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2010-201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单元达标训练地理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2010-201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单元达标训练地理试题(无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15 18: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前言 与同学们谈地理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从实际生活入手,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思考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难点:装上“地理的头脑”,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活和生产。
学习过程与方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导入新课[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今天是同学们初中阶段的第一节地理课,同学们了解地理吗?知道地理课上我们会学习哪些内容吗?我们就一起来谈谈“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补充矫正。 1、地理这门课,就其学习内容来说大家并不陌生。说到地理,你会联想到什么呢?阅读课本P1上两位小朋友所做的小卡片,你认为还有哪有内容与地理有关,完成后面两张空白卡片,小组内展示交流,选派代表全班展示。2、结合课本P1—2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会思考:地理与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3、如何理解课本P3“装上地理的头脑”这句话的含义?即会用 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更 的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选择、合理的安排人们的生活和生产?(1)尊重 ,做大自然的朋友。 (2) ,扬长避短。(3) 地分析问题。 (4)具备 发展的观念。5、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阅读课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总结。1、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不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是否一样?阅读课本P2的四幅图片,从图上看到什么?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从分析图片所示内容和原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2、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事情,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1)阅读课本P3《泥沙掩埋了古文明》,分析两河流域古文明衰落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道理?人类应该吸取什么教训?(2)阅读课本P3 “姑姑的故事”,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对这段文章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道理?(3)阅读课本P4“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幅图,思考讨论,说说哪些因素会影响城市的形成?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影响的?(4)阅读课本P4“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10分)1、 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 。2、装上“地理的头脑”这句话的含义是会用 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更 的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3、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 ”,是指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就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前言 与同学们谈地理一、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装上“地理的头脑”, 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和生产。(具体内容四点)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预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课后反思 1、今天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探讨的“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一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2、知道地球的基本形状,并会用相关数据来说明地球的大小。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通过观察和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大小。难点: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阅读P2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哪些过程?(1)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先后提出“ ”与“ ”的假说。(2)后来人们根据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 ,于是有了“地球”这个概念, 率领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3)20世纪, 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阅读P3图1-2,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平均半径:: 千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约 万千米;(3)地球的表面积: 亿平方千米 。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呢?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 ,制作的地球模型—— ,利用它可以方便仪我们知道地球的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 。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阅读课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首先阅读P3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阅读材料,了解整个环球航行的过程, 然后思考以下问题:(1)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我们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结合课本P4页的图片展开讨论。(2)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感悟到什么?2、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个球体,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球体吗?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不规则球体。3、仔细观察课本P4图1-5地球仪的外貌,了解地球仪表示地理事物的方法,并将它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1)地球仪的表示方法:用不同的 、 和 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2)地球仪的特点: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以及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在实际地球上是并 的。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20分)1、从人造卫星对地球拍摄的照片上,我们看到地球是一个 ,但实际上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不规则球体。2、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最大周长约为 千米,表面积为 平方千米。3、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4、我们常说的“人类的家园”是指 ( ) A、我们的家庭 B、我们的家乡 C、我们的祖国 D、整个地球5、最先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6、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地球的形状; 3、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地球仪的表示方法和特点。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一节之《纬线和经线》。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并且识记特殊的经纬线。
重点难点 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仔细观察地球仪,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点和线,阅读课本P5的图文材料,通过自主学习,来认识这些点和线,然后小组内展示并相互补充矫正。 1、理解地轴、极点、经纬线、经纬度的含义,明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空间分布。(1)地轴:地球的 ;(2)北极:地轴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3)南极:地轴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4)纬线:与地轴 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其中 最大的纬线圈。(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也叫 。(6)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 和 。2、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阅读课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回答以下问题:(1)纬线呈什么形状?比较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纬线指示什么方向?(2)经线呈什么形状?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结合以上观察分析,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特 点纬线经线形 状一个圆,且都平行半个圆,且都不平行长 度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 都 (约2万千米)方 向指示 方向指示 方向2、观察地球仪上不同经线和纬线所标定的度数,回答以下问题:(1)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它是多少度?地面标志所在的国家是哪个?(2)在00纬线两侧,纬线度数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纬度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这条纬线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南北两侧相同纬度的纬线?