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近似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我班学生, 1 年龄在9-、11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2 有一少部分的学生上课不动脑思考,常有溜号的或是搞小动作的不良习惯:。 3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还不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通过学习,去解决数学中求近似数的方法及在生活实践中怎样应用近似数,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学习方法,感受到数学学习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有益的发现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情感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精神动力。
2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落实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
1让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在认识近似数和准确数中、理解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1. 搜集身边数据的过程中,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究“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三、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2. 在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近似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要让学生重点体会到取近似数值精确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入”,并理解“四舍五入”的含义。
2介绍约等号的写法和读法。
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学生回报课前收集有关身边感兴趣的数据。2小组交流收集的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教学活动2
一、出示课件(11页)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课件说一说这些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填一填 说一说 试一试 师生共同讨论11页的“某市在校学生今年植树148264棵”,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它们的近似数。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重点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
教学活动3
三、巩固与应用
教学活动4
板书:“某市在校学生今年植树148264棵
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四舍五入到百位 约148300棵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 148000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 15万棵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学之间互相总结一下,看谁总结的最准确。(提问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课后反思:
这节课感觉整节课的设计还挺好,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课后发现学生掌握得不太好,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与自己曾设想的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我需要在教学上改进。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