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测试(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测试(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9 18:3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
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
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  )??

①《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②《汉汲黯传》 ③《丧乱帖》 ④《玄秘塔碑》
A.①????????????????????????B.②?????????????????????????C.③????????????????????????D.④
4.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诗中的“胡人”当指(  )
A.印度人????????????????B.大秦人?????????????????C.新罗人????????????????D.中亚人
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
6.据《隋书·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据材料可知隋朝(  )
A.边疆与外国乐舞比汉族乐舞先进????????B.中华民族乐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C.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特别频繁????????D.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7.(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贡献
8.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敦煌地区落后????B.农业技术兴农?????C.耧犁没有推广????D.以农为本思想
9.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  )
A.将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
C.最早是出现在五代时期????????????????????????D.对唐诗宋词发展有推动性
10.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主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比例尺、方位、距离、高程等,统称为“制图六体”。由此可知(  )
A.是我国第一部可考的历史沿革地图集
B.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C.“制图六体”从西晋到明代一直是我国古代编制地图的指导原则
D.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开启了中国近代测绘技术的萌芽
11.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之行事”。这反映出(  )
A.《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性著作??????????B.农学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搜集
C.《齐民要术》所述内容十分丰富??????????D.贾思勰采取科学的态度完成著书
12.民国史家吕思勉认为我国“崇尚文词之风,亦至魏、晋而始盛,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据此可知,源头启自下列哪一政权(  )
A.曹魏????????????????????B.北魏?????????????????????C.东魏????????????????????D.西魏
13.下图“唐代壁画中的胡旋舞”描述的场景说明(  )?

A.画家对胡旋舞姿的感受????????????????????????B.胡旋舞在唐代传入中原
C.胡旋舞是一种宫廷舞蹈????????????????????????D.胡旋舞者的身份是胡人
14.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
①朝鲜半岛?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诏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15.右侧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16.“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据此推测,其“墓志铭”主人的身份是(  )
A.遣唐使????????????????B.商人?????????????????????C.传教士????????????????D.僧侣
17.右侧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  )?

A.长安????????????????????B.东京?????????????????????C.临安????????????????????D.大都
18.王国维在《读史》一诗中写到:“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对这首诗解说正确的是(  )
A.“大食”指阿拉伯帝国??????????????????????????B.“西京”指唐都洛阳
C.“远人”指中亚粟特人??????????????????????????D.“全盛”指贞观之治

