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一、区域特征的理解及应用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
1.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并经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进行区域开发时,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别。区域间的差异性其实是与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并列提出来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就越复杂,一致性就越小,差异性也愈大;反之,与之相反。区域间的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因素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因素方面的差异。自然因素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决定人文因素的差异。区域差异既有地带性差异,也有非地带性差异,复习时应联系所学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差异的表现、成因。区域差异要求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措施。3.开放性,区域作为地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发生着各种联系,体现区域的开放性。这种联系既可以是自然的,如地貌、水文、气候上的联系,也可以是人文的,如交通、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区域的开放性,要求在区域开发时应在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找出区域间各自的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二、图上游世界和中国,掌握区域差异区域差异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的差异,分析区域差异,实际上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综合,也是学生普遍感到较难的知识点之一,同时也是当今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差异的考查又涉及区域空间定位,进行空间定位又往往涉及地图的应用。做到“心中有图”,图上游世界和中国,不失为掌握地图的一种好方法。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一条游世界的路线,并思考沿线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规律和成因问题。
路线一:波罗的海(盐度)—北海(渔场、石油开采)—英吉利海峡(港口建设)—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地中海(气候与农业)—苏伊士运河(交通)—红海(盐度)—北印度洋(热带季风和季风洋流)—马六甲海峡(交通)—中国、日本。在这条路线上还可分析大陆西岸和东岸气候类型、自然带的更替及成因。路线二:沿中国铁路旅游,分析各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游世界,构建地理联系的线索。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不注意把它们“组织起来”,就会感到头绪太多,难以记忆。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会觉得容易掌握。例如,从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来看,可以总结出
这样的规律和线索:板块构造的边界—全球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各大洲的地形分布—某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又如复习七大洲四大洋,可以从以下线索入手:气压带、风带分布—洋流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自然带分布—主要农作物分布等。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解决我国能源、水资源分布(生产)与消费不匹配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2.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