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月光曲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月光曲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7 14:5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月光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情感的变化,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触发点。
2.分析第9节描述月光与听众的内容,推断贝多芬即兴创作时的表现。
【教学重点】梳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触发点。
【教学难点】分析第9节描述月光与听众的内容,推断贝多芬即兴创作时的表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月光曲》,大家在小学里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我们在初中学些什么呢?
先请大家齐读文章的第1节。
▲学生朗读第1节。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我们一起把“这样谱成”划下来。这就告诉我们,《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是文章主要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投影:《月光曲》怎样谱成?】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步慢慢来。大家要关注我们学习的过程,特别是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思考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的。
二、理解贝多芬创作欲望的形成。
1.什么触发了贝多芬的创作欲望?
【师】一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作者灵感的迸发。所以,我们要探讨《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先要探寻贝多芬创作灵感的来源。【板书:1.灵感?】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节,另一位朗读最后一节,谁愿意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好。一边听,一边思考:贝多芬来到小镇的目的是什么?那天晚上,贝多芬出门干什么?
▲学生朗读。
【师】那年秋天,贝多芬来到小镇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旅行演出。
【师】那天晚上,贝多芬出门干什么?
【预设】散步。
【师】在文章的结尾又发生了什么事?——贝多芬完成了《月光曲》的创作——也就是说原本并没有打算创作乐曲的贝多芬,最后却谱写了《月光曲》。这是不是很奇怪?什么触发他的创作灵感?请大家在第8节中找一找答案。
【预设】1.月光;2.身旁的兄妹俩(答不出提示:除了看到月光,还看到什么?)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触发了贝多芬的灵感?
【预设】月光和贝多芬与这对兄妹偶遇的经历,触发了他创作灵感。
2.在这段经历中,贝多芬的内心历经哪些波动?
【师】贝多芬是不是在与这对兄妹偶遇的一瞬间谱成乐曲的?不是。在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贝多芬的内心一定历经了起起伏伏,才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要创作乐曲。大家是不是想知道他的内心经历了哪些波动呀?【板书:2.内心波动?】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把它分解开来。
【师】文中没有出现“情不自禁”这个词语,但却有四个地方隐含着这个意思。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的2-8节,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一个问题——(1)贝多芬“情不自禁”主要体现在哪四个地方?【板书:(1)情不自禁的表现?】找到了把它们划出来。
【预设】
1.第3节:走近茅屋
2.第4节:推门进屋
3.第6节:弹奏曲子
4.第7节:创作《月光曲》
【师】贝多芬情不自禁地做了这四件事,请大家想一想,(2)他为什么会情不自禁?【板书:(2)为什么?】(3)此时他的内心的情感怎么样?
【板书:(3)情感?】
【预设】
1.第3节:走近茅屋
【预设】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他的音乐,就情不自禁走近茅屋。
【师】一般来说,这样的高雅音乐多半从音乐厅传出,而这是一条小路,一间茅屋。大家猜猜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预设】好奇。
【师】请大家把这个词语旁批在“走近茅屋”旁边。谁能连起来说说看,贝多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走近茅屋,是因为……
【预设】贝多芬情不自禁地走近茅屋,是因为在这样一条小路上的茅屋里传来钢琴声,弹奏的还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很好奇。(因为在一条小路上的茅屋里传来钢琴声,弹奏的还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很好奇,所以情不自禁地走近茅屋。)
2.第4节:推门进屋
【师】贝多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推开门走进去?这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他听见了兄妹俩的对话。感受到女孩喜欢他的作品,但是他们很穷,贝多芬同情她,于是进屋去。
【师】你关注了兄妹俩的对话,这很重要。这真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女孩。有谁可以补充一下吗?贝多芬为什么听了对话就情不自禁地进入茅屋了呢?他的心情怎样?
