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的】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1、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2、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导入: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二、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三、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自转
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
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
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P.69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
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1、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2、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泳图,问:夏季在水中为什么感到凉爽?
二、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
三、联系实际,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深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四、完成课本活动P71,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山麓与山顶)气温的不同。
五、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讨论,形成结论
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小组抢答:
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通过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后活动(可自选)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
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
【板书设计】
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人类活动与气候
改变地面状况,可影响局部的气候
市区的气温高于城郊的气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