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 (课件+练习):区域地理 第一章 世界地理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 (课件+练习):区域地理 第一章 世界地理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27 17:23:00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2009年苏锡常镇调研)2008年12月26日,中国军舰从三亚起程赴亚丁湾及其附近海域为商船护航。下图为路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护航舰队经过北印度洋去任务海区时(  )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逆风逆水
2.当护航舰队接到远处货轮发出的求救信号时,应(  )
A.迅速通过RS对货轮准确定位
B.通过雷达了解海盗船的数量和装备
C.利用GIS分析货轮所在海域的天气
D.利用GPS获得货轮的坐标和速度
【解析】 北印度洋海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12月时吹东北风,海水自东向西流,故护航舰队自东向西经过北印度洋时顺风顺水。当护航舰队接到求救信号时,应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获得货轮的地理位置和速度,然后才好对目标进行施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A 2.D
(2009年宜昌调研)读世界主要滑雪场分布图,回答3~4题。
21世纪教育网
3.世界滑雪场主要分布于(  )
①人口密度大的地区 ②发达国家 ③城市密集地区 ④滑雪运动开展早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滑雪场集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受海洋影响大,冬季积雪厚度大
B.纬度高,积雪时间长
C.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更寒冷
D.当地居民爱好滑雪
【解析】 读图可知,世界主要滑雪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东、西部,欧洲的北部、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滑雪场集中是因为该地区受海洋影响大,冬季降水丰富,积雪厚;纬度高,积雪时间长;当地居民爱好滑雪。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暖。
【答案】 3.D 4.C
(2009年江西重点中学联考)读两岛屿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岛按成因属于(  )
A.大陆岛、火山岛 B.大陆岛、珊瑚岛
C.火山岛、火山岛 D.火山岛、珊瑚岛
6.有关两岛屿说法正确的是(  )
A.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B.旅游业都很发达
C.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降水都是西多东少
【解析】 读图可知,甲岛为冰岛,它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处,按成因属于火山岛;乙岛为夏威夷群岛的火奴鲁鲁,按成因也属于火山岛。两岛屿旅游业都很发达,都是旅游胜地。
【答案】 5.C 6.B
(2009年苏锡常镇调研)读甲乙两图,完成7~8题。
7.有关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
B.A、B两城市所在的自然带类型相同
C.铁路线均位于西部平原
D.B、C两城市间的距离超过100千米
8.已知D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其形成原因有(  )
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对流雨 ②盛行东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③地处山地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A、B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发育的自然带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相同的图上距离,乙图的实际距离较大,故乙图的比例尺小;甲图中的铁路主要位于西部平原,而乙图中的铁路位于东部沿海;B、C两城市纬度相差约35′,经度大致相同,其距离约为67千米。D区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分水岭以东地区,该区域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故年降水量丰富。
【答案】 7.B 8.C
读西半球主要谷物生产国耕地面积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示国家②的农业(  )
A.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B.水稻播种面积大
C.实行地域专业化生产
D.生产规模小
10.近几十年,图示的四个国家中林地面积大幅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美国农业是高度的集约化、社会化、专门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规模大,产品商品率高。但热带范围地区少,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巴西的热带雨林均遭到严重的破坏,但破坏更严重的是巴西,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在这里伐木,当地居民为了生计也毁林开荒。
【答案】 9.C 10.B
照片1为某地的海岸景观;照片2是四种农业土地利用景观。据此回答11~13题。21世纪教育网
11.该种海岸类型的形成和下列哪种作用的关系最密切(  )
A.火力作用       B.冰川作用
C.溶蚀作用 D.河流作用
12.该种海岸类型,分布最普遍的气候区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副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13.照片2中最可能在该海岸类型出现的农业景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照片1为峡湾海岸,为冰川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西北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甲为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乙为热带林木;丙为梯田;丁为大牧场放牧业(或乳畜业)。只有丁与西北欧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接近。
【答案】 11.B 12.C 13.D
二、综合题
14.(2009年临沂质检)2007年7月7日,世界“新七大奇迹”在葡萄牙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和印度泰姬陵当选世界“新七大奇迹”,中国万里长城以得票最多名列“新七大奇迹”之首。这项活动是由“新七大奇迹基金会”组织的。下图中数字代表“新七大奇迹”所在国家。结合图回答问题。
(1)“新七大奇迹”最多的是________洲,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是________(序号)。
(2)七个国家从海陆位置来看,有什么特点?
(3)七个国家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有哪些?有热带沙漠分布的是哪些?(序号)
(4)“新七大奇迹”中由黄种人建造的有哪些?
