公转的特点看课件后学生讨论小组发言


3. 关于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平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度26分.看课件演示
课堂互动:画出黄赤交角:
4. 黄赤交角与五带:看课件演示,
说明:当太阳直射点每年从赤道向两级移动时,最高只能到达23度26分的纬线圈,然后即回归折返,因此,23度26分的纬线圈称做回归线,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过程中,66度34分的纬线圈便成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称做极圈.
课堂互动:画出地球上的五带并写出温度带
5.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看课件演示,弄懂原理.
课堂互动:填表,
日期 太阳直射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画图表示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6.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通过画图让学生弄懂原理
画图表示: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三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堂小结
课后要求多结合地图册看书,进一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讲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公转
授课时间
第4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导致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四季更替现象。
重点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高度角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太阳高度角?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
3.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所有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均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吗?
二精讲互动,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看课件演示得出: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绘图说明:
课堂互动:画出正午太阳高
度的季节变化过程示意图
(以北半球为例)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
最大,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
最大,夏至日最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绘图说明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④ 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
课堂互动练习:求出西安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

2.昼夜长短的变化
看课件演示
由于晨昏线和太阳直射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晨昏线也在不断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画出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画出冬至日太阳光照图
4.四季的更替
四季更替的原因
地球自转-----赤道面 太阳直射点
黄赤交角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地球公转-----黄道面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变化 季节更替
天文含义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天最长,气温最高的季节,
冬季与此相反。春秋两季是它们的过渡。
三、达标训练
  1.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 )
  A.我国北方城市电扇热销
  B.公转速度最快
  C.沈阳冰雪路面行走困难
D.大连海滨冬泳者络绎不绝
  2.有关地球公转周期和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即365天
  B.地球公转自东向西大约每日推进1°
  C.地球公转线速度在任何位置都不变
D.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转慢
 3.正午时,地球上垂直物体的影子只朝南不朝北的地方是( )
  A.南回归线以南至南极圈之间的地区
  B.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C.北极圈以北地区
D.赤道以南地区
 4.若黄赤交角增大,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度数增大,南极圈度数减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
  C.北极圈将向北移 D.南极圈向南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所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需要学生课后多看书做题,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
授课时间
第5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复习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通过系统知识的复习深刻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重点难点
地方时的换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离,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一.精讲互动:
重要概念(明确内涵和外延)
1.自转、公转 2.恒星日、太阳日
3.近日点、远日点 4.回归线、极圈
5.自转角速度、线速度 6.地方时、区时、时区
7.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
8.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9.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10.黄赤交角 11.晨昏线
二、重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1.自转角、线速度的地区分布规律。
2.公转角、线速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3.黄赤交角的产生及意义。
4.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5.正午太阳高度的地区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
6.地方时(区时)计算原理
7.昼长的计算方法。
8.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黄赤交角的产生及意义
自转 面
交角 运动 的摆动
公转 面

极昼(夜)范围变化 时间变化 四季更替
昼长的变化 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区分布 五带划分
3.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三节练习题
课堂小结
以上知识点都是本节内容的要点,课后要通过做题加深对其知识的理解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三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章第三节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授课时间
第5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练习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练习巩固地球自转的意义。
重点难点
1.通过读图巩固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一)通过填表巩固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
自 转 运 动
定 义

