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课件+练习):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课件+练习):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27 17:23:00

文档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09年江西重点中学联考)读某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形是(  )
A.高原 B.盆地
C.山地 D.丘陵
2.P地解冻日期比Q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纬度
C.热岛效应 D.地形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由P点向四周变晚,由此可知图示中心地区气温高,四周气温低,所以图示地区的地形为盆地。P地比Q地纬度高,但解冻日期早,主要原因最可能是盆地中央分布着城市,产生了热岛效应。
【答案】 1.B 2.C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图1和图2,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②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③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水土资源丰富 ②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③水资源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④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21世纪教育网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读图可知,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呈增长趋势,自1996年开始呈快速增长态势;农业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地形具有山环水绕的特点,平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耕地也主要分布在中部。受海陆位置和季风的影响,东北地区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造成水资源东多西少。由于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尤其是气温较低的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属于湿润地区。
【答案】 3.B 4.A
左下图为我国某省主要农作物产量变化统计图,右下图是该省三大产业构成情况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省可能是(  )
A.浙江 B.黑龙江
C.西藏 D.内蒙古
6.下列关于该省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粮食产量将持续下降
B.商品粮基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C.第二产业比重会有所下降
D.畜牧业向大牧场放牧业方向发展
【解析】 该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又有不低的水产品产量,故应是东南部的省区,可能是浙江省。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会有所下降。
【答案】 5.A 6.C
读下面两个表格,回答7~8题。
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地形结构表21世纪教育网
缓坡
平原
陡坡
水面
36%
18%
33%
13%
该丘陵地区农业用地结构表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70%
12%
7%
11%
7.造成该地区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过度绿化 D.城市化速度过快,占用大量耕地
8.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缓坡退耕,大力发展渔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放缓城市化进程,严禁占用耕地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 因为该地区种植业面积占整个农业用地面积的70%,而平原面积只占土地面积的18%。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立体农业,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发展实际。
【答案】 7.A 8.D
(2009年南通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9~10题。
9.“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21世纪教育网
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 “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
【答案】 9.A 10.D
读下图,回答11~13题。
11.粮食输出居前两位的省(市区)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平坦,光热充足 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③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 ④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
B.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
C.经济发展迅速,占用大量耕地
D.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给不足
13.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也涉及了中国,应对粮食危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B.限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耕地面积
C.取消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政策
D.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解析】 读题图可知,我国粮食输出居前两位的是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其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稀少、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程度高等。江浙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其他产业大量占用耕地,使粮食供应紧张。我国应对粮食危机的有效措施是加强粮食核心区的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消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政策是不可行的,因为西部地区生态问题严重。
【答案】 11.B 12.C 13.A
二、综合题
14.读我国华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左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解析】 解答该题应把握以下关键的三个条件:①由题干及图示知,本题考查的为我国东北地区的相关自然、人文状况。回顾该区位置,主体范围应界于40°N~52°N之间,纬度偏高,地势平坦,地广人稀;②由图示等降水量线分布形势并结合等值线读图原则知B地降水量小于400毫米;③对任何一个区域舍饲养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都必须从生产准备、生产过程及产品销售三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 (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只要合理即可得分,答对其中三条即可得满分)
15.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思路:
确定研究地区→收集资料,了解该地区特征→分析该地区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信息材料:该地区景观及气候资料图。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地区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考察时发现,该地区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根据以上材料,试简述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角度分别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根据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再结合地形等可知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发展种植业最大的优势是热量条件,最大的劣势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当地发展工业应立足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林业资源。
【答案】 (1)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红壤土。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水果为原料,发展水果罐头加工业;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