【解析】 考查主要国家的海陆分布、人种等。“新七大奇迹”在亚洲共有3个,墨西哥、秘鲁和中国位于太平洋沿岸,七大国家都是临海国家;中国、墨西哥、秘鲁、巴西西部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约旦、印度、秘鲁、墨西哥都有热带沙漠分布;中国、秘鲁和墨西哥的奇迹是黄种人建造的。
【答案】 (1)亚 ①④⑥ (2)临海国家,海陆兼备。
(3)①③④⑥;②④⑥⑦。
(4)中国长城,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
15.(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读下面甲、乙两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b河相比,a河水文特征最大的不同及原因是什么?
(2)结合两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分别说明A、B两山脉对所在地区冬季气候的影响。
(3)试评价b河沿岸平原农业发展的自然区位条件。
(4)图中c河航运发达,简析其发展航运的区位条件。
【答案】 (1)a河汛期在冬季;冬季河流不结冰。原因:a河流域几乎都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无结冰期;冬季盛行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2)A山脉所在地区冬季盛行西风,A山脉为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深入内陆,故该地区受海洋影响大。B山脉所在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风),B山脉为东西走向,对偏北风(西北风)南下有阻挡作用,加大了南北温差。
(3)有利条件:河流沿岸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不利条件:降水量不大且变率大;水旱灾害多;冬季易遭受低温冻害,水源供应不足。
(4)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流量大且流量稳定;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流速平稳,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流经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稠密,对航运需求强烈。
16.(2009年广东五校联考)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这条航线经过的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2)航行途中经过的著名渔场是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沿这条航线,海洋表层水温逐渐变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同纬度大洋相比,上海附近海区表层盐度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围绕北冰洋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简述这些国家竞争的主要原因。
【解析】 (1)读图知,由上海向北,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等。(2)航行途中经过的著名渔场是日本的北海道渔场,主要是由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3)沿这条航线,由于纬度渐高,太阳辐射渐小,海洋表层水温逐渐变低。与同纬度大洋相比,上海附近海区表层盐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长江入海径流量大,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强。(4)争夺资源和空间是其竞争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从南向北依次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年较差大、降水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的极地气候
(2)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在此交汇21世纪教育网
(3)低(冷) 纬度渐高,太阳辐射渐小 低 长江入海径流量大,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强
(4)北冰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对北冰洋的领土竞争可以拓展生存的空间,缓解陆地环境的压力;北冰是洋联系三大洲的捷径,战略地位突出;竞争北冰洋,扩大战略缓冲地带,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课件50张PPT。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一、大洲和大洋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洲、 洲、 洲、南美洲、 洲、 洲和 洲。亚非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分界线
(1)亚洲和欧洲:A 山,B 河,C 山脉;
(2)亚洲和非洲:F 运河,G 海,H 海峡;
(3)亚洲和北美洲:I 海峡;
(4)欧洲和非洲:D ,E 海峡;
(5)欧洲和北美洲:L 海峡;
(6)北美洲和南美洲:J 运河;
(7)南美洲和南极洲:K 海峡。
3.四大洋特征:面积最大的是 ,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面积最小、平均温度最低的是 ,濒临国家全部是发达国家的是 。乌拉尔乌拉尔大高加索苏伊士红曼德白令地中海直布罗陀丹麦巴拿马德雷克太平洋北冰洋北冰洋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1.陆地地形陡峻500500200大2.海底地形A是 ,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B是 ,是大陆架向外海倾斜的陡坡,C是 ,位于大洋底部,D是 ,是新海底的诞生处,E是 。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三、世界的居民和国家1.世界人口分布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 ,b 部,c ,d 。亚洲东部亚洲南欧洲北美洲东部2.世界人种及分布3.世界的发展差异: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 和 。亚洲东部欧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主要大洲和重要地理事物的区域定位1.亚洲和欧洲2.非洲3.北美洲4.南美洲5.大洋洲二、七大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 (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图1中甲地年降水量约1 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图2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2)图2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
A.常绿阔叶林带 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荒漠带【解析】 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几乎相同纬度的西风带(西北风)上,风应该是从陆地上吹来的,为干燥风,不会给甲地带来降水,所以A、B项不正确。甲地位于中低纬度大陆的东岸,附近是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降水较多,但不是影响这一地区降水多少的主导因素,只是起到一个加剧的作用,D项不正确。因此只有C项地形符合题意。甲地位于33°S,属于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份气温最低,可以排除A、D两项。而C项中最高月的气温较低,不正确,所以B项符合题意。乙地降水较少,属于内陆半干旱气候区,因此对应的应是草原带,B项正确。
【答案】 (1)C (2)B (3)B比较法是学习地理、探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我们既可以对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段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两个相似的或具有明显差异的区域进行对比。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整理、积累,也有利于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1.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图1),和“瓦伦西亚、华沙两城市气候统计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1)图2所示甲图和乙图中,表示华沙的是    图。分析瓦伦西亚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2)简述图1中①、②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差异,并说明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图1中A海峡表层洋流的运动方向是    ,B海峡的重要地理意义有                 等。