【预设】他听到姑娘理解哥哥,不让他为难,很感动。【请大家旁批:感动】
【师】这不起眼的茅屋里竟然有一个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姑娘,确实让贝多芬感动,于是走进茅屋。请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读一读这组对话。
▲学生朗读对话。
3.第6节:弹奏曲子
【师】贝多芬又为什么要为姑娘弹奏曲子呢?
【预设】他走进茅屋之后看见了家里的陈设,感受到兄妹俩的贫穷,更发现弹琴的姑娘是个盲人。
【师】进门后,贝多芬突然看到这个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姑娘竟然是个盲人,他的内心怎样?
【预设】震惊。【旁批:震惊】
【师】这是贝多芬万万没有想到的,联想到她的善良与好学,贝多芬内心的情感越发强烈,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情不自禁要为盲姑娘演奏一曲。
4.第7节:创作《月光曲》
【师】再来看看最后一个情不自禁的表现,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预设】贝多芬情不自禁地创作《月光曲》,是因为当他弹完第一首乐曲后,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可见她能够听懂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她的悟性很高。更是从他的弹奏中认出了从未谋面的贝多芬,她简直就是贝多芬的知音。这时候他与盲姑娘在音乐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旁批:共鸣】
【阶段小结】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在谱写《月光曲》之前,贝多芬产生了灵感,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文中有没有直接写——贝多芬先觉得好奇,后来他感动……?没有这样的文字,那么你们是怎么读出来的呢?对,是通过这样的一串问题的思考。想清楚了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弄清楚《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那么,但是有了灵感,心弦多次被波动算不算完成了谱曲?不算。还要怎么样?
【预设】要把灵感结合月光,转化成音乐。也就是创作的过程。
【师】这是一次即兴创作。
三、推断贝多芬即兴创作时的表现
【师】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贝多芬进行即兴创作时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文中有没有写到?没有写到。我们能不能通过文中的描述推断出贝多芬创作时的表现呢?【板书:3.即兴创作的表现?】
我们还是一步步来。
【师】我们一起合作朗读文章第9节。
▲朗读第9节。
【师】第9节向我们描绘了兄妹俩倾听《月光曲》时想象的画面。想一想,根据画面判断,(1)月光曲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中隐含着作曲者怎样的情感?【板书:(1)作品?】
【预设】分为三个部分:月出——升高——狂风巨浪;乐曲的节奏从平缓到激昂,可见作曲家的心情也从最初的平静变得越来越激动。
【师】(2)那么两位听众的表现又怎样呢?【板书:(2)听众表现?】
【预设】陶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恬静的脸;睁的大大的眼睛;也仿佛看到;等他们醒过神来……
【师】从刚才分析的画面、贝多芬的心情和兄妹俩陶醉的表现中,(3)你能推断出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时会有怎样的表现?【板书:(3)贝多芬的表现?】
【预设】他弹奏地也很陶醉,饱含感情,一气呵成,乐曲如流水在他的指尖流淌……
【师】让我们也怀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第9节。
▲学生朗读第9节。
【阶段小结】
原来贝多芬的即兴创作是这样完成的。他把情感投射到作品中,让每一个聆听者都产生画面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月光曲》就这样一气呵成。不过,到这里,乐曲还不算真正谱成,《月光曲》是如何最后成形的呢?【板书:4.成形?】
【预设】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又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这部伟大的作品最终诞生。
四、课堂小结
【师】课上到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我们的核心问题——《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思考的?
1.首先我们找到了触发贝多芬创作欲望的那个事件。
2.接着,我们通过这一串问题的思考理解了他内心产生的波动。(指板书)这也是课文详写的部分。
3.我们通过对第9节的学习,弄清楚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时的表现。
4.最后,我们知道,又经过一夜的精雕细琢,伟大的作品最终诞生。这两部分课文是略写的。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学会分解,弄清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黑板上的这串问题就呈现了我们的思考路径。当然,阅读是这样,写作也是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学会梳理思路。这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
五、作业布置
请以“《月光曲》是这样谱写成的”为主题,写一段话,来梳理今天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