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授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词五首》授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7 15: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3张PPT。词五首 《望江南》《武陵春》《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词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温庭筠(约812~866) 本名歧,字飞卿。唐诗人,词人,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风艳丽华美,有《花间集》。作者简介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欣赏《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清晨刚刚梳洗完毕,
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
凭栏眺望。看看那当年同爱人分手的白频洲,不由得愁肠寸断。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所思念的人的归舟,斜阳夕晖脉脉无言,江水悠悠不尽。“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
定会回来,心中充满期盼和激动。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落寞。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
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承上启下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
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
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
人影不见,希望落空,
幻想破灭,落日流水
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愁绪凄苦无尽。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通过写斜阳的含情脉脉,水流的悠悠不断,来刻划思妇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斜晖”与“梳洗罢”呼应,点出思妇从清晨起床就倚楼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了仍不见家人归舟。明天、后天-----她的孤独等待还看不到尽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白频洲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肠断白蘋洲”,“白蘋洲”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手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偏又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使她更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形象刻画①②动态切盼重逢之情。凭栏远眺望心上人归。静态景物描写⑤③④
千帆过尽,不见心上人的船归。望穿秋水,夕阳西下,失望愁苦。情感抒发令人感叹悲伤,肝肠寸断
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望江南—温庭筠 描写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忧伤的情怀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1、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 2、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
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 3、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变型默写:写女子打扮停当,凭栏眺望的句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以悠悠江水衬托主人公无限愁绪的句子:斜晖脉脉水悠悠。 望江南(一)
千万恨,情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第二首 《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
写思妇的离愁别恨。
第一首,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
第二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
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
一个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刻画人物,
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但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搜集古代写“思妇”的诗词武陵春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词,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如《如梦令》《醉花阴》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一、有关常识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背景简介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诵读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打算去那里泛舟游赏,只怕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内心的沉重的哀愁。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和神态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状)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写愁的妙句。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
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末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写愁的妙句。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丁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梳理总结变型默写:
交代暮春季节特征的句子:风住尘香花已尽借无心打扮来写内心哀愁之重的句子:日晚倦梳头集中体现词人国破家亡和丧夫之痛的句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形象表达词人内心哀愁之重的句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格婉约;
写法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感情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望江南》与《武陵春》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诗歌,请找出来背一背,并说明其特点。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辛弃疾弃疾《丑奴儿》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欣赏品析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以及内心的沉重、无奈。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第二课时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 “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还在塞外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范仲淹?????? 范仲淹(989 - 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作者简介  背景: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下阕抒情异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表达对朝廷的不满泪借景抒情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塞下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宋】范仲淹 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迥然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座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早已关闭。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散万里乡愁。但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深寒重,寒霜满地,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已热泪盈眶。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边塞军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主题变型默写: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勾勒出边塞的悲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今在海南)。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作者简介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书画,能自创新意。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作家介绍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写作背景解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诵读江 城 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自称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聊且
暂且牵着黄犬托着苍鹰一人一马称一骑席卷全城的人都出来了作者自比为孙权还开阔
还张扬(豪壮)用典,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派遣使者起用自己定将
定会借指入侵的辽夏军队用典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你能概括上阙的内容吗?描绘打猎的威武雄壮场面。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想象描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平冈” ;威武雄壮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读一读 找一找狂一狂:太守出猎而架势不凡二狂:人民出看而“倾城”三狂:猎必射虎四狂:自比孙郎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刻画了雄心勃勃、英武豪迈的形象。仅仅是为了表达打猎的情怀吗?表现作者为国征战杀敌立功的壮志
抒发爱国报国的情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讲讲下阙中运用的典故。立志为国效命,希望朝廷能重用
他,给他机会建功立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请你找出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酒酣胸胆尚开张”
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找出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找出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你能概括一下下阙的内容吗?
抒发立志为国效命、征战沙场的情怀。(抒情)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片写渴望效命边疆的豪情壮志,气概非凡. “鬓微霜,又何妨”,作者不仅不服老,还希望朝廷能够“遣冯唐”,让自己去“射天狼”,消除边患,为国效命、征战沙场。其英姿焕发的形象跃然纸上。赏 析梳理总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这首词风格豪放,对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抒写柔媚情趣的婉约词风有较大突破,独成一家。赏 析变型默写: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任用想法的句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练习(1)“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_______ _____________”,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看孙郎,
亲射虎为了酬答满城人相随的盛意,我要像孙权射虎一样好好地在猎场上表现一番。挽弓劲射的英雄练习(3)这首词着一“______”字贯穿全篇,实属_____________派的典范词篇之一。
狂豪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破 阵 子辛弃疾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其家乡12年,1161年,他组织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曾被派与南宋联系。完成使命北返时,听说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杀害,就率领50名骑兵闯入有5万人的济州军营中,活捉知州张安国,并策动万人反正,跟他渡江南下。南渡后的辛弃疾,曾多次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大计,但朝廷均未采用。以后也只委他一些闲散官职。辛弃疾报国之志难酬,最后在江西抑郁而死,终年68岁。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雄壮的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写作背景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诵读读词思考:
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 阵 子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
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小结: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上阕“壮”在何处?“壮”在军营生活场面:
分麾下炙(分食牛肉)
翻塞外声(奏悲壮战歌)
沙场秋点兵(沙场阅兵)“壮”在情感:
渴望杀敌报国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英雄身骑的卢般的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将士们万箭齐发,声如霹雳,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情景,使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
这是情感最高点也是词的最强音
表达作者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下阕“壮”在何处“壮”在战斗场面
“壮”在 情 感:
冲锋陷阵、为国立功
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可怜/白发生! 走出幻想,现实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末句情感急转直下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极大悲愤。
也有对投降派的愤慨,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壮”在何处“壮”在战斗场面
“壮”在 情 感:冲锋陷阵、为国立功
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的极大悲愤。
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直接吐露情感的是哪几句?核心句是哪一句? “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理解“壮”和“悲”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
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读小序:
题目中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壮)运用了以“壮”写“悲”的衬托手法,表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醉态——这首词的结构:梦境——现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实写实写虚写破阵子—主题 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抒发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理解大意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细细品读这首词,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哪些词句是场景描写?几个场景?这些画面有何特点?
2、你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一句,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既然作者在前面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又为什么在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这抒发了作者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雄壮豪迈)(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变型默写:1.写词人时刻怀念军旅生活,夜不能寐的,梦中萦怀的句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与部下一起分食奏乐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4。写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3.表达作者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胧。
白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