(3)本初子午线是哪一条经线?它是多少度?经过什么地方?(4)在00经线两侧,经线度数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经度最大值是多少?如何区分东西两侧相同经度的经线?结合以上观察分析,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和归纳经度和纬度的划分。纬度经度起始线 即00纬线,其地面标志通过南美洲的 即00经线,是通过英国 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北、向南分别增大到900从00经线向东、向西分别增大到1800表示符号北纬 ,南纬 东经 ,西经 3、观察地球仪,掌握高、中、低纬的划分。 低纬度: ; 中纬度: ;高纬度: 。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20分)1、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南段地球表面的与交点是 。2、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 ,与赤道垂直相交的线是 ,也叫 。3、零度经线叫 ,零度纬线叫 。4、每条经线的形状是 ,长度 ,经线指示 方向。5、纬线长度 ,最长的纬线是 ,纬线指示 方向。6、习惯上用英文字母“ ”、“ ”分别作为东经和西经的代号,用英文字母“ ”、“ ”分别作为北纬和南纬的代号。7、度数自西向东增加的是 经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 纬度。8、中纬度是指( )A、0°~30° B、23.5°~66.5° C、30°~60° D、60°~90°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极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起始线、度数划分、表示符号。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一节之《利用经纬网定位》。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纬线和经线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地球与地球仪》(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并且识记特殊的经纬线,知道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能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P7-8的图文材料,自主学习掌握以下知识,随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阅读课本P7图1-12和1-13,明确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 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2)东西半球的划分: ° W和 °E经线组成的闭合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2、阅读课本P8的图文材料,明确以下知识:(1)经纬网的定义: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组成的 叫经纬网。(2)用途: 、航海、航空、以及 观测等许多方面。3、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阅读下图,明确东西半球划分的界限和东西半球各包含的经度。(1)为什么不用0°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2)列出东西半球各包含的东西经度范围,并判断下列度数属于哪个半球20°W向西至160°E为 半球,即西经的20°—180°和东经的160°—180°;20°W向东至160°E为 半球,即西经的0°—20°和东经的0°—160°。175°E: 半球;180° 半球;18°W: 半球;120°E 半球。2、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8的三个活动,师生总结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学法指导:首先根据该点的纬度找出它所在的纬线,然后在这条纬线上再根据该点的经度找出它所在的经线,纬线和经线的交点就是它所在的位置。3、如何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地理纬度和经度。判断右图中 A点的经纬度( , ) ,并将B点(50°S,40°W)填在图中相应位置。学法指导:根据经度、纬度的递变规律来判断某点的经纬度。自南向北:纬度数变大的为北纬度,纬度数变小的为南纬度。自西向东:经度数变大的为东经度,经度数变小的为西经度。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20分)1、人们把 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用西经 度和东经 度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某地的经纬度位置是165°W,45°S,则该地属于( )A、西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东半球、北半球3、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填表格。经度经度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高、中、低纬A点B点C点 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三、纬线和经线: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四、利用经纬网定位:1、经纬网的定义、用途;2、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二节之《地球的自转》。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利用经纬网定位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10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逐步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首先大声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的过程。2、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的领下自学教材P9正文部分,弄清楚以下问题:(1)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4)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最后推选一个小组代表上讲台,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讲解有关的知识。(1)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也就是 。(3)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 。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仔细观察和聆听;然后再演示昼夜更替现象,请大家观察动画并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共同来总结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1)由于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2)地球不停地自 向 自转, 也就不断地更替。2、阅读教材P10页中图1-18 “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回答以下问题。(1)请先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两个地点,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并估算它们之间的经度差。(2)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还是白天?(3)北京和纽约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4)解释图中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5)判断: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总结: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总是自 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 方送走黄昏的落日,东边的地点的时间比西边的地点 (早或晚),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就出现了 的差异。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18分)1、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这叫做地球的 ,方向 ,周期约为 ,也就是 。2、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地球的自转和不透明性
C、地球的自转和透明性 D、地球的公转和不透明性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4、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5、“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上任一点 D、地球上任一点6、当北京是正午时,美国纽约大约是( )A、早晨 B、正午 C、傍晚 D、子夜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2、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二节之《地球的公转》。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地球的自转运动,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和运动特点。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和运动特点。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地球绕什么在不停地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和自转的方向是否一样?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4、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空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总结:地球的公转运动(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 不停地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和地球自转的方向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4)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 的,而且它的 保持不变,5、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阅读课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首先思考下面的问题,做出你大胆的判断。(1)如果地轴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那么太阳会始终直射在地球的什么位置?(2)实际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角度不变,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那么太阳是否会始终直射赤道?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当地球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位置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放大该区域,请大家仔细观察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回答下面问题。