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生物 20.3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上生物 20.3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07 21:0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设计(2个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运用概念图说明基因和等位基因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通过活动认识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会根据子女的性状表现,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通过活动根据子女的性状推测父母的基因组成,并根据父母的基因组成,判断他们各自形成的配子类型;并学会预测未来子女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认识亲子之间在遗传学上的因果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精心设问,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性状遗传的分析,学习和锻炼分析观察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把所学概念归纳整理成为概念图的方式,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的活动,学会处理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揭示性状的遗传规律,使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本质,认识亲子之间在遗传学上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
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难点之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最后能够运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第一课时运用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本节的基本内容,最终尝试能够运用图解方法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有关概念,了解概念的内涵,为第二课时复习并掌握这些概念打基础;
第二课时运用概念图教学法进行复习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绘制出本节有关于基因遗传的概念图,从而构建本节主要的知识框架,进而掌握所学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这一知识点,再通过活动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等位基因的概念;
②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③活动: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
2.难点:①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②在活动中推测父母和子女的基因型。
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概念
学生活动及目标
复习:
(展示问题及说明知识点的幻灯片)
问题引入:
1.问题串:
①什么是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②什么是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③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基因)
说明:
④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通常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
⑤基因就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2.应用:
P104的“思考与练习”4:小明能卷舌,母亲也能卷舌,但父亲不能卷舌。有人说,小明只接受了母亲的基因,没有接受父亲的基因,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因为这时小明只表达了母亲的性状,父亲的性状没有表达出来。)
这是什么怎么回事呢?
性状
相对性状
基因
染色体
学生温习已学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
目标: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目标:使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也为学生新知识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
要解释该现象,我们得学习《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相应内容。
(展示介绍孟德尔生平的幻灯片)
孟德尔是德国的一个传教士,他通过对豌豆认真、科学、仔细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其中的规律能够用来解释“思考与练习”中大家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来学习性状遗传的规律:
【板书】: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授课:
孟德尔当时以豌豆为研究对象,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们对豌豆不了解,因此我们以自身为例,认识自己身上的特征,以此说明遗传的规律。
现在有这么一个例子:一对夫妇,一位有耳垂,一位无耳垂,生的孩子有耳垂;另一对夫妇都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展示有关概念的幻灯片)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习几组与此有关的概念:
对照书本P105:
遗传学认为,性状表现是由相应的特定基因控制的,人有耳垂的这种性状是由有耳垂基因决定的,无耳垂这种性状是由无耳垂基因决定的。即一个人有没有耳垂,取决于这个人的基因组成。
结合刚才我们复习的“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那么,
“在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是占主导地位的,它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使其没有表现,这个基因称为显性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没有表现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板书】:几个概念:
等位基因:
显性基因——显性性状
隐性基因——隐性性状
等位基因
显性基因
显性性状
隐性基因
隐性性状
指导学生阅读
目标:让学生学会从课本中获得知识。
学生识记概念,并做好笔记
目标:掌握知识,为下节课绘制概念图做准备
讲授
以前面所述的有无耳垂这对相对性状为例: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它由显性基因所控制,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它是由隐性性状所控制的,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
小结
根据前面所讲的“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控制耳垂的这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可以有几种情况?(学生分析:三种:AA、Aa、aa)
再根据刚才所讲的,这三种情况中,哪些表现出显性性状(有耳垂)?哪些表现出隐性性状(无耳垂)?
(学生分析:AA——有耳垂、Aa——有耳垂、aa——无耳垂)
大家归纳一下,哪种基因组成可以表现出显性性状?什么情况才表现出隐性性状?
(学生:这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A时,就可以表现出显性性状;
只有当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表达出隐性性状)
学生分析讨论
目标: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
课本P105: “在遗传学中,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aa等用字母表示的,叫做这个个体的基因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有耳垂、无耳垂等用文字表示的,叫做这个个体的表现型。”
【板书】: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
表现型
学生看书,识记概念,并做好笔记
目标:掌握知识,为下节课绘制概念图做准备。
引入
那么,父母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子女的?
