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1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1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7 20:1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推荐》——林黛玉进贾府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敕造(chì) 翠幄(wò) 内帷(wéi) 偏僻(bì)
B. 两靥(yǎn) 罥烟眉(juàn) 宫绦(tāo) 阜盛(fù)
C. 嫡亲(dí) 忖度(cǔn) 城垣(huán) 潦倒(liáo)
D. 筵席(yán) 屏风(píng) 瞋视(chēn) 孽障(ni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僻”读pì;B项,“靥”读yè;C项,“垣”读y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沾惹 厮混 无与伦比 雕梁画栋 放诞无理
B. 嫡亲 暮霭 功名利禄 峻眼修眉 弱柳扶风
C. 璀灿 乖张 鼎力相助 顾盼神飞 孽根祸胎
D. 轩昂 久候 脍炙人口 鳞次栉比 纨袴膏粱
【答案】D
【解析】A项中,“放诞无理”应写作“放诞无礼”;B项中,“峻眼修眉”应为“俊眼修眉”;C项中,“璀灿”应为“璀璨”。
3、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⑴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________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⑵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________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①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②方欲拜见时,外祖母早把他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③贾母见王嬷嬷极老,雪雁又甚小,一团孩气,
④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第一句要考虑“方欲拜见”的主语是黛玉,故选①;第二句要紧承前句“名唤作雪雁”,故选④。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些博友认为,规定气候资源归国有并非不经之谈,但要防止《条例》在执行时伤害市场公平,进而挫伤民企积极性。
B. 有些女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能照出人影的东西,总喜欢凑过去照几下——你看,她又在玻璃窗前顾影自怜了。
C. 被批评者与批评者能够敛声屏气坐下来对话,消释不快,这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实在少见,余秋雨和余杰就做到了这一点。
D. 现代人过分强调商品包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衣着的包装,但盛妆丽服包裹下的灵魂,究竟有多少分量,却无人注重。
【答案】C
【解析】A项,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B项,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C项,“敛声屏气”,形容畏惧与小心。应为“心平气和”。D项,“盛妆丽服”,华丽的服装,美好的打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长征沿线各地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活动中,广大干部群众讲述长征故事,歌颂长征英雄,践行长征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B. 要让所有的农村孩子分享教育公平的阳光,政府就必须搭建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C. 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质安全摸底工作已完成,有关部门在按照“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指导下,落实责任主体,保证用水安全。
D. 《新华字典》1953年编纂完成,历经11次修订,日前以5?67亿册的总发行量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纪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长征沿线各地在……中”成分残缺;C项“在按照……的原则指导下”句式杂糅;D项“获得……纪录”动宾搭配不当。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D项“获得……纪录”动宾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如本题C项“在按照……的原则指导下”句式杂糅。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 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D项,“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错误,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要新,第二十三个“世界续书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 )。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______________,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__________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绵绵不绝的魅力。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个体的、静穆的一项文化生产,还将是动态的一项思想活动。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正是在大众的____________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_____________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要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B. 而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是不变的
C. 人们没有改变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D. 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人们是不变的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大概意思,对涉及的领域、语体风格进行明辨和认识。再次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根据语境综合分析作答,有时答题要点会在材料中有所提示。从语境来看,第1段开头“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是本段的中心句,即本段包含“阅读是永恒的”“载体不断更新”两个内容。“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是说阅读载体的变化更新,那么后面应是说阅读的永恒,即“不变的是……”。B、D两项,把“不变的”放在后面,与下文“经典作品的魅力”不能很好地衔接,可排除。C项,不能体现出与上文之间的转折关系,且与下文的语意衔接不顺畅,可排除。故选A。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销声匿迹 风生水起 口耳相传 众所周知
B. 烟消云散 风起云涌 口耳相传 家喻户晓
C. 销声匿迹 风起云涌 口传心授 家喻户晓
D. 烟消云散 风生水起 口传心授 众所周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空:“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销声匿迹”指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烟消云散”侧重于消失,多用于物;“销声匿迹”侧重于隐藏,多用于人。句中是强调“经典作品的魅力”没有消失,用“烟消云散”更恰当,据此可排除A、C两项。再看第三空:“口耳相传”指以口说耳听的方式传授或流传;“口传心授”指老师亲口讲授,学生心领神会。“口传心授”多用于师生之间,文中是说大众之间,应用“口耳相传”,据此可排除D项。再用其他两空验证。第二空,“风生水起”,意思是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风起云涌”, 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修饰“知识付费”,用“风生水起”突出其蓬勃兴旺地发展,更恰当。第四空,“众所周知”,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家喻户晓”,意思是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用来修饰“经典作品”,是具体到个人熟悉经典作品的情况,用“众所周知”更合适。故选B。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动态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文化生产。
B.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动态的一项文化生产,还将是个体的、静穆的一项思想活动。
C.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D.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还将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个体的、静穆的”应修饰“思想活动”,“动态的”应修饰“文化生产”,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定语位置不当,按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一项”作为数量词应放在“个体的、静穆的”“动态的”之前,据此可排除B项;三是分句顺序不当,“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按照逻辑事理分析,“思想活动”应在前,“文化生产”应在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子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何曾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嬤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吃一盅。”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得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嬤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理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里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盅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我这话算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10、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觉得是自己打搅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林黛玉见宝玉和宝钗一起玩乐,怀疑二人过于亲密,因而心生醋意,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情节的题目,要求回答“我来的不巧了”反应林黛玉的心理,注意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从题目中“半含酸”的字眼出发,联系小说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之间的关系和选文中提供的情景——宝玉和宝钗正在一起玩乐等因素看,应该是因而心生醋意,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

11、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她们的动机各是什么?
【答案】(薛姨妈的理由:)“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动机:)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薛宝钗的理由:)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动机:)是细腻的体贴关心。
(李嬷嬷的理由:)“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得我挨了两日骂……”
(动机:)是下人对主人的巴结逢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细节的题目,要求回答“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和动机”,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第一问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二问可从她们各自说的话和与宝玉的关系两个角度考虑。薛姨妈: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薛宝钗:是细腻的体贴关心;李嬷嬷:是下人对主人的巴结逢迎。

12、体会最后一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述这一变化过程。
【答案】喜→忧→喜(或:心甜意洽→心中大不自在且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的题目,注意题干中提示筛选信息的范围——最后一段,然后筛选描写宝玉心理的词句“心甜意洽”“心中大不自在且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加以概括。
点睛: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四、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是《红楼梦》中薛宝钗题咏柳絮的诗句。同样的情境和期待也颇适合于放风筝。当然,风筝最终能否高飞入天,①_______________。首先在风筝的形制上。如风筝有软翅硬翅之分,硬翅容易飞高,软翅不兜风,飞不高。因风筝材质、形状的区别,制作要诀不尽相同。②_________________,放风筝同样需要技巧,要审风度时,适时地放手、抖线等。除了个人能力外,风筝高飞还依赖于风力、风向等因素,适度的风才能将风筝送上青云。
答案:示例: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②做风筝是一门技术
解析:第一处横线的后面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补入的内容应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第二处横线后面“同样需要技巧”,此处必然要谈“做风筝”的技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