一年当中,我们西安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总结: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因为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就导致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1)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就是北半球的 日,正处于 季。(2)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时,就是北半球的 日,正处于 季。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20分)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 不停的旋转,这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 ,周期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 的,而且它的 保持不变,3、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相同的是( )A、方向 B、周期 C、速度 D、产生的地理现象4、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北极圈5、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 )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6、每年冬至日阳光直射(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40°N7、下列各点中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 A、东经30度,南纬50度 B、东经50度,南纬30度 C、西经80度,北纬20度 D、西经20度,北纬80度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和运动特点。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二节之《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地球的公转运动,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产生和五带划分。2、利用地图掌握五带的划及五带的划分界限,并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难点:四季的产生。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地球公转运动,重点复习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P11-12的图文材料,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由于太阳的直射点的变化,使得地球在公转在不同位置时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阅读课本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北温带国家的四季如何划分?春季: 月;夏季: 月;秋季: 月;冬季: 月。(2)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 2、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带。阅读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完成以下任务:(1)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由北向南依次为北寒带、 带、 带、南温带和 带,它们的分界线依次为 (66.5 N),北回归线(23.5 N), (23.5 S),南极圈(66.5 S)。(2)在图上判断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有没有寒带?我们西安(34°N)属于什么带?中国大部分在 带,小部分在 带,没有 带,西安属于 带。3、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阅读课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阅读地图册并P9,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回答下面问题。(1)一年之中,我们西安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之中,我们西安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3)按照课本P13的图示,描述西安的四季变化。夏季:一年内白昼较 ,正午太阳较 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较 ,正午太阳较 的季节;2、地球是个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所以就有了五带划分,参考课本图片,先回答以下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完成下面的表格。(1)五带中,哪些带能接受阳光直射?(2)五带中,哪些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纬度范围23.50 N~23.50 S23.50N~66.50N23.50S~66.50S66.50N~900N66.50S~900S特点有 现象,获得阳光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热量居热带和寒带之间, 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现象,但有 现象,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气候终年寒冷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30分)1、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 )A、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 B、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C、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 D、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2、西安位于五带中 带,白昼最长的时间 日。(节气)3、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国正处于(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D、春季4、当我们开始愉快的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5、读右图“五带简图”,回答下列各题:(1)填写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 ; B ; C ;D ; E ;(2)B与C之间的界线是 ,D与E之间的界线是 。(3)有太阳直射头顶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一年中四季变化明显的是 。(填字母)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产生和五带划分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三节之《地图》。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第二节所学习的地球的运动,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三节 课题名称 《地图——地图的基本要素》(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掌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比例尺的不同表示方法。3、能够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4、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难点: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15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怎样绘制而成?地图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对它们进行 和 ,运用各种符号,按照一定比例 以后表示在平面上。2、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地图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 和图例和注记。3、什么是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 距离比 距离缩小的程度。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4、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除了按 判读方向外,还可以根据 确定方向。有的地图,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面向地图,“ 、 ”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 、 、 、 四个方向。5、为什么阅读地图,还要学会认识图例和注记?阅读P14图1-24,认识常用图例,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不同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图例和注记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 ,了解它们的 。6、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形式呢?请将P13图1-22上的比例尺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出来。(1) 式:; (2) 式:1:4000000;(3) 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2、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实际距离?请在P13图1-22上,计算“高雄”到“台北”的实际距离为 千米。学法指导:第一,要注意看比例尺;第二,要用直尺准确量出两地在图上的直线距离;第三,根据比例尺,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注意单位换算)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呢?请比较下列三个比例尺的大小:(1)1/10000,;(2)1/10000000;(3)1/100000000000。 最大, 最小。小结:比例尺是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 ,比例尺愈 ;分母愈 ,即比例尺愈 。4、如何在不同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阅读图1-23和图1-25,完成课本上的活动。(1)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适合既没经纬网也没指向标的地图。 (2)指向标定向:适合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 方。(3)经纬网定向:适合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20分)1、地图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 和图例和注记。2、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图上比例1:10000000,算得两地间实地距离大约是( )A、300千米 B、3000千米 C、30千米 D、3千米3、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1:100 000 B、1:5000 C、1:1000 D、1:5004、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 C、不论什么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5、右图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 流向 。(2)村庄B在村庄A的 方;村庄C分别在村庄A、B的 方和 方。