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这一系列举动( )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最终引发的政治现象是( )
A.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法西斯势力崛起和猖獗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中国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民,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之祸患。世界史上英法把饮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刘敏同学在历史小报的某专栏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国会纵火案的真相”、“希特勒与犹太人的命运”相关知识,该专栏可以命名为:( )
A.法西斯的暴行
B.纳粹党的罪恶
C.希特勒的阴谋
D.殖民地的悲哀
5.九年级的历史刘老师让学生讨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学生们给出了以下四种答案,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英法操纵国联,武装干涉苏联
B.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联盟,四处侵略
C.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
D.“委任统治”引发殖民地人民反抗
6.2017年1月4日,韩国民众在日本驻釜山领事馆前安放慰安妇少女像,表达了韩国民众希望日本政府向慰安妇受害者道歉并反省的强烈愿望。在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强征慰安妇是日本法西斯化过程中反人类的暴行,其中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军部控制的新内阁上台 D.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7.1936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组成的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军事轴心同盟 B.三国协约
C.三国同盟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8.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这场危机直接导致了( )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
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区
9.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上台就宣布实行“新政”。在同一年里,大洋彼岸的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苏联新宪法的公布
B.“国会纵火案”
C.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D.“二二六”兵变
10.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去电影院……”,法西斯政权残酷迫害犹太人,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这反映的是( )
A.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B.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
C.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D.“协约国”的暴行
二、判断题
11.德国是第一个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 )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经济已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国债高达600亿马克。外汇枯竭,储存几近于零。许多战略原料并未做到自给自足……弹药的供应也不足。”这是决定德国战略方针采用闪电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三、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统计
国别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工人失业人数
美国(1929年) 47% 75.7% 约1700万
德国(1932年) 40.6% 70% 600万以上
日本(1931年) 32.9% 75.9% 约300万
材料二: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实现复兴,走向繁荣!……是时候为这个国家采取行动了,……在宪法赋予我的权力范围内,我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挽救这个正在经历重大挫折的国家。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反政府情绪高涨。在这一情况下,德国的右翼势力逐渐掌权,并利用了德国民众的对于前政府的不满情绪,一步步的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的中央。而日本在面对失业率极高,阶级矛盾加剧的情况下,政府迫切的需要用海外的资源来为自己的工业补充新鲜血液,所以他们都走上了血腥的不归路!
(1)材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面对当时的美国“难关”,罗斯福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有何特点?取得怎样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国、日本在面对本国危机之时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之策?有什么重大影响?
14.20世纪的欧洲,浮浮沉沉,是世界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一战中胜利的协約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召开了巴黎和会。
材料二:1929 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材料三: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被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动之中。
(1)材料一的巴黎和会签订的主要条约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它“奠定了战后的和平”?
(2)材料二所说的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对世界政治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15.社会危机期间,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对能否稳定局势至关重要,政治家也把安抚民众作为扭转危机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作一种心理现象。他选择了“大萧条”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没有“恐慌”或“危机”那么可怕。1929年12月,他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状况会在60天后结束。1930年5月底,他预计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6月全面崩溃,他却告诉为公共项目请愿的代表们:“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3月12日星期日夜间,罗斯福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表“炉边谈话”,在谈话中他用热情感人的声调向他们保证,现在把积蓄送回银行是安全的,估计至少有6000万人在收音机旁收听了他的谈话。效果果然不错,次日上午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表明公众情绪已发生急剧的转变。正如艾格尼迈耶说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他们过去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奧妙之处。”……在罗斯福在任期间,这样的“谈话”不下35次。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1933年3月,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2.5万名18—25岁的男青年参加市政建设,如植树、修路、土壤保护等,每月工资30美元。11月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33亿美元,用于完成18万项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这种救济方式,……为日后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四: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2008年12月6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令美国民众情绪“恐慌”的原因是什么?胡佛认为1930年5月底“‘大萧条’已经结束了”是否符合事实?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为解决危机采取的首要措施及其目的。从结果来看,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
(3)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胡佛讲话、罗斯福“炉边谈话”产生不同效果的政策原因,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4)材料三中“这种救济方式”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它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5)与20世纪30年代解决经济危机措施相比,材料四中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更加关注什么?
(6)美国政府最后成功扭转了危局,当时的德国、日本分别是如何应对的,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
1.B 2.C 3.C 4.A 5.B 6.C 7.A 8.C 9.B 10.C
11.错误。 12.正确
13.(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2)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特点: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效果:使美国经济逐步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增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3)采取法西斯化道路;发动了对外战争,使世界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14.(1)《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它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特别是对德国的严惩,使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泛滥,所以该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2)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加强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15.(1)经济大危机;不符合事实;到1930年6月市场全面崩溃。
(2)措施:整顿金融,恢复银行的信用;目的:稳定公众的情绪,恢复对政府的信任;达到了;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
(3)胡佛自由放任,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启发: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因势改革。
(4)兴办公共工程;为日后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5)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和教育。
(6)美国政府最后成功扭转了危局,当时的德国、日本分别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