复习
(展示复习内容的幻灯片)
我们都知道:我们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而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的。
前面我们也已经复习了: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通常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
基因就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受精卵
精子
卵细胞
学生温故而知新
目标:说明基因在性状遗传中的作用。
授课:
(展示精卵细胞结合及其中染色体分配的情况的幻灯片)
成对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随着精、卵细胞的结合而结合的,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这些成对的基因控制着人的性状表现,如耳垂的有或无:基因型是AA或Aa的性状表现是有耳垂,而aa的性状表现是无耳垂等等。
在生物个体进行生殖时,这成对的基因又会随着成对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到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
学生识记
这里我们所学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父母,他们可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1种,分别是A或a)。
如果是父亲或母亲的基因型是Aa呢?
(如果是Aa基因型的个体,那么他(她)将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或卵细胞,即A或a。)
学生分析说明
目标:锻炼分析观察处理信息的能力
讲授
当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就把它们所携带的基因传递给了后代。因此,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配子(即生殖细胞:包括精子和卵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惟一媒介,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
【板书】: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配子
学生识记并做好笔记
目标:掌握知识点
复习巩固
(展示基因的遗传过程)
我们仍然以耳垂为例来说明:
当父亲的基因型是AA,母亲的也是AA时,他们将产生什么样的配子?他们子女的基因型会是什么样子的?表现型又如何?
指导学生绘制遗传图解,分析一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学生:这对父母将产生含有A基因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将产生AA基因型的受精卵。由AA基因型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后代的表现性状将会是有耳垂的。)
如果父亲的基因型仍然是AA,而母亲的基因型是aa时,又将如何?
(学生:父亲将产生含有A基因的配子(精子),母亲将产生含有a基因的配子(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将产生Aa基因型的受精卵。由Aa基因型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后代的表现性状将会是有耳垂的。)
如果其中一方的基因型是Aa,另一方是AA呢?
……
最后我们来解释刚上课时我们遇到的问题:另一对夫妇都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是为什么?
学生练习绘制遗传图解
目标:学习应用画图解释说明问题的能力
小结说明
由此可知,亲代是由基因型为Aa所决定的有耳垂的表现型,有可能生出无耳垂表现型的子女;出现无耳垂表现型子女的可能性为25%;有耳垂的表现型的可能性是75%。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性状遗传有一定规律”,说明性状遗传的根本原因: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在传种接代过程中,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学生识记
目标:掌握新知识
课后作业:
由于本节内容中有较多的新概念,要求同学们回去后整理出这节课所学的所有概念,把每个概念都写在一张小卡纸上并背记内容。同时,想一想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下节课我们将以小组合成的形成,用这些概念词卡来完成“连连看”的游戏。(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外完成概念图的绘制,上课时直接带过来交流)
学生整理所学的概念(或绘制概念图)
目标:为完成(或绘制)概念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目标
复习:
①性状的表现取决于什么?(基因)
几个主要概念:
②等位基因;③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④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⑤基因型、表现型
学生温习已学知识
目标:掌握已学知识,也为绘制概念图做准备。
引入
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
游戏“连连看”(概念图的绘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概念?(主要有8个,基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等)
请同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由组员在小组分别叙述自己整理出来的概念,请叙述正确的同学将他写有概念的卡片(后面称为词卡)放在桌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在黑板上以相同的方式找出相应的概念,也把自己的概念词卡帖在黑板上。
想一想,这些概念之间有没有联系?请小组的另一同学到黑板上把有关联的概念有一条线连起来,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它小组的同学也在自己的小组里连连看。
用尽可能简明扼要的词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写在连线上。
待学生完成后,请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若课前已完成,即可直接展示作品)
请同学们对比自己的概念图和其他同学所绘制的有何不同?哪个概念图的概念更完整,连接更合理,说明更恰当。
最后,请同学们把你们认为最合理的概念图画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做为今后复习资料。(附教师设计的概念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动手绘制概念图
目标:掌握所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生展示成果
目标: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并修改更正概念图中不足。
解释说明
从上面的连接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的,这种概念的联系构成了我们上节课所学知识的主要框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应用这种学习方法来掌握更多的知识。
理解学习
目标:学以致用
引入活动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除了性状的表现取决于基因组成外,还学习了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
目标:让学生认识学以致用
复习
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有人说隐性性状是不能得到表达的性状,对吗?
