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司、跌、弃、持”五个生字,随文书写“司、登”两个生字。?
2、通过跟着老师有停顿、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而能用各种有趣的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能背诵课文。?
3、借助组词、看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理解小古文,并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古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富含趣味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小古文。?
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课前介绍,关注复姓。?
1、出示“司马光”,指名读,相机纠正?
2、是的,“司马”是一个“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预设:诸葛、上官、欧阳、欧阳、西门......?光/持石击瓮破之。?
二、导入新课学习?
1、板书课题,教学“司”的书写。?
师: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们和他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司马光”,关注“司”的平舌音。?
师:“司”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我们观察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随机教学“司”。?
板书课题: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关注半包围结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半包半漏,“口”字起笔在框外。)?
2、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他小时候的一件事。(ppt不单击,不出示)
?3、初步感知“小古文”。?
这是古代人写的文章,它长度短短的,内容浅浅的,我们把它叫做“小古文”。
四、多样化读,读准全文。?
(一)正音读?
1、小朋友们,请你们打开语文书第102页,自由地读读这篇小古文,碰到难读的字请你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登、瓮、皆、弃、持、迸?正音?
3、比较“瓮”和“缸”?点击“瓮”出现图片?
师:瞧,这是“瓮”,这是“缸”,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些不同,你能发现吗??
师:是的,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4、正确读文。?
师:前面这么难读的字音你们都会读了,那整篇小古文你们肯定会读!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试读的!?
师:我们班孩子个个都是朗读能手。不过读小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
(二)停顿读?
(1)师范读,全班跟读?师:?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名读?
师:谁能学着老师刚才的样子读出节奏??
(3)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生赛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敢不敢跟我pk读?我读红色,你们读黑色。
?师:换着再来一遍。?
五、理解意思,品读感悟。?
过渡: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刚才把课文用不同方法读了好多遍,其中的意思你知道多少了呢??
学习起因“群儿戏于庭”?
出示“群儿戏于庭”。?
(1)以“戏”字牵“组词法”?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做游戏)?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文中只出现“戏”一个字,你却把它组成一个词语“做游戏”。嗯,这个办法好!我们就把它叫做“组词法”。?
瞧瞧,课文中哪些字也同样可以用“组词法”来知道它的意思呢??小结:看来,“组词法”来理解小古文真是好用。?
(3)感悟运用“于”?
师: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成“戏于庭”?
若是在(田野)里嬉戏呢,古人会说“戏于(??野)”?若是在庭院里(学习)呢,古人会说“(学)于庭”?若是在教室里学习呢,古人会说“(学)于(堂)”?师:真好,你们都变成古人了。?
师: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心情如何?
?预设生1:孩子们会很开心。?
师:瞧你都是笑着说的,奖励你带上笑容来读读。
?师:我们一起开心地来读读这句子。?
(二)学习经过“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接着发生什么事了呢?请自己接着往下读。?
1、生质疑,生解惑?
师:在你刚刚读的过程中,有碰到不懂的地方吗?请你大胆地提出来,会提问就是会思考。?预设:?
足:脚;持:拿;得活:得救?预设:皆,全都;迸,涌出来。?
师:有谁能帮助解决难题。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学习小古文,一定要利用好书本提供的注释。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注释法”。还有哪些字的意思,也可以从注释中找到答案的。
?生:我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师:嗯,你真是懂得学习方法。?
因为时间隔得长远,古人用词和我们略有不同。不过,我们联系上下文就好理解了。?
2、学习代词“之”?
师:有谁知道这个“之”是什么意思??
师:若是持石击“缸”破之,那么这“之”,就是“(???缸)”?
若是有个调皮的孩子持石击“?窗”破之,那么这个“之”,就是“(??窗)”?????若是有个聪明的孩子持石击“核桃”破之,那么这个“之”,就是“(核桃)”?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3、根据“注释法”,“组词法”“联系上下文”自己翻译小古文?
师小结:我们运用“注释法”“组词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谁能够用这些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不急,你们可以先说给同桌听。?
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3)指导朗读?
师:说得这么精彩,想必你读得更精彩。请你来读读。?生1读?
师:读得不错,若是能在“持石击瓮”中再加快速度,加重音量读更好。再试试。?(PPT加重音符号)?生2读?整体读?
4、联系上下文,理解“儿”?
(1)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ppt标红三个“儿”)?生:有3个“儿”?
师:这3个“儿”意思一样吗??
生:第一个“儿”一群小孩子,一儿指“落水的孩子”,“儿”指落水的孩子。?师:你真是行家啊,全答对了。?
师:“群”“众”都表示人多的意思,那“群儿”“众”一样吗??
读完这个故事,司马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请同学来说说。?
生1:我觉得司马光很勇敢。因为他持石击瓮,救出同伴。
?生2:我觉得司马光很冷静。因为别人都慌了,他却在想办法。?
生3:我觉得司马光很有智慧。因为别人都没想到救人的办法,他想到了。?
师小结:是啊,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司马光。
?师:这都难不倒,看来你们是理解了。那这样......你能把缺了部分,不看书填回去吗??
六、镂空记忆,熟读背诵。?
1、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全班背?
2、出示全文?
师:所谓“熟读成诵”,你们都到了会背的境界了。那这样......还敢挑战吗??
3、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最高级别的挑战来了。“无字天书”,谁敢挑战??
4、出示:空白?
七、拓展阅读,活用知识。?
师:瞧,又来了一位智慧少年,他叫“王戎”。请你们运用“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通过同桌合作,去读读这一篇小古文。?《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这支,诸儿竞走取之,为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会读?
2、会翻译?
3、三个“之”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
司马光?
?沉着冷静?????组词法???????????????????
机智勇敢???注释法
联系上下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