旋转中心

特 点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
运动方向
平视: ;
从北极上空看,呈 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 方向。
周 期
1恒星日— 小时 分 秒(真正周期,自转3600);
1太阳日— 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速 度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同,约为 ;线速度—由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南北极点线速度、角速度都为零。
(二)通过填空巩固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P17)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而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 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 半球进入到 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 半球进入到 半球的界线。(P23)
判断右图中A点在 线上。
2.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1)偏移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 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赤道上 ,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并且要落实到图上,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断)
(3)影响:(1)大气的水平运动;(2)水体的水平运动:如北半球河流右岸 ,左岸 。
3.产生地方时
(1)地方时的概念:因 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通常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2)经度每相差 ,地方时相隔 小时;每相差 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二.精讲互动:
1.如何区别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
2.如何来判断晨昏线?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
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 线上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公式与方法。
公式——B地的时间=A地的时间±4分钟×两地经度差
区时计算: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公式——某地时区数=某地经度/15度(商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加上四舍五入的整数商即为时区数);
某地区时计算:公式——B地的区时=A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
注意:(1)先求两地时区差:为所求地点与已知地点的时区差,时区差计算:同侧减,异侧加;;
(2)再求时间差,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则相差多少个小时;
(3)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
三.达标训练:
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
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
A.昼夜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 )
A.24小时 B.一个恒星日 C.一个太阳日 D.一个恒星年
4.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 D.角速度不相同,线速度相同
5.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天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读下面一段资料回答7题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7.英国伦敦的中国学子看到此景的时间是 ( )
A.10月24日10时 05分 B.10月24日8时 05分
C.10月23日10时 05 分 D.10月25日2时05分
8.读右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3分)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9.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所示日期是 月 日或 月 日。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3)此时地球上除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一条经线的东西两侧日期也不相同,这条经线是 。
(4)图所示当天地球赤道上日出的地方时是 时;北极圈上日落的地方时是 时。
(5)从昼夜半球看,图中NAS叫 线。
10.在图中完成下列要求。(5分)
若图中各虚线箭头表示空气水平运动的初始方向,请用实线箭头表示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的空气水平运动的方向。
N
0
°
S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同学们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四节
课题名称
地球的结构
授课时间
第6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 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构造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点
3.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4. 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划分依据
2.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 地壳,地幔,地核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2.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的波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 地球的外部圈层共分几层?各层的特点?
二.精讲互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结构
2.两个界面三个圈层
3.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4.地震波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写出要点:
在莫霍面上下地震波转播的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古登堡面上下地震波转播速度怎样的变化?
5.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各层特点
三.达标训练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3.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 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4.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5.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 然后上 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6.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要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课后结合地图册做该部分习题。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四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讲
课题名称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授课时间
第6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
3.通过对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有关地壳物质的概念: 三大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有哪些?
2.岩石的概念?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类?
3.三大岩石的形成原因?相互转化
二.精讲互动
1.地壳的物质组成
结合 集聚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包括地壳
富 包
集 括
矿产 矿石

注意:①.概念中提到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以区别于大气或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②.矿物必须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不能是人工合成的
③.单质或者化合物,不能是混合物,例如钢铁,泥沙都不是矿物
2.矿物:有气态( ),液态( ),固态( )
3.矿物的分类:金属矿物:
非金属矿物:
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矿石的优劣常用品位表示
沉积岩,
岩石按成因分类: 变质岩
岩浆岩
讨论:沉积岩的特点

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是否均为直接转化?试举例说明。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岩石 ②化学元素 ③矿床 ④矿物 ⑤矿产 ⑥地壳 ⑦变质岩 ⑧沉积岩 ⑨岩浆岩?
A、②→⑤→①→⑨ B、②→④→⑥→⑦
C、②→④→①→⑥ D、②→④→③→⑤
2、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3、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中矿物,岩石等是学生较生疏的,今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会多给学生看一些矿物的标本,增加学生对不同矿物的认识。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一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讲
课题名称
地壳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授课时间
第7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重点难点
地壳物质的循环图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结合地图册看看地壳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三大岩石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精讲互动
首先回顾上一节的有关知识: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请同学们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思考绘出三大类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
同学们绘出的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是否合理?在转化过程中有哪些条件?
?(此空间绘图)
A:岩石熔融成岩浆
B: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沉积岩
C: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成变质岩
D:岩浆进行侵入或喷出活动冷凝成岩浆岩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2、地壳的物质循环
?研究表明,从3 5亿一3 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的。
①.地质循环的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在地质循环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与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看“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请大家想想三大类
岩石的转化过程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关系?
岩浆 各类岩石 新岩浆的产生
请同学们将“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转绘成简图
达标训练
1、被称为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的岩石是( )
A、岩浆岩 B、火山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岩浆岩和沉积岩 B、岩浆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
3、写出你所知道的沉积岩:
写出你所知道的变质岩:
4、读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2)在a、b、c中,a表示的岩石名称是 ,b表示的岩石名称是 。
(3)在a、b、c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 ,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是 。
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求学生课后多看地图册中三大岩石的循环图,加深对三大岩石的循环图的理解
作业布置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一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
课题名称
地球表面形态
授课时间
第7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 理解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并能够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
重点难点
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那些方面?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那里?主要表现有哪些?
3.板块运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4.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
二精讲互动,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例如: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
今天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曾经地肥水美……它们都是沧桑巨变的实例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能释放而引起的
内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火山喷发等,尤其是火
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
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3.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演示课件)
① . 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② .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剧烈;
③ .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相撞地区常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地表山川河流分布)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4.地壳运动的形式:
①.水平运动:造成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碰撞,在陆地上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在海洋则形成海沟和海岸山脉及弧形岛屿。
在陆地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形成巨大的裂谷;在海洋上
则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②.垂直运动:当岩石受力超过一定的强度时,就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
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播放课件演示
①.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地表岩石发生弯曲
形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外力作用后形态与此相反
在自然界地形往往是被倒置,地形倒置后又如何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沉积岩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层理构造,(沉积时有层次),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去判断,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举例说说你所熟悉的高大的褶皱山:
②.断层:岩石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
形态:地垒成山,地堑成构造盆地或谷地
举例说说你所熟悉的著名的地垒山,著名的大地堑
总之,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第二节课后习题训练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问题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其中有大量的图需要学生课后看地图册加深理解,并通过习题掌握这些知识点