(不对,隐性性状是指受隐性基因的控制,在与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被显性基因掩盖的性状。当控制一个性状的两个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隐性性状就能够得到表达。)
②父母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给他们的子女的?(基因通过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后代。)
学生温习已学知识
引入活动:
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活动: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
(展示活动的内容)
活动内容及提示活动的思路。如左撇基因与右撇基因哪个是显性基因?说出推断过程。
准确写出父母的基因型。
推测未来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小组合作讨论,填写表格后推选代表回答)
学生参与活动
目标:了解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巩固:
(活动的讨论)
1.预测未来子女的基因型和性状表现时,为什么要首先知道双亲产生的配子类型?
(子女是由双亲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不同类别的配子结合直接决定子女的基因组成,从而决定了子女的性状表现。因此,只有知道双亲产生的配子类别,才能预测未来的子女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2.双亲能否将自己成对的基因(如R-r),通过同一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女?
(在正常情况下,双亲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一个配子。因此,双亲不能将自己成对的基因通过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女。)
总结知识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它的应用,我们现在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以“性状”和“相对性状”等知识为基础引导大家认识自身“耳垂”这一性状的遗传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一系列概念:如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
其次,通过“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配子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惟一媒介,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性状的规律具有了一定的规律。
再次,我们在第二课时里,我们通过概念图的绘制给大家复习了所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以后要学会应用。
最后通过活动让大家实际应用了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
完整的概念图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乃至初中阶段的难点之一,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中让学生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这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而理性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这过程中概念性的知识掌握成了学生能够总结出规律性内容的基础。因此,本人从表观的、已知的现象和知识入手,通过探究和引导,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基本概念,如从“基因”和“性状”引导学生认识“显性基因”、“显性性状”等等;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将微观的“基因”和宏观的“性状”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性状表现决定于个体的基因组成”,再通过“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讲述,了解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而受精卵的形成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来说明“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由此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图解的方式说明“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
由于第一课时的内容复杂,基本概念多,因此,在第一课时内,仅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概念的大致内容。通过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识记并整理出词卡。在第二课时中,先以游戏“连连看”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概念通过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用线连起来,最终形成概念图,并进一步说明概念图的用途和用法,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应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最后通过课本中“活动: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实际应用,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中,学生在理解“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必须强调说明在个体的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配子)中基因正常情况下只存在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即成对存在的基因一个进入精子,一个进入卵细胞;而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就成为“一对”了。
第二课时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和概念图的绘制情况成为控制教学进程的关键,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概念的掌握良好,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找着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绘制完成概念图;若不然,则得花较多的时间帮学生理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后面“活动: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进行。因此,还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课前先完成概念图的绘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方法来进行处理。
而在“活动”中提示学生的解题思路成为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必须先清楚地判断出显性性状是什么,然后定下左撇基因或右撇基因哪个是显性基因,根据父母的性状表现写出他们所有有关的基因型,最后通过子女的基因型准确地推断出父母的基因型。
本节课总体的教学过程及应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合理,概念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核心概念出发找到与其它概念的关系构成知识框架和学生活动如何有秩序的开展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教学点评:
该课是初中阶段生物知识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通过教学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中让学生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了解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对于理性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有较大的难度;该课中教师能够把握教学过程中的以“掌握概念性的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内容”的主干,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游戏的形式,通过概念图教学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以“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节符合课改精神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