二、材料阅读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
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的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材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 代书法等。
——据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材料二 中国文明的独特个性亦内在地体现于审美之中。周代以来,特别是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儒道互补的审美传统。……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然而尽管如此,魏晋审美的定势却对中国往后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
唐代开国之后不久,便有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在成长和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蔚为大观。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
——摘编自《中国文明史》启良著
材料三 观察两幅唐代艺术品,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流行怎样的社会风气并分析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审美意向有了哪些新发展并指出这些审美意向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乐器是古代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钟、鼓、罄等敲打乐器因不便携带在魏晋时期不被常用,说明人们不再常用这类乐器来表达情感,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因便于携带而活跃于社会上,说明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性、个性化,故选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在明代,排除A项;传统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发展遇到危机,但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3.【答案】D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河陇”并结合所学知识,古代指河西与陇右,相当今甘肃省西部地区,与今天中亚地区接近,唐朝与中亚地区交往频繁,故诗中的“胡人”当指中亚人,故选D项;印度在唐朝西南端,排除A项;大秦指古罗马,与唐朝没有直接接壤,排除B项;新罗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不与“河陇”接壤,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唐朝时期的莴苣、刀豆和菠菜都来自海外,据此可知,唐朝时期,其对外交往比较繁荣,故选B项;唐朝时期的莴苣、刀豆、菠菜都来自海外,不是本土所产,不能证明其农业的发达,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中国西北部,而题干中所提及的几种蔬菜品种主要来自南部外域,排除C项;泉州的对外贸易在宋元时期非常发达,不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题干中“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可知隋朝乐舞包容着大量非中原乐舞,故选B项;题干未比较乐舞哪个先进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乐舞——文化方面的交流,没有提及经济、政治交流,排除C项;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题干中“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可知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交流,故选B项;题干中提及唐朝丝绸之路上人们中增加了“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而未提及唐朝的繁荣与否,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唐朝外国人来华,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唐代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及耧犁发明、推广后,敦煌农业劳作省力、而谷物产量增长,故选B项;题干中提及的敦煌推广耧犁后谷物增产,而没有提及敦煌经济落后情况,排除A项;题干中耧犁被推广使用并使谷物增产,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一种重农思想,题干未提及这方面意思,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题干中“刊本”的意思是刻印的书本,雕版印刷术有利于图书——儒家经书的批量出版,故选A项;题干中“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中的“第一次”说明雕版印刷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取代”手抄本,排除B项;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唐朝末年印刷的《金刚经》,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宋代的宋词,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题干中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地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C项;《禹贡地域图》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地图集,不是历史沿革地图集,且题干无法反映,排除A项;裴秀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但题干无法反映,排除B项;D项与题干无法构成逻辑推理关系,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题干中“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之行事”,可知《齐民要术》取自民间的歌谣和经验,著书态度认真,故选D项;题干中无法反映《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性著作,排除A项;文献资料包括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而《齐民要术》既有文献还有实践经验,排除B项;《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但题干中无法反映出内容丰富,排除C项。
12.【答案】A 【解析】题干中“亦至魏、晋而始盛,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源头应该是比晋早的曹魏政权,故选A项;北魏存在于386—534年,晚于西晋(266——317年),排除B项;东魏存在于534—550年,排除C项;西魏存在于535——556年,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图片描绘了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的胡旋舞,体现了画家对胡旋舞姿的感受,故选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胡旋舞在唐代传入中原,排除B项;胡旋舞起初是民间舞蹈,后来才传入宫廷,排除C项;胡旋舞者的身份不只有胡人,还有汉人等,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朝鲜半岛长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中原文化的范围,故①正确;日本是中原文化向东传播的结果,隋唐时期尤为明显,故②正确;越南是中原文化向南扩张的结果,其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故③正确;吐蕃即今天的西藏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圈是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故④错误;南诏即云南地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国际影响,故⑤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根据“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我之优秀,任尔学之”,结合所学,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学习我国先进文化和制度,并仿照我国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故选B项;汉朝时期,由于交通条件限制,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有限,排除A项;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排除C项;清朝我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可知此为唐代玄宗时期奉命来自日本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故选A项;根据材料“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可知此人奉命而来并非商人,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华,排除C项;根据材料“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可知此人奉命而来并非宗教人士,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李白《少年行之二》“万国衣冠,胡风洋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朝诗人,诗描绘的是唐朝都城长安的景象,故选A项;东京是北宋都城,排除B项;临安是南宋都城,排除C项;大都是元朝都城,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可知大食为古国名,即阿拉伯帝国,故选A项;唐以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排除B项;根据材料“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可知“远人”是指大食人、波斯人这些远方来的人,排除C项;根据材料“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可知此首写唐代全盛时的对外交流活动,全盛时期是开元盛世时期,排除D项。
19.【答案】(1)原因:①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②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③民间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宣讲儒家教化百姓;④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⑤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
(2)影响:①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化技术的发展;②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③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④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据材料一“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得出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据材料一“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得出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据材料一“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得出民间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宣讲儒家教化百姓;据材料一“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得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文化普及还与唐代的考试制度相关,得出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
(2)据材料二“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得出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化技术的发展;据材料二“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得出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据材料二“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得出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据材料二“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并结合所学得出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20.【答案】(1)社会风气:以貌取人,精神颓废,浮华虚无,缺乏道义。形成因素:社会动荡;世家大族掌控政权,社会阶层趋于固化;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使儒学面临危机。
(2)新发展:崇尚壮丽、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丰满的价值取向。社会现实:经济上国力强盛;政治上和谐统一;思想多元,文化上兼收并蓄。
【解析】(1)第一小问风气,据材料一“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得出以貌取人;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得出精神颓废,浮华虚无,缺乏道义。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魏晋的政局,得出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联系魏晋的选官制度,得出世家大族掌控政权,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据材料二“试图废儒而重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使儒学面临危机。
(2)第一小问新发展,据材料三中的颜真卿的书画和《宫廷仕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崇尚壮丽、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丰满的价值取向。第二小问社会现实,首先要紧扣新发展这一核心,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来思考,从而得出:经济:国力强盛;政治:和谐统一;思想:据材料二“‘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从而得出思想多元,文化上兼收并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