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比例尺的定义及公式;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尺的大小比较。2、地图上辨别方向:指向标定向、经纬网定向和通常情况定向。3、图例和注记。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三节之《地形图的判读》。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地图的基本要素,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三节 课题名称 《地图——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掌握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本概念,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不同地形。4、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17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阅读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回答怎样计算某点的地面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也叫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图中甲和乙的海拔分别为 米和 米,甲乙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米。2、阅读课本P16图1-28“等高线示意”,回答什么是等高线?什么又是等深线?(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地面上 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2)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3)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称为等高距。3、阅读课本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绘制而成的?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 就得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地面的 和海底的 状况。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演示和讲解: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帮助大家认识地图上如何用等高线来地面的高低起伏。(1)大屏幕上投影“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图,请大家阅读该图并回答: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结论: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越 。(2)大屏幕上投影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不同地形的素描图,同学们来识别这些地形,接着投影它们各自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请大家仔细阅读,分析讨论这些地形的等高线分布有何特点?小结:认识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点,以帮助我们来识别和判读地形的种类。(1)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 ,通常用▲符号表示;(2)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 ;(3)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 处;(4)山谷: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 处;(5)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较 部分,形似马鞍;(6)陡崖:数条等高线发生 的地方。2、阅读课本P17图1-30,比较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再分析比较图中五种基本地形的高度和地表起伏程度,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课本上的表格。(1)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边缘较陡峻,内部坦荡或起伏不大;(2)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起伏很大;(3)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起伏不大;(4)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数值,四周高,中间低;(5)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广阔平坦,起伏不大。3、阅读课本P18图1-32,完成活动3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20分)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 ;某个地点离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米。2、地形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是高原、 、丘陵、 、盆地。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什么颜色表示( )A、黄色 B、蓝色 C、绿色 D、褐色 4、读右图,判定各字母所代表的山地部位:A ; B ; C ;D ; E、F两山坡中, F是 坡。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二、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不同地形。4、五种基本的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三节之《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地形图的判读,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第三节 课题名称 《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2、能够举例说明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难点: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9-21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在课本上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并相互补充矫正。 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我们要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有用信息。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2、地图上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外出游览时,如何根据需要选择比较适合的比例尺地图?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阅读课本P21 上的三段话,思考讨论这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请将结论写在课本上。2、阅读课本P22“韩国汉城地铁线路图”,回答活动中的相关问题。3、地图的比例尺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也可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请大家阅读课本P23图1-37和图1-38,完成下列任务。(1)观察两图的比例尺,写出它们的数字表示形式,再比较两个比例尺的大小。图1-37的比例尺为 ,图1-38的比例尺为 。所以:图1-37的比例尺 ,图1-38的比例尺 。(2)比较两幅地图,看哪幅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再根据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总结: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 ,反映的内容愈 ;比例尺愈小: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 ,反映的内容愈 。(3)首先回忆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如何根据比例尺换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实际距离,然后在两幅地图上分别量算一下北京市的最西端到最东端、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中国的最西端到最东端、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以及北京城区到天津城区的铁路线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14分)1、一位同学想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在哪里,应该查阅( )A、中国政区图 B、城市导游图 C、中国气候图 D、世界政治地图 2、一般来说相同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 ,表示的内容越 。3、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 、1:1600000 B、二百万分之一 C、0 40千米 D、1/50000004、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图上比例1:1000000,算得两地间实地距离大约是( )A、500千米 B、5000千米 C、50千米 D、5千米5、绘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较合适( ) A、1:1000 B、1/4000000 C、0 30千米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6、下列四幅地图,图幅大小相同,则比例尺最小的是( )A、中国地图 B、亚洲地图 C、陕西地图 D、西安地图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目的,选择地图。地图的发展:电子地图,遥感图像。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复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一章 课题名称 《地球和地图》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复习练习课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基本形状,并会用相关数据来说明地球的大小。2、观察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3、知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5、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和运动特点。6、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7、掌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8、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9、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五种基本的地形。
