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6 20:14:00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杨修之死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
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逐
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
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
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
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
《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
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
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今整
理排印的《曹操集》。
学习目标1、能复述七个小故事。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4、学习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庖官(  ): 夏侯惇(  ) 主簿( ): 班师: 恃才放旷: 分食讫( ): 大簏( ): 伺察之( ): 谮害(  ):Páo  厨师dūnbù  文书之类的官出征的军队回朝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
自己行为不加约束qì  完毕lù  竹器sì  守候zèn   诬陷、中伤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1.鸡肋事件2.改建园门3.分食酥饼4.语破奸心5.告发曹丕6.教植斩吏7.代作答教 8.失利葬修操杀修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操大怒操大怒插  
叙逐 渐 加 深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嫉贤妒才老谋深算“古来第一奸雄”研读课文杨修之才具体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耍小聪明理解揣摩(一)根据文中的六件事分析杨修以“读了……,我认为杨修……。”为例说一句话。1、读了改建花园大门,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恃才放旷。
2、读了分食塞北酥饼,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过于自恃。
3、读了分析梦中杀人,我认为杨修点破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招致曹操的厌恶是咎由自取。
4、读了告发曹丕阴事,我认为杨修行动过于轻率,缺乏心机。
5、读了教曹植斩门吏和为曹植作答教,我认为杨修卷入曹室争斗之中,自惹其祸。理解揣摩(二) 赏析曹操1、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就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课件16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杨修可以说是一个才子。出身名门望族,从高祖父到他父亲四代都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太尉官。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收到门下,并委以主簿要职。杨修之死背景介绍: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真知……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后人诗赞真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愈恶之
操大怒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逐 渐 加 深 杨修被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 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 《品人录》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陈寿 《三国志》
真知!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然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勾里中心学校 倪建连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刚才听的那歌熟悉吗?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今天,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迭现,人才辈出,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那么,满腹才华的杨修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断头台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出示课题)
二、背景介绍
(出示幻灯片)背景介绍: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 整体感知
1.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明确: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重音应该放在哪里?齐读这句话。(出示“真知……”)
2.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哪里?请用文中的细节说话。(学生找细节)。
小结:杨修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后人有诗攒可以为证:(幻灯片出示)“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难怪夏侯惇会说……?学生齐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4.杨修真的了解曹操吗?(没有)有没有感觉到呢?(出示:真知?)
引导学生找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面对锋芒毕露的杨修,曹操会有什么反应呢?
明确:生性多疑,心胸下窄,凶狠狡诈……
三.合作探究
1.恃才放旷的杨修遇到了阴险狡诈的曹操,结果会怎么样呢?(死)那么,根据我们这堂课学的知识,你认为杨修之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学生讨论死因)
2.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示幻灯片)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 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 《品人录》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 《三国志》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和曹操的性格不和吗?从哪件事情开始曹操对杨修有了杀心?为什么前面的事情曹操只是生气而从这里开始就想杀他了?(学生再次讨论死因)
明确:因为杨修已经干涉到了曹操的政治问题,插手曹氏兄弟继位之事,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四.拓展迁移
杨修被无情的推上了断头台。围观有一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唉……”,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也是围观的一员,你最想对杨修说什么?(出示幻灯片:真知!)(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五: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也想了很多。我想,假如宽容和谦逊能够握手,杨修的命运是不是会改变了呢?我把自己的感想写了下来:(全部齐读)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然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六.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