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高一学案: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 高一学案: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18 07: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前预习】
表现: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 发
交通条件对 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
聚落空间形  落的主要 。
态的影响
举例:株洲市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
  个典型的 。
     
对聚落空间
形态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变对 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聚落空间形态和
 发展速度的影响   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影
响,其中 的影响至关重要,山区商业网
 点的密度明显 平原商业网点。
对商业网点
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 ,还会影响商
业网点分布的 ,很多商业网点以 为
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 公路沿线。
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 繁荣或衰落。
【问题探究】
13铁路是城市之间的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沪铁路长度仅为全国铁路营运线 的2%,却承担着全国10.2%的铁路客运量和7.2%的货物周转量,其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但目前运能缺口仍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2007年10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领导小组成,意味立着其前期准备完毕,开工在即。京沪高速铁路预算为2200亿人民币,仅次于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
材料三:京沪高速铁路示意图。(图18)
(1)分析说明京沪线的铁路运输密度4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
(2)烟大轮渡已开通,沿海铁路正在修建。分析东部沿海铁路贯通后,对缓解京沪铁路压力所起的作用。(4分)
(3)京沪高速铁路将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方式,这样有何好处?
(4)京沪高速铁路在山东省境内长500余公里,将设立德州、济南、泰山、曲阜、枣庄五站。试分析京沪高速铁路对山东沿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归纳总结】构建本节知识框架
【课堂反馈】
1 郑州既是铁路交通枢纽又是商业中心,是由于 ( )
A 郑州商品生产能力强 B 郑州市规模大
C 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 D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
2 影响嘉兴市聚落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 交通方式的变化 B 工业的发展
C 自然资源的变化 D 人口的迁移
3 关于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由于交通线路少,使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较小
B 山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应建立商业中心吸引更多的客源
C 平原建立商业中心是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的具体体现
D 小商店、流动摊点应是山区商业网点的主要形式
4 我国扬州和济宁等城市的兴衰,说明了 ( )
A 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多少,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B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路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C 政治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D 军事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5 京九铁路自北而南,跨越多条大河大江,穿过崇山峻岭,沿途地形各异,地质情况复杂,在这种条件下修建铁路,其支撑条件是 (   )
A.国民经济的发展 B.人民群众的支援
C.香港的大力支持 D.先进的科学技术
6 形成商业中心,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为 ( )
A.经济发达地区、地势低平有大河 B.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C.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 D.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矿产资源丰富
7 武汉市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  )
①地处长江中游平原,长江、汉水交汇处,位置优越 ②地处我国中部人口密集区,客货流量大 ③武汉附近各类资源丰富,便于开发 ④武汉气候条件好,便于铁路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铁路沿线地区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京沪铁路连接南北两大城市群,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加工能力强,但常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需要从北方调入大量矿产。
(2)东北地区与上海、山东、江苏之间的客货流可走沿海铁路,可分流京沪铁路客货运输,减轻京沪铁路运输压力
(3)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与其他交通线路的相互影响,保障京沪高速铁路正常运行
(4)铁路建设大量投资,将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铁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沿线城市间的出行时间,密切山东沿线五城市与京津唐、沪宁杭两大城市群的联系;增大客流量,促进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课堂反馈
1——7 CABBDC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