(4)图1中河流③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是西欧航道网的主干。试分析该河流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解析】 (1)瓦伦西亚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明显,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华沙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减小,大陆性特征增强。(2)海水性质主要指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是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3)A海峡为直布罗陀海峡,该处密度流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B海峡为土耳其海峡,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主要通道,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4)河流③为欧洲著名的莱茵河。该河流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答案】 (1)乙 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温和湿润。
(2)差异:①海域的温度、盐度均低于②海域。
主要影响因素:①海域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于②海域;①海域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3)自西向东流(或自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欧洲分界线
(4)自然条件:莱茵河水量大,水位变化小,终年不冻,水流平稳,通航里程长,与许多河流之间有运河连接,形成了庞大的内河航道网。
社会经济条件: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流经地区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世界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2)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3)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
B.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
D.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解析】 据图示及题干信息知,图示气温曲线反映的主要是沿36°N北美大陆东西各点某月的气温状况。北美大陆西部为高山区,且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则为阿巴拉契亚低山。沿纬线沿线气温深受地形的影响,海拔高气温低。综上不难判定D项正确。⑤地气温低于④地,说明⑤地地势高于④地。联系山顶气温日较差小于山脚知识可知A项正确。③地经纬度为100°W和36°N,位于美国商品谷物区。
【答案】 (1)D (2)A (3)B地形和气候历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尤其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更反映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南、北美洲和大洋洲都是三大地形区相间分布。但并不相同,应注意区别。2.(2010年试题调研)下面为某岛屿沿20°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岛甲、乙两地均(  )
A.1月降水最多
B.2~6月降水量逐月增加
C.7月气温最低
D.8~12月气温逐月降低
(2)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背风地带 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 D.距海较远
(3)该岛屿位于(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解析】 第(1)题,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图可知,两地均7月气温最低。第(2)题,甲、乙两地位于20°S纬线上,属于东南信风带控制地区,甲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第(3)题,地势东高西低有沿且20°S纬线分布的岛屿只有马达加斯加岛,其位于非洲板块上。
【答案】 (1)C (2)A (3)C(2009年太原调研)下图是某河流部分河段经纬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该河流属于(  )
A.太平洋水系 B.印度洋水系
C.大西洋水系 D.北冰洋水系
2.该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东南向西北【解析】 由图知,该河流河口处位于24°N,68°E,则该河流属于印度洋水系。由图知,该河流上游大约位于31°N,71°E,河口处位于24°N,68°E,可知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
【答案】 1.B 2.B
下图是世界某一地理事物分布地图(图中面积大小表示该地理事物数量的大小),完成3~4题。3.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
A.年太阳辐射总量 B.年蒸发总量
C.水资源蕴藏量 D.石油蕴藏量
4.影响该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质条件 D.经济水平【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理事物在西亚和北非分布广泛,因此可能表示石油蕴藏量,D正确。石油的形成和地质条件有关,C正确。
【答案】 3.D 4.C(2009年海南中学质检)读下图,回答5~6题。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  )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等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6.有关三大产业及劳动力变化的论述,合理的是(  )
A.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比重趋同
B.劳动力比重的变化一般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
C.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发达国家
D.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解析】 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其产值仍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20万亿美元×60%=1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5万亿美元×30%=1.5万亿美元,故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发展中国家第一、二产业比重均高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答案】 5.C 6.D7.2008年7月参加国际地理奥赛的中国选手对图示区域(见下图)进行模拟野外考察比赛,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出发前,中国队员从网上查到: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正在向正东方向运动,预计72小时将完全从B城过境,请你帮助他们预测B城未来72小时的天气变化过程。
(2)来到C城市,队员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该城市街道两旁的路灯多是风力发电不是太阳能发电,请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3)居住在D山区的猎手们介绍:“近年来,D山脉的草甸位置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请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并推测该地还会有哪些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答案】 (1)开始时盛行偏南风,天气晴朗;然后出现阴雨天气,气压降低;随后盛行偏北风,天气晴朗,气温有所降低。
(2)C城地处滨海地区及位于盛行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这里阴雨天较多,多雾、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3)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草甸位置越高,食草的动物攀爬得也越高,符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随着气温的升高还会有:雪线上升,山地冰川融化,面积减少;山地上部发生土壤侵蚀,土层变薄;发源于D山的河流上游在冬春季节水量增加明显,出现新的湖泊等环境变化。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