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同学们,博尔顿所说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1784年的一天,英国的国王前来参观瓦特和他的合伙人博尔顿的工厂,当国王问他们正在忙什么时,他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种商品到底是什么时,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陛下。”
——《大国崛起》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课标要求】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
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呢?
政治前提:
经济要素: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市场
资本
劳动力
原料
技术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政治稳定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拥工人
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圈地运动、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国内)
殖民贸易和掠夺(国外)
前提 可能性
条
件 技术
劳动力
资金
原料
市场 必要性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请概括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市场的扩大,对商品的需求增加,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这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
一、工业革命
1、背景:
2、英国的工业革命
⑴时间:1765~1840年前后
⑵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⑶标志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出现
⑷完成标志:机器生产机器的工业产生
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瓦特改良实用蒸汽机之前的主要发明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遇到了什么阻碍?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建造起来,但这时的动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在这方面,有很多缺点,因为工厂都必须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这些地区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动力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人们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动力,驱动不同机器。
主要表现 年 代 内 容 国 别 发 明 人
生
产
领
域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69 水力纺纱机 英国 阿克莱特
1779 骡机(水力)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蒸汽机的改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材料一:“新生的工业能够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人口达到50.2%。
材料三:1807年,富尔顿研制蒸汽轮船; 1819年,横渡大西洋。1830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用铁路连结起来。19世纪50年代,英国铁路长度已近一万千米。
⑴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风力)逐渐被蒸汽所取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⑵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近水建厂到选择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区域建厂,推动城市化进程;
⑶促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在工业化进程中,英美法等成为工业国家;
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⑸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被改变;
⑹煤炭大量开采,能源结构改变,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⑴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⑵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⑶经济机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⑷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
⑸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⑹社会意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三个自由)
⑺世界市场: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⑻消极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个之间有什么区别
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应具备哪些条件??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
自由劳动力增长,工人素质提高
前提
市场
技术
资本
劳动力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发展
“钢铁时代”到来
成
就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3、电气革命
电力为什么能够取代蒸汽动力?电力比蒸汽动力的优势?
⑴原因:
①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②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
③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⑵电力的优势:
方便、便宜、能量大、用途广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3、电气革命
4、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
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
电力新发明:电灯、电车、电梯、电话、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电影、电视等。
爱迪生 “发明大王”
爱迪生一生取得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
特别在电气时代,重要的有电话、留声机、电灯、电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灯;
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
1879年10月,爱迪生深受一本杂志的启发,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最终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个小时;但是爱迪生并不满足,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他又发现竹子纤维在碳化后做灯丝,寿命长达1200小时。他马上派人到世界各地选择最好的竹子,大批量地生产灯泡,并且为此专门开通直流网站、架设电网;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3、电气革命
4、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
5、电气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些新兴工业产生,也推动传统工业的巨大进步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电、石油取代人、畜、风、水、煤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激化演化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
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衣和行改变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世界经
济格局
能源结构
国际关系
生活方式
环境问题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迅速应用于生产,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工厂制
公司制、垄断制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以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
局限于少数国家,时间长、进展慢。
在欧美先进国家几乎同时展开,发展快。
开辟“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首发英国,向欧美扩展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两次工业革命特点之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 明
来 源
生 产
组 织
标 志
重点
规模
新时代
扩展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概念诠释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⑴背景
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美苏争霸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美国军方认为,万一仅有的一个集中军事指挥中心被前苏联的核武器摧毁,那么全国军事指挥就将瘫痪,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由多个分散指挥点构成的指挥系统,某些指挥点的摧毁,并不影响其他指挥点的正常运转,而这些分散点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⑴背景
⑵诞生
⑶发展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即WWW(万维网)。
WWW是World Wide Web (全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有人译作“万维网”“环球网”“web网”“3w网”,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统统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这是因为,WWW能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WWW不仅提供了图形界面的快速信息查找,还可以通过同样的图形界面(GUI)与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对接。WWW诞生于Internet之中,后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而今天,WWW几乎成了Internet的代名词。通过它,加入其中的每个人能够在瞬间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一部能上网的电脑或电话,全球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 WWW极大简化了网上信息的发布和用户访问。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2、互联网的功用: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在经济活动中,知识成为交换和应用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源于知识的增长,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储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2、互联网的功用:
3、互联网的影响
合作探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③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1、互联网可提供许多服务,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各地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3、促进传统产业发展
4、改变人的工作、社会交往方式
5、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材料: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
影响: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认识:要加强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思考:莱比锡大学学科的设置有什么趋势?给德国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