重点难点 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五种基本的地形。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的知识要点提示,在其引导之下,对第一章所学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可查看课本或前面的导学案,仍存在疑问的知识要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学生普遍性的问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缩小的地球模型,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2、地球仪的表示方法和特点。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极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起始线、度数划分、表示符号。4、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四、利用经纬网定位:经纬网的定义、用途;经纬网定位的方法。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2、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地球公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和运动特点。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4、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产生和五带划分五带的划分界限以及各带的特点。第三节 地图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1)比例尺的定义及公式: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比例尺的表示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2、地图上辨别方向:(1)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适合既没经纬网也没指向标的地图。 (2)指向标定向:适合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3)经纬网定向:适合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二、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不同地形。4、五种基本的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2、地图的发展:电子地图,遥感图像。3、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自主复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师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互动复习,检查本章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巩固学习成果。1、如何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地理纬度和经度?2、利用地球公转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比较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差异。3、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图,识记五带的名称,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和各带的特点。4、如何根据比例尺换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实际距离?5、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有何关系?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在识别和判读不同的地形的种类?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章的复习情况。(每题或每空2分,共100分)1、有关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纬线都是半圆状 B、所有纬线长度都相等 C、所有的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D、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2、在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的度数是( )A、0O B、30O C、60O D、90O3、每条经线的形状是( )A、圆形 B、半圆形 C、直线形 D、横线形4、下列关于经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最大值为90° B、经度最大值为180°C、经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少 D、经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5、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南、北纬度的分界线6、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 A、回归线 B、赤道 C、极圈 D、本初子午线7、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以200W经线和16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B、以1600W经线和2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C、以1800W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以00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8、“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上任一点 D、地球上任一点9、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 A、五带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四季变化10、不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A、五带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四季变化11、每年夏至日阳光直射(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40°N12、当西安昼长夜短时,北半球的季节是( )A、冬季 B 、秋季 C、春季 D、夏季13、在画有经纬网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 C、不论什么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4、在比例尺为1: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间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A、400千米 B、4000千米 C、40千米 D、4千米15、下列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16、下列四幅地图,图幅大小相同,则比例尺最大的是( )A、中国地图 B、亚洲地图 C、陕西地图 D、西安地图17、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不规则球体。18、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最大周长约为 千米。19、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公转的周期约为 。2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21、地图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 和图例和注记。2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指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一般为 。23、相同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 ,表示的内容越 。2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 25、判断下左图中A、B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及其所在半球和低、中、高纬度地区。(1)A点的经度和纬度为( , )。(2)B点在 (南或北)半球和 (东或西)半球。(3)A、B两点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是 点。26、读“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2)A为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上,北半球昼夜长短 。(3)B为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 。(4)C为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上,北半球正值 季。27、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仅从地形方面考虑,比较从B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并简述理由。从 容易,理由是 。(2)若从A点沿直线向B点行进,那么行进方向是 。(3)若A点海拔265米,则该点高出B点 米。(4)D点的地形类型是 。 (5)据测量,A点到C点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A点到B点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那么A点到B点的实地距离比A点到C点的实地距离近 米。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球仪——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和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第一章所学习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能够运用地图判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及海、海峡和大洋。3、能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说明它们的名称和轮廓。
重点难点 重点: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的名称和轮廓。难点:七大洲的名称和轮廓。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6-29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阅读P26图2-1和图图2-2,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各占多少?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2)陆地和海洋各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3)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布的是陆地还是海洋?(4)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小结:(1)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 %是海洋, %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 是海洋, 是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陆块。(2)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2、阅读P26-27的阅读材料,了解人类探索认识地球面貌经历的非常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并列举出人类认识世界而作出杰出贡献的探险家?3、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的总起来称为大洲。阅读P29的图2-6,回答全球共有多少个大洲,各叫什么名字?根据阅读材料了解它们名城的由来。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既然地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为什么不叫“水球”却叫“地球”呢?