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中的第4节——《中心对称》,本节内容属于直观的几何阶段,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以直观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获取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用运动的观点看待静止的几何图形,感知几何变换的思想。利用图形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中都是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中引入,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的学习,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认识到图形的运动,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也渗透了利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的思想,通过旋转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得到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为之后研究图形的全等作了铺垫,从而逐步过渡到论证几何。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班七年级学生的基础各个层次基础的学生都有,部分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学习还存在着依赖性,要依靠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仍需进行渗透。因此,在课堂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图能力,渗透化归、类比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通过学生对中心对称概念的理解,充分认识上节内容中的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并根据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段的测量,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能够作出关于某个点中心对称的图形或者两个成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剪纸帮助学生复习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通过例题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分割成两个图形,其中一个图形根据某点旋转180°后会与另一个图形重合,从而抽象出中心对称的概念。再给出一组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归纳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内容中,类比迁移学习与中心对称相关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联结对应点,并测量对应点与对称中心线段的长度,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对应点的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通过例题先让学生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完成某个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再类比迁移到线段,然后是三角形。进一步让学生巩固中心对称的作法,并在作图过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四、期望体现的教学特点
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突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系统原则,要全面认识教学的功能。它不单纯是教会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要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坚定不移、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激发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锻炼探索事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做到让学生理解和参与,树立学生自立、自强的“主人”意识。教师不应当只扮演“奉送真理”的教育者,应当成为明智的指路人、辅导员,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因此,课堂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以下几点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本节课的引入是借助学生常见的生活中的剪纸可动手操作的图形,把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带入课堂。
第二,针对本节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明确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力图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第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课上让学生作图,以及课后的拓展性作业等,都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中的美。另外,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图形以及可操作的图形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时,通过学生归纳总结出性质,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中心对称变换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课堂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互助学习。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课堂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