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8 10:4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走近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著有《新工具论》《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和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主题解说
《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诫世人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从而鼓舞人们去读书。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课堂点睛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权威性的话语来论证论点,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将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某一观点,使说理更透彻,给人以深刻印象。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怡情(yí)   聪颖(yíng)   睾肾(gāo)   味同嚼蜡(jiáo)
B.诘难(jié) 滞碍(zì) 要诀(jué) 吹毛求疵(cī)
C.藻饰(shì) 狡黠(xiá) 逻辑(luó) 寻章摘句(zhāi)
D.劝诫(jiè) 蒸馏(niú) 咀嚼(jǔ) 豁然贯通(huò)
【点拨】A项,“颖”应读yǐnɡ;B项,“滞”应读zhì;D项,“馏”应读li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傅彩  伦理  因小失大  咬文嚼字
B.涉猎  要诀  全神贯注  开卷有益
C.推敲  统筹  狂妄自大  文采藻饰
D.死抠  炼达  高谈阔论  不求甚解
【点拨】炼—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西成高铁(西安至成都)的豁然贯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B.最近,2020年度“开卷有益·亲子共读”阅读经典活动正式启动。
C.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D.他打扮得斯斯文文,看起来很有学问,但做事和说话味同嚼蜡。
【点拨】A项,“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不能形容高铁的通车。C项,“吹毛求疵”指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是贬义词,不能形容老师的教学。D项,“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不能形容做事。
4.(江西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点拨】B项,句式杂糅,删去“是可以预期的”;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过程”。
5.(江西中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点拨】语段是围绕读书的多少展开论述的。第④句摆出了作者对读书多少的观点,应为首句;第②句是对第④句的具体解释;第①句引用名言进一步论述第②句中“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的必要;第⑤句谈读书对自己的好处,发表自己对多读和少读的看法;第③句特别强调少读的收获。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6.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
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 下联:精印人间好书
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
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
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
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谈读书》和《不求甚解》都是谈读书的,前者是一篇随笔,后者是一篇杂文。
B.《谈读书》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全文脉络井然,语言精练;《不求甚解》则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语言平易亲切,生动形象。
C.《谈读书》主要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及重要作用,引导人们要通过读书完善自我;《不求甚解》一文是说读书要“不求甚解”,强调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应注重整体。
D.从论证方式上看,《谈读书》是驳论,《不求甚解》是立论。
【点拨】《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一)
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回答下列问题。
8.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最后阐述读书的——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9.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论证了“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这一观点。
10.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这和孟子的哪句话意思相近?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1.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读?
主张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二)(河南中考)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
“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
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释】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2.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意思对即可)
1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1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意思对即可)_
15.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16.(内江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各题。
习主席曾说过,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1)请高度概括习主席这段文字的内容。
示例:读书学习要静心、勤奋、有所悟。
(2)写出一句和读书有关的古诗文,标明出处。
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_
17.【写作借鉴】培根的《谈读书》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鲜明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片段仿写】请你使用其中一种方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法。(100字左右)
【例文】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才能将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将遥远的过去变得亲近,将理想擦得熠熠生辉,将梦想拉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