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北齐
西魏
北周
十六国
北朝
西
晋
北魏
东魏
北方地区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南方地区
魏
蜀
吴
三国
本课内容概要 :
①一次战役:
②一次改革:
③一次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南方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使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军心涣散
团结一致,士气高昂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
东晋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领军人物
军队素质
北魏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鲜卑族 拓跋部
穿越历史
北魏的统治地盘是中原地区,而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如果你是北魏皇帝,你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改革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治移风易俗
武力征服不可取
原名拓拔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他五岁继皇位,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继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继续推行改革。
平城
洛阳
北魏
南齐
二、孝文帝改革
1.迁 都
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中原地区,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气候干旱,经济落后。
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举兵南下。
二、孝文帝改革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汉化措施一: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二、孝文帝改革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汉化措施二: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二、孝文帝改革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汉化措施三: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二、孝文帝改革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汉化措施四: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领域
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
相互学习、借鉴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提炼新知
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带来的影响: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 ;
②进一步丰富了 ;
③为 奠定了基础。
新的活力
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平语”近人
哪一句话最能引起你的共鸣?
中华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