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比较完整地记述了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情况,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文体知识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以记言为主,兼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之后,历代官方编辑的“史书”用的都是纪传体。
◆主题解说
本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师:为了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本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具体分析。
生:①将曹刿与乡人对比,衬托出曹刿抗敌卫国的责任心和爱国热忱;②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鲁庄公的政治无知来衬托曹刿政治上的深谋远虑;③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稳重;④以鲁庄公军事上的无能衬托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通过这些对比、衬托,一个出身下层而高度爱国、深谋远虑、才能出众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课堂点睛
省略句式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成分的情况,但又有所不同,古汉语中省略成分的情况更多,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成分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省略,如主语、谓语的省略。碰到省略句,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一般用括号把省略的成分括起来。
答题技巧: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忠之属也。(《曹刿论战》)该句省略了主语“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种做法。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省略宾语。如:可以(之)一战。(《曹刿论战》)
(4)省略介词。如:①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②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曹刿(guì) 遂逐其师(suì) 下视其辙(zhé)
B.登轼(shì) 彼竭我盈(yíng) 一鼓作气(zuò)
C.旗靡(mǐ) 弗敢专也(fú) 夫大国(fū)
D.玉帛(bó) 又何间焉(jiàn) 小惠未遍(biàn)
【点拨】“夫”应读f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 (2)必以情(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
(3)忠之属也( 类 ) (4)齐师败绩( 大败 )
(5)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 ) (6)夫大国,难测也( 推测,估计 )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又何间焉 古义:_参与_ 今义:_隔开,不连接
(2)肉食者鄙 古义:_浅陋,指目光短浅_
今义:_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3)衣食所安 古义:_安身_ 今义:_安稳,安全
(4)牺牲玉帛 古义:_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_
今义:_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放弃、损害
_一方的利益
(5)再而衰 古义:_第二次_ 今义:_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6)小大之狱 古义:_指诉讼事件_ 今义:_监狱
(7)可以一战 古义:_可以凭借_ 今义:_能,行
(8)忠之属也 古义:_尽力做好分内的事_ 今义:_忠诚,忠心
(9)弗敢加也 古义:_虚夸,夸大_ 今义:_增加
(10)齐师伐我 古义:_攻打_ 今义:_砍
4.下列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请结合语境解释。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
5.下列加点词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请结合语境解释。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痕迹散乱了,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7.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_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
(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相照应的句子是:_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
(4)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和《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相近的句子是:_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_。
(一)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
(2)小信未孚( 使信服 )
(3)必以信( 实情 )
(4)彼竭我盈( (士气)枯竭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1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章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12.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13.(北部湾中考)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聊城中考改编)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
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
(2)彼竭我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
(3)皆初气过锐( 都 )
(4)渐就衰竭之故( 原因,缘故 )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登轼而望之 气已竭而复振
B.公将鼓之 久之,目似瞑
C.吾视其辙乱 其如土石何
D.国藩于此数语 战于长勺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用尽罢了。
17.在对战争中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18.对【甲】【乙】两文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引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点拨】鲁庄公虽然在军事上无知妄动,但他能虚心听取曹刿意见,说他是昏君有失公正。
【参考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用尽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结论:君主要善于采纳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课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母的劝告,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所以说,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