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过秦论(培优版)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劲弩(nǔ) 雍州(yōnɡ) 藩篱(pān) 亡矢遗镞(zú)
B. 黔首(qián) 辅佐(zuǒ) 氓隶(ménɡ) 一夫作难(nàn)
C. 囊括(lánɡ) 连衡(hénɡ) 谪戍(shù) 度长絜大(xiè)
D. 盟约(ménɡ) 肥饶(ráo) 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藩”应读fān;C项,“囊”应读nánɡ,“絜”应读xié;D项,“猗”应读yī,“颈”应读jǐnɡ。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蒙故业,因遗策 B.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 或师焉,或不焉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A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A项,句意为“继承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句中没有通假字。B项,句意为“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景”通“影”。C项,句意为“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不”通“否”。D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受”通“授”。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A. 两个“爱”不同,两个“因”相同 B. 两个“爱”不同,两个“因”不同
C. 两个“爱”相同,两个“因”相同 D. 两个“爱”相同,两个“因”不同
【答案】B
【解析】①爱:吝惜。②爱:仁爱。③因:凭借。④因:沿袭。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 收天下之兵 以致天下之士
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答案】B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B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
D项,第一个“因”是动词,沿袭;第二个“因”是介词,凭借。
故选B。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囊括四海之意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A. ①②/④/③⑤⑥ B. ①/②④/③⑤/⑥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①②/③⑤/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题中①②为名词作状语,③⑤为使动用法,④名词作动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 ③处连衡而斗诸侯 ④会盟而谋弱秦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却匈奴七百余里 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A. ①②⑤/③④/⑥⑧/⑦ B. ①②⑧/③⑦/④/⑤⑥
C. ①③⑥/②⑦/④⑤⑧ D. 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题中①②⑧名词作状语,像云汇集,在国内,像席子;③⑦动词使动用法,使……争斗,使……后退;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⑤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安排次序。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此题A项,名词作状语。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以总结秦亡的历史经验为主旨,是政论文中史论体的开山之作。这篇政论文,语言壮美,文采斐然,至今传诵不衰。
B. 本文总叙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到覆亡的过程,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
C. 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朝与陈涉对比,六国与陈涉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论点。
D. 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应为“论述秦灭亡的原因”。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 “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个越族。
C. “黔首”在课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 “山东”即山的东面。在古代,“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不同的山,故“山东”所指地域也不相同。课文“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C项,“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鲰生’”错误,“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故选C。
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 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C. 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 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诉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对。题中,D项,“劝后世帝王”错误,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贾谊写作《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目的是劝谏汉文帝。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 圣人生于疾学 疾:敏捷
C.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要:通“邀”,求,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圣人生于疾学”意思是“圣人是在努力的学习中产生的”,“疾”的意思应是“奋力、用力、努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人苟可/其皆出于此乎
B. 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作《师说》以贻之
C. 故师之教也/句读之不知
D. 所求尽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前一个“其”,代词,那个、那些;后一个“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C项,前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所”加动词后构成名词性词组。故此题答案应为D项。
12、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A.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句意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B项,句意是“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从来就没有过”,是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句意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不是从反面说明重学。D项,句意是“凡是师徒相处,能否互相融洽,那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从反面说明重学。故此题答案为B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 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 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 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不正确。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答案】(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疾”,努力、奋力、用力;“而”,却;“为”,成为;“魁士”,贤士;“未之尝有”,宾语前置句,未曾有过。(2)“显”,显赫;“安”,平安;“是”,这;“怀”,动词,怀揣;“腐”,腐臭的东西;“恶”,厌恶;“濡”,沾湿。
三、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天下”。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 ”。
(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杜牧则在《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作结,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答案】????(1).(1)振长策而御宇内????(2).履至尊而制六合????(3).(2)天下云集响应????(4).赢粮而景从????(5).(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7).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本题中的振、御、履、制、赢、景、攻、鉴等字,都要格外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