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优秀教学案例
科目: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课题名称:《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同时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3、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有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粒、铁粉、白糖、食盐、锯末、红糖、水
教师准备:烧杯、纸杯、高锰酸钾、盐、水、一支玻璃棒、药匙、自制课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主导与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上主要采取开放式教法,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好了,准备好了吗?上课。今天我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快速开动脑筋,猜出结果。注意听“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里,无影无踪”打一种食用的调料。
是什么?(盐) 真聪明。盐又叫食盐,化学名称叫氯化钠。我今天也带来了一些盐,现在我就把这些盐放入水中,看一看是不是向谜语中所说的那样,无影无踪了呢?
教师边操作边说:仔细看,随着我的搅动,盐怎样变化呢?(逐渐变少)最后怎么样了?(盐消失了)
师:那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盐到哪里去了)
师:刚才我往这个烧杯里放入了一勺盐,发现食盐无影无踪了。那我往同样的烧杯中倒入少量(加重语气)的水,再多放(加重语气)一些盐,轻轻一搅,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有没化的盐)同样是把盐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生:水少,盐多,水不一样多,盐不一样多,搅拌的次数也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这是因为在烧杯中加入的水量、盐量不同,混合后的现象就会不同。因此,为了试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烧杯中放入的水量、物体的量都应相同。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混合
1、认识材料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与水混合的现象,谁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说的例子)
师问:和盐放在水里一样吗?说说理由。和盐放在水里一样消失了的物体去里哪里呢?为了更好地研究这节课的知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看一看实验桌上,谁想把自己认识的物体告诉大家?(生说师板书:盐、白糖、沙粒、铁粉、锯末;仪器,实验报告单)实验器材都有什么?
2、猜测现象动手验证
师:这5种物体与水混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一会小组内猜想一下,并将组内猜想的这5种物体与水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填在实验报告单中的预计现象一栏,然后按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动手完成这些实验,小组内填好实验报告单。开始。(师巡视提示操作注意事项)(6—7分钟)
1、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2)往每只烧杯中加入同样量的水和固体,搅拌相同的次数。
(3)认真观察每种物质与水混合后有什么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2、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有的组已经完成了实验,请完成实验的组与组之间看着记录单可以下位先互相交流交流。
3、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实验。哪个小组愿意拿着实验报告单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给大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纠正、补充。
小组汇报:我们小组盐与水混合后预计现象是盐可能消失在水中,实际现象是盐消失在水中。
师:哪组有不同的现象?
预设:有的组盐全消失了,有的组还有一小部分盐没消失。
师:盐没消失,同学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生说:盐多水少)还因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还可能因为搅拌不够充分搅拌后时间不够长。(师搅拌)如果还没化完,指出是因为盐多水少。
师:那白糖与水混合的现象又怎样呢?
师:谁给他们评价一下是否正确?
(预设同上)
师:铁粉呢?沙子、锯末又是什么现象?
预设:沙子水浑浊,可能是因为搅拌后的时间不同,看,时间短一部分沙子还没有下沉使水变浑浊,如果时间够长,就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还可能因为沙子中有杂质使水变混浊。
活动二:分类标准
4、小组介绍分类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5种物质与水混合后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下面小组内根据物体在水中不同的现象,给这5种物体进行分类。把结果填在分类表中。
预设: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标准1
清与浊
白糖、食盐与水混合后水是清的,沙子、锯末、铁粉与水混合后水变混浊。
标准2
消失与没消失
盐、白糖在水里消失了,沙粒、铁粉、锯末在水里没消失。
标准3
沉与不沉
盐、白糖与水混合水没有沉入水底,沙子、铁粉沉入水底,锯末一部分沉入水底,一部分漂浮在水面上。
标准4
看见和看不见
盐、白糖在水里看不见了,沙粒、铁粉、锯末在水里能看见。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师小结:同学们真厉害,想出了这么多分类标准,就像同学们所说的沙子、铁粉、锯末在水中能看见,而盐、白糖和水混合后用眼睛我们就看不见了,盐、白糖去了哪里呢?为什么看不见了呢?(生说:非常小了)
师:盐和糖变成极小的微粒分散到水中了。(板书:极小的微粒)
理解“溶解”
(2)品尝白糖水(教师课前准备好的)(3名学生品尝)
师:老师课前冲好了一杯白糖水,因为用的是可以饮用的水,杯子又干净,所以我确定能喝,而同学们桌子上的烧杯不卫生,所以你们的白糖水千万不能喝。那哪位同学想来尝尝老师沏的糖水是什么味道?(师边倒边说明:我先把杯子上半部分的糖水倒给你们,跟大家说说什么味道?换个杯子,老师再把杯子底下的倒给你们,再尝尝什么味道?和刚才的一样吗?)
师:其实和家里的糖水一样,水是甜的。糖放入水中,搅拌后,为什么不同位置的糖水是一样甜呢,想一想谁能解释。
(生说师小结:那说明糖在水中分散的非常均匀)(板书:均匀分散)
6、揭示概念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品尝和观察,可以得出像盐、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得过程就叫溶解(板书:溶解)。盐、糖与水混合是溶解的;铁粉、锯末、沙子与水混合就应该是不溶解的。(板书:不溶解)
(3)演示溶解过程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溶解,老师这有固体的高锰酸钾,现在我要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再次演示一遍,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过程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演示)
师:谁能说说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
(生说:高锰酸钾逐渐减少消失了,水的颜色由浅变深,变成紫色)(2名说)
7、拓展延伸
(1)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溶解现象,那让我们再次判断同学们说的这些现象是溶解吗?(学生提到的)
师:那这些现象是溶解吗。(图片出示:冰糖、茶叶水、感冒冲剂冲前冲后的、奶粉)
师:冰糖与水混合是溶解吗?为什么?(生解释:冰糖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看不见了)
师:冲茶叶水是吗?为什么?
师:这个呢?为什么?
师:冲奶粉是溶解现象吗?
预设:冲奶粉是溶解现象
师:奶粉与水是溶解的,否则怎么喝呀,但是奶粉在水中溶解和盐在水中溶解是不同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的是盐、糖等一些固体能溶解与水,其实气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的,谁知道?(汽水、可乐)
师我们喝的碳酸饮料都含有气体二氧化碳。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常见的盐、糖与水混合的变化过程认识了溶解的概念,现在我们又可以用学到的溶解概念来判断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认识科学的一个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话过:“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这节课我们把盐溶解在水中了,那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分离出来,成为我们看得见的固体的盐呢?课下请同学们查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就解开这个谜。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请同学们整理实验器材。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极小的微粒
盐、白糖 溶解
均匀分散在水中
沙子、铁粉、锯末 不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