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讲
课题名称
地球表面形态
授课时间
第8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并能准确的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
2.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难点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思考题: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怎样的关系?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在台湾海峡底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顶上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试解释其原因
4.外力作用对地表的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二精讲互动,
1.首先我们来讨论.判断向斜和背斜以及断层的意义
提示:隧道工程等
找油,找气
找水
水库大坝,桥梁建设,找泉水
2.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外力对地表的改造是长期的,缓慢的不易觉察
②外力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在流水,风,冰川等的作用下,经风化和侵蚀作用破坏后的碎屑物质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固结成岩作用
3.教学课件演示:
课堂互动:看新课标同步课堂37页,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用20分钟)举例说明

启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塑造着地表。
结论:.外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趋向于平缓
问题: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
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讨论:A.课本42页图2-----22梯田
图中梯田景观多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形区?
B.为什么在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C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哪些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
三,达标训练

教辅资料第二章第二节习题训练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核心是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改造过程,
一、风化作用
二、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哪些做法是有利的,那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讲
课题名称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授课时间
第8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大气热力过程
重点难点
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画图来分析大气热力过程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看课本43页图,想想与人类有关系的大气层是哪几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有哪些?
3.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太阳辐射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而冬季多云的夜晚感觉不会太冷?
二精讲互动,
1.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
讨论:参考课本43页图和教辅材料42页图,41页表格内容回答:
①为什么对流层的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②解释“逆温”现象,他出现在大气的那一层?高度大约是多少?逆温的出现对大气有什么影响?



2.电离层: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地面向上约60千米到500千米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无线电通讯、广播、无线电导航、雷达定位等。电离层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当太阳活动的高峰年(课本中14页讲的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对电离层通讯和广播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讯号中断。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看课件演示后回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途径:
学生作答:
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保温过程,写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网:
学以致用-------课堂训练
A.交通信号“红灯停”的科学依据?
B.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为什么?
C. 说说“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原理?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因此,纬度越低,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地面辐射越强
②.下垫面因素:指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大气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地面实际获得的热量就不同,导致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43页习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求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四种辐射的关系,尤其要理解大气的双重作用,以及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讲
课题名称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及对气候的影响
授课时间
第9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利用图表资料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特点
5.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其成因
6.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风速的大小
7.绘制三圈环流图,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利用图表资料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特点
3.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其成因
4.绘制三圈环流图,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地面大气运动受到几个力的影响?高空受几个力的影响?
3.全球有几个气压带?是怎么分布的?
4.地处北纬23度26分------30度的西亚和北非地表绝大部分是荒漠,而处在同一纬度地区的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形成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5.季风环流的成因都一样吗/
二精讲互动,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要点: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
课堂互动:看新课标课堂同步训练47页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图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市?
2.大气的水平运动:
看课件演示理解: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风向
要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它的影响下在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风向垂直等压线。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②.地转偏向力与风向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离,它作用于风,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在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③.摩擦力与风速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使风速降低
当三力共同发挥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课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①.形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因素: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②全球的气压带

③全球的风带
④理解,识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
学生动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图
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往返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的
冬季
夏季
②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冬季
夏季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三节习题训练
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难点,课后还要通过看书和做题加深理解
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讲
课题名称
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授课时间
第9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课
主备课人
仉美清
学习目标
1.掌握冷,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掌握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3.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4.初步识读天气形势图,天气预报图
重点难点
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气团?有哪些分类?
2.锋面系统有哪些类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为什么低压控制的区域常常出现降雨?
4.气压和气旋有区别吗?
二精讲互动,
1.锋面系统与天气
看课件演示
①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
气团:在水平面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按属性分为冷气团,暖气团。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接面。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按性质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锋面与天气:
冷锋与天气:冷锋过境时,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变低,气压变高,
例如我国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暖锋与天气: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现象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变高,气压变低
准静止锋与天气:出现长时间的,连续性的慢性降雨过程
③互动: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的成因:
小组讨论后小结: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现象?
我国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看课件演示冷锋和暖锋的主要降水范围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画出冷锋暖锋图
并描述主要降水范
围的不同
2.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看课件演示
①高低气压区:高气压区: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较高;
低气压区: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较低;
②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中心气压低形成低压,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在低压控制下气流做上升运动,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形成高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在高压控制下气流做下沉运动,天气晴朗。
③互动练习:(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边画)
画出北半球反气旋 画出南半球气旋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二章第三节57页练习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两个常见的天气系统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还要会分析,会画

课后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