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雨的形成》第一课时 小水珠从哪里来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合作探究小水珠的形成。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学生对以往知识复习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合作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在导入中设计出几种常见现象引入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本课的重难点“凝结”的概念,以及凝结需要的条件,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知道了凝结现象,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然后教师总结,最后通过课件拓展到了几种天气现象也是凝结现象。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叫凝结;凝结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酒精灯、玻璃片、试管夹、杯子、热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 )态、( )态、( )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 )的。
2.冰是( )态,水是( )态,水蒸气是( )态。
3.( )叫蒸发。蒸发是水从( )态变成( )态的现象。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出示课件)浴室的玻璃上有小水珠,植物的叶子上有小水珠。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板书
三、新授
1.老师这里有三个同样的带盖的杯子,一个里面没装水,一个里面装的是冷水,一个里面装的是热水。指名学生到前面看到: 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装冷水的杯盖内(也没有小水珠),只有装热水的杯盖内(才有小水珠)。请同学们讨论、思考:
①这说明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热水)
②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
(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的)
③为什么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
(热水蒸发快,杯内水蒸气多)
④根据以上观察、思考、推想杯盖内的小水珠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
(杯盖内的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让学生猜想,然后用实验来验证。(出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
3.实验完毕分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加热的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有小水珠。)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水蒸气遇热不会形成小水珠,水蒸气遇冷才会形成小水珠)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可表示成水蒸气 水,凝结现象是水从()状态变成()状态,凝结现象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
4.我们知道了凝结的概念,你还看到过哪些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学生举例,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5.拓展。教师用课件出示几种天气现象都是凝结现象。(露、雾、云)
四、小结本课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① ( )遇冷变成( )的过程叫凝结。
②雾和云都是( )遇冷结成的( )或小冰晶。
2、选择。
①露珠是( )。
A 从天空中降下来的 B 从草叶中渗出来的 C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
②白气是( )。
A 水蒸气 B 水蒸气凝结的小水点
六、作业。
根据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推断雨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小水珠从哪里来
凝结 水蒸气 水
气态 液态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我是孙村小学科学教师史妍。我讲课的内容是河北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中的第9课《雨的形成》第一课时:《小水珠从哪里来》。
本课的重难点是:凝结的概念和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利用分组实验解决本课重难点。最后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到几种天气现象也是凝结现象。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能分工合作,完成分组实验,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出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学生们大部分掌握了凝结概念,并能举出大量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但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开放性小,学生讨论较少,课堂气氛不太活跃。今后,我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按照《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对科学课的目标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本节课的一点体会,今后我一定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上好每一节课学课。希望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