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也有此困惑,阅读P27-28的图2-3和2-4,完成下列任务。(1)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2)在地图上明确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划分。2、地球上大大小小的陆地和海洋,我们分别给它们起了名字,同学们根据P28的图2-5,小组讨论解释下列概念: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和大洋。(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最大大陆是 大陆;(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世界最大岛屿是 岛;(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最大岛屿 半岛。(4)大洲: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的总称;(5)海:大洋的边缘部分; (6)洋:海洋的中心部分。(7)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3、老师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各大洲的轮廓和面积,根据所给图形和数据,你能否认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大洲?将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10分)1、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 )A、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 B、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C、世界有七大洲和四大洋 D、海洋面积非常广阔2、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 ) A、各占二分之一 B、三分之二是陆地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四分之—是海洋3、大洲是指( )A、大块的陆地 B、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的总称C、几块较大的陆地合起来的总称 D、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块陆地4、世界最大的岛屿是( )A、台湾岛 B、冰岛 C、格陵兰岛 D、马达加斯加岛5、世界最大的洲和最小的洲的( )A、亚洲、南极洲 B、非洲、大洋洲 C、亚洲、欧洲 D、亚洲、大洋洲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全球海陆面积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很不均匀。七大洲和四大洋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和大洋的概念;2、七大洲的名称和面积大小顺序。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一节之《四大洋》。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地球海陆分布,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能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说明它们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2、能在世界两半球填充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绘制分布简图。
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难点: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首先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七大洲名称、轮廓和面积大小顺序,然后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仔细阅读课本P29的图2-6,回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回答以下问题:(1)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2)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3)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洲。(4)赤道横穿哪两大洲的大陆? 洲、 洲。2、继续阅读P29的图2-6,在图上找出四大洋,并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大洋?哪个大洋的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呢?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洋、 洋、 洋、 洋。(2)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3)北冰洋四周有哪三个大洲?( 洲、 洲、 洲。)(4)南极洲被哪三个大洋环绕?( 洋、 洋、 洋。)3、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洲与洲之间都有界线,有的以山脉、河流和湖泊为界,有的以运河或海峡为界。阅读P30的图2-7,小组讨论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然后结合世界地图,找一找还有哪些大洲是以运河或海峡为分界线的呢?(1)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2)亚洲与非洲: 运河、红海;(3)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海。 (4)北美洲与南美洲: 运河;(5)亚洲与北美洲: 海峡。 2、阅读P31的图2-8,根据图示,并对照世界地图,小组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征是什么样的?3、根据以上讨论,完成教材P31的图2-9,在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且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44分)1、主要分布于北半球、西半球的大洲是 洲;全部分布于南半球、东半球的大陆是 洲;既有赤道穿过,又在东半球的大洲是 洲。2、世界上的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 洋、 洋和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洋。3、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大洲:① 洲;② 洲;③ 洲;④ 洲;⑤ 洲;⑥ 洲;⑦ 洲。大洋:⑧ 洋;⑨ 洋;⑩ 洋; 洋。东西半球:A、 半球 B、 半球(2)①洲和②洲分界线是 山脉、 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①洲和③洲分界线是 运河。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七大洲和四大洋2、七大洲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3、四大洋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二节之《海陆的变迁》。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第一节所学习的大洲和大洋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并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它来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2-37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阅读P32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指什么?沧海桑田的地理科学含义: 。2、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实例来证明海陆的变迁。3、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叶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阅读P34图2-13,了解他们各自的观点,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4、阅读P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大陆漂移假说?从魏格纳和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5、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阅读P33图2-10、图2-11和图2-12,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围海造陆,使得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小结:上述材料可知,海陆变迁的方式有 、 和 三种,其中 和 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首先阅读P34页图2-14,思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的这一事实,是不是巧合?然后再阅读P35图2-15 “大陆的漂移”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仔细对比三幅图,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3)大陆漂移假说是空想的,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阅读图P35的2-16和P36的图2-17,看看魏格纳找到哪些重要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小结:(1)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 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 大陆,缓慢地 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几种古老 的相似性和 的相似性作为证据,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只是后来才分离的。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10分)1、地壳的变动和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A、此地区的地壳原来是海洋,后来上升为陆地 B、此地区的海洋面积缩小了C、此地区原来是陆地,现在是海洋 D、此地区的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3、魏格纳从哪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研究大陆漂移的( )A、亚洲、欧洲 B、南美洲和北美洲 C、非洲和南美洲 D、南极洲和大洋洲4、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5、下图为海陆分布状况图,按时间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c、d、a、b B、a、b、c、d C、d、c、b、a D、b、d、a、c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一、沧海桑田1、沧海桑田的地理科学含义:海陆变迁。2、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1、魏格纳及其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二节之《板块运动》。