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科目: 科 学
课题: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淀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4、了解土壤对人类的意义,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和干燥的土壤各一份、白纸、牙签、放大镜、烧杯、玻璃棒、水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教师出示土壤,提问:你们了解土壤吗?比如说: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土壤里都有什么?土壤和我们人类的生存及生产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土壤中有什么”。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要求:1、五人一组,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手捏一捏,最后借助放大镜观察。
2、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新鲜的土壤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土壤中有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土壤中有小石子和沙粒。
活动(二):观察干燥并粉碎的土壤。
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它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
交流土壤的观察发现。
教师小结:观察干燥并粉碎的土壤,发现土壤的颗粒不一般大,除了有小石子和大小不同的沙粒,还有粉末状的微粒。
寻找土壤的成分
我在土壤里看到的
新鲜湿润
干燥粉碎
课件出示阅读资料:
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
活动(三):土壤的沉淀实验。
1、教师演示讲解实验流程。
把干燥的土块倒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搅拌彻底,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我们把这杯泥水混合物静静地放在一边不动它,再观察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沉入水底的泥沙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这样?
土壤的沉淀实验
方法
观察到什么现象
把土块放入水中
用小棒搅拌
静置一段时间后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土壤中有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记录。
(把这些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水流动,同时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水变浑浊了。静置一段时间后,水变清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叶等都飘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层现象。底层的颗粒最大,上层的颗粒最小。)
为什么会这样分层?
(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的轻重是不同的。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土壤颗粒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那最下层颗粒最大的是什么?一层一层往上呢?
课件出示实验结果的分层图。
现在你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的共同结果。)
三、认识腐殖质和盐分
土壤里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吗?
学生猜测。(引导:土壤中的植物要成长需要什么?)
教师讲解。
刚才我们做土壤的沉积实验时,发现一些枯叶、动物尸体等都漂在水面上,这些枝叶和动物尸体目前还不是土壤中的成分,如果这些枝叶和动物尸体全部腐烂了之后就成为了土壤中的一种成分,叫腐殖质。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它是很好的养料。
土壤中还有盐分,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四、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环境污染对土壤的破坏。
引导学生从小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壤,大多数植物的根扎于土壤,很多小动物还把土壤当成自己的家。
土壤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护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
怎样保护土壤?
为了防止我们的土壤资源的流失,课后要如何处理课桌上的土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