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主备人:孙健 授课日期: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内容;分
析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的完整把握,培养学生在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情感教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工人运动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结果,其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落实历史使命感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板块建构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为了化难为简,在实际处理中,通过教材整合与拓展,设计成如下三个篇章。
【第一目●中共诞生的条件】
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把握共产党成立前各种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史料研读能力。
【第二目 ●中共诞生的标志】
识记中共一大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深化历史认知。
【第三目●中共诞生后主要活动】
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中共诞生后为了实现理想进行的不懈奋斗,培养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设疑激趣 切入教学】
◆教师活动
由中共十九大图片,党旗图片,引出“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话题,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切入教学。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教学意图
由现实入手,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认知兴趣。导入新知学习。
(二)学习新知:
【第一目——中共诞生的条件】
◆教师活动
出示关于马克思的图片、马克思主义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读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切入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研读史料,填写67页课后活动,了解中共成立的条件
◆教学意图
深入理解中共成立的条件,在培养学生史料文本研读能力的同时,渗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意识。
【第二目——中共诞生的标志】
◆教师活动
1、立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帮助学生梳理中共一大相关的知识点。
2、创设学习情境“一大召开”,依托教材、拓选史料,分析一大内容,让学生理解中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成立的意义。
①填表完成一大内容,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出示一大十三名代表照片。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③出示问题: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④出示中共诞生意义,分析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归纳、思考、回答。
◆教学意图
突破重点、渗透学法,培养学生史料研读能力和教材自学能力。
通过教材辅助部分的研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教材正文的研读,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课外史料的拓选,以史佐论,深化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认知。
【第三目——中共诞生后主要活动】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仿照一大内容绘制二大的内容表格。对比一大二大内容分析二大党的最低纲领的正确性。
2引导学生完成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间、口号、结果、意义、教训。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理解、思考、回答。
◆教学意图
让学生知道分析历史事件几个注意要素:时间、内容、结果、意义、教训
理解中共艰苦的奋斗历程,完成情感素养教育。
(三)结束教学: 【课堂小结 情感渲染】
◆教师活动
利用板书完成本课知识的串联。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善板书,建构本课知识脉络,深刻理解现实。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