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假说,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并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能够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与板块运动相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P37图2-19“六大板块与火山地震分布”图,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板块运动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2、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小结: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 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 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 。3、地在图上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观察它们的分布,完成下面的表格。大洲主体所在板块大洲主体所在板块亚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南极洲北美洲太平洋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根据图例,在图2-19上找找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如何?再根据地图册,写出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1)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地带。(2)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震带和 地震带。2、阅读P38-40的图文材料,仔细观看每幅图上板块运动方向,然后小组讨论,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自然现象。(1)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而且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它是怎样形成的?与板块运动有何关系?(2)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有道理吗?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3)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有可能吗?与板块运动又有什么关系?(4)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小结: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 现象。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 现象。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20分)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A、碰撞 B、张裂 C、分裂 D、隆起3、有关板块构造学说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C、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D、板块内部地壳也比较活跃4、喜马拉雅山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地带(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5、读下面的“板块示意”, 写出板块的名称: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三、板块的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3、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4、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张裂运动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复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板块运动,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章 课题名称 《陆地和海洋》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复习练习课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能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说明它们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3、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并能运用实例证明海陆的变迁。4、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它们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2、大陆漂移假说和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的知识要点提示,在其引导之下,对第二章所学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可查看教材或前面的导学案,仍存在疑问的知识要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学生普遍性的问题。大洲和大洋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全球海陆面积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很不均匀。七大洲和四大洋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和大洋的概念。2、七大洲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3、四大洋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1、沧海桑田的地理科学含义:海陆变迁。2、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前两方面是主要原因。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1、魏格纳及其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三、板块的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3、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4、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张裂运动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自主复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师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互动复习,检查本章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巩固学习成果。1、老师在大屏幕上投影大洲和大洋空白地图,大家根据鼠标的指示,来回答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巩固它们的位置、轮廓、分布特征以及重要洲际分界线。2、魏格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有哪些科学依据来证明魏格纳的观点?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六大板块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何关系?4、板块运动有哪些不同的形式?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自然现象。(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2)红海在扩大;(3)地中海在缩小; (4)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升高。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章的复习情况。(每题或每空2分,共120分)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 )A、各占二分之一 B、三分之二是陆地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四分之—是海洋2、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3、世界最小的洲和最小的洋的组合是( ) A、大洋洲、北冰洋 B、大洋洲、印度洋 C、欧洲、印度洋 D、南美洲、印度详4、地球上四大洋中,面积第二大的是(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5、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6、下列位于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有( )A、南美洲 B、欧洲 C、大洋洲 D、非洲7、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 )A、大洋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南极洲8、既有赤道穿过,又在东半球的大陆是(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9、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有( )A、乌拉尔河 B、京杭大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10、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安第斯山脉11、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 ) A、喜马拉雅山上湖泊中有鱼、海藻、海螺等生物B、古代人在这里吃过海产品并留下一部分C、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而后山脉隆起D、鱼、海藻、海螺等也可以在陆地环境下生存12、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13、首先提出大陆漂移说法的人是( ) A、李四光 B、麦哲伦 C、魏格纳 D、哥伦布14、科学家从哪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研究大陆漂移的( ) A、亚洲、欧洲 B、南美洲和北美洲 C、非洲和南美洲 D、南极洲和大洋洲15、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16、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C、日本 D、中国17、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18、喜马拉雅山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地带(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19、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20、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的形成原因是( ) A、非洲、亚洲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挤压形成的B、南极板块、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的C、美洲板块、欧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的D、南极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21、读下面“甲、乙两幅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的是 半球,乙图表示的是 半球。(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A、 洲;B、 洲;C、 洲;D、 洲;E、 洲;F、 洲。G、 洲。(3)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①、 洋,②、 洋,③、 洋,④、 洋。(4)图中a处为 运河,它是 洲和 洲的分界线。