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7 20: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推荐》——杜甫诗三首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凋伤 漂泊 渚清沙白鸟飞回
B. 落魄 箫瑟 万里悲秋常做客
C. 文藻 逶迤 无边落木萧萧下
D. 慨叹 朔漠 艰难苦恨繁霜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本题可以根据词义来判断字形的正误,B项,“萧瑟”是形容词,而“箫”是名词,故错,应改“萧”;“作客”是指漂泊他乡,故“做”应改为“作”。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B
【解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________。
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________,凉意袭人。
A. 作客 落寞 萧瑟
B. 作客 潦倒 萧瑟
C. 做客 潦倒 萧森
D. 做客 落寞 萧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是指寄居在别处。①句根据句意,应选“作客”。“潦倒”,指颓丧,失意;“落寞”,指寂寞,冷落。②句,用“潦倒”搭配“生活”更恰当,且在语意上可与“穷困”并列。“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萧森”,①形容草木凋零衰败,②凄凉阴森。③句,与“秋风”搭配的是“萧瑟”。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
【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曾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注意诗歌中的实词的含义,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古义。
6、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歌的修辞手法,C项,对仗是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保持一致。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 《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8、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 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 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答案】C
【解析】错在“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
9、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 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 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 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答案】D
【解析】“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有误。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
B.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 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空:“悠然自得”指悠闲舒适,从容自在;“自得其乐”指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文中强调诗让人们从中得到“乐趣”,用“自得其乐”恰当。第二空:“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根据文中的“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可知,此处强调“地位”平等,用“平起平坐”恰当。第三空:“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指当作另外的情况来看待或处置。文中强调“另外的情况”,用“另当别论”恰当。第四空:“晨钟幕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文中与“长久岁月”相对,用“一朝一夕”恰当。故选B。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 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 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 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前文的话题是“诗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A、B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底蕴”,故选D。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与后面的宾语不搭配,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是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是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故选C。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3、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B.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故选A。

14、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因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生的无奈伤悲。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中。《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本诗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等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的情感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从两首诗的题材、背景及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虑,然后从思想情感角度逐一表述。本题中,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写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后自然生发的感慨。本诗是诗人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了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对刘备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如诗中写道“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蜀相》一诗则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如诗中说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句子默写
15、名句默写:??
(1)江间波浪兼天涌,                    。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寒衣处处催刀尺,                   。
(4)一去紫台连朔漠,                    。
(5)                   ,环珮空归夜月魂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1).⑴塞上风云接地阴????(2).⑵丛菊两开他日泪????(3).⑶白帝城高急暮砧????(4).⑷独留青冢向黄昏????(5).⑸画图省识春风面????(6).⑹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同时注意“丛”“冢”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