(5)图中b线是 洲和 洲的分界线,它经过了 山脉、 河和 山脉。22、读下面的“板块示意”, 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2)六大板块中,基本为大洋板块的是: 板块,非洲板块包括 大陆及 洋和 洋的一部分。(3)世界最高高原是 高原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挤压造成的。(4)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而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5)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它们都位于板块的 。(6)红海是 板块与 板块发生 运动而产生的。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一、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全球海陆面积比例;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二、七大洲和四大洋: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三、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第二章所学习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天气术语,并用这些术语去描述我们生活中不同的天气。2、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天气术语描述不同的天气。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2-45的图文材料,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1、什么是天气?怎样描述天气?(1)仔细观察课本P42图3-1中A、B、C三幅景观图片,看看这几位小朋友各描述的是什么样状况的天气?(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除了这三种状况的天气外,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试着把它们描述出来。(3)由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经常会用 、 、 、雪、雹、雾、扬尘、沙尘暴等来描述天气,气温、降水、云、风、雾等是人们描述天气状况常用的要素,观察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看看怎样描述现在的天气?2、天气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1)阅读课本图P43图3-2中的资料,看看它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 的关系; 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 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 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 的关系。(2)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一些资料,看看人类还有哪些的活动与天气有密切的关系?(3)小组交流补充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共同给这项活动拟订一个名称。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3、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阅读课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总结。从我们对天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什么是天气?从时间上看和从变化上看,天气有何特征?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天气的概念和特征。(1)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一个地方 的阴晴、风雨、冷热大气状况。(2)天气的特征:从时间上看天气—— ;从变化上看天气—— 。2、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进行多次天气预报,那么,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阅读课本 P44图3-3“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文结合了解和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共同归纳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A、获取 情报; B、接收气息数据; C、制作成 图表;D、得出预报结论; E、电视播报。3、课本P45的图3-4是一则刊登在报纸上的天气预报,请大家仔细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出天气预报通常要预报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说说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天气预报通常是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内容:(1)阴晴: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 ,天空中布满云时为 。(2)气温:大气的 程度,图中当日的最高温度是 ℃,最低温度是 ℃。(3)降水: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如果降水概率为100℅,表示 ,降水概率为0,表示 。(4)风向:风的 ,有四个基本方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弱,共分 级。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32分)1、下列几句话,描述天气的是( ) A、昆明四季如春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 C、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D、黄河下游地区明天大风降温2、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 ,它反映一个地方 里的大气状况,而且是经常 的。3、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 、风、 和降水的情况。4、气温是大气 的程度,降水 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5、风向是风的 ,有“ 、 、 、 ”四个基本方向。风力是风的 ,共分 级,级数越大,风力越 。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1、描述天气和天气的概念;2、天气的特征:短时间、多变;3、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一节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今天所学习的多变的天气,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三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 主备课人 景莉
学习目标 1、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2、利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收看电视天气预报。难点: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5-48的图文材料,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阅读课本P42的图3-4,继续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仔细观察图中右侧小图,思考如何根据风的符号来判定风向和风力?(1)风向是风的 ,风力是风的 ,共分 级。(2) “风旗”的符号是 ,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 级。这个符号中的小短线,叫做“风尾”,每道风尾表示风力 级。(3)垂直于风旗或风尾,作一个箭头,可判断风向。2、阅读课本P48,回答以下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 的数量有关,可以用 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 ,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 ,对人体健康有害。(2)从图3-9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有: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图中西安的空气污染指数是 ,空气质量状况为 ,空气质量级别是 。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阅读课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你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1)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观察P46的图3-5图上主要有哪几种颜色?在不同颜色下的地方可能会是什么天气? 图上绿色表示 ;蓝色表示 ;白色表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2)阅读P46的图3-6,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这些常用天气符号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集思广益,发挥想象,寻找规律,快速识记这些常见的天气符号。(3)阅读P47的图3-7 “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分组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2006年3月23日的天气情况,比赛看哪个组模拟的逼真,播报的准确。2、阅读课本P48活动的内容,说说活动中所列举的是哪些人类活动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然后相互讨论交流,我们身边有哪些大气污染现象?这些污染来自什么地方?面对这些污染我们该怎么办?小结: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 活动的影响。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的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空2分,共计16分)1、东北风8级用下列哪个符号表示( )2、下左图中天气符号,表示阴天的是( ),表示台风的是( ) 3、右图的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的状况是( )A、西北风六级,阴转小雨, B、东南风六级,阴转小雨C、晴转大雨, 东南风六级 D、多云转大雨,西北风三级4、在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 ),白色表示( )A、海洋 B、陆地 C、云区 D、天空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 的数量有关,可以用 来表示。我的得分 ,如有错误,请用红笔纠错。
课堂小结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3、电视天气预报:(1)卫星云图;(2)天气预报图。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高低的关系。2、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作业布置 当堂完成达标训练并纠错,课后预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课后反思 1、今天这节地理课,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第一节所学习的多变的天气,你还有什么疑问?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村庄
A
C
B

村庄
A
C
B

村庄
A
C
B

村庄
A
C
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