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望天门山》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是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来编写的。《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色得到充分展现。诗的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写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学情分析】?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古诗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了解诗文大意。刚入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探究古诗的基本方法,因此想象画面,了解诗文大意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诗意,展开想象形成画面,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将凝练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是非常不容易的。?
【设计理念】?
1、初步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2、以诗句中重点字词为为抓手,在师生对话中,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形成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初步达到我声表我情,我情促我声的目的,实现熟读成诵的目标。?
3、在想象画面的同时,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会读、会写生字“孤”。?
想象画面,了解诗文大意。?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了解诗文大意,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透过精练的文字,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背诵导入?
背诵积累的古诗;?
2、背诵李白的诗;?
【设计意图:由以前积累的古诗到李白的诗,营造诗文学习氛围,为后面诗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生交流所知道的李白的资料,师归纳梳理;?
4、引出新授古诗,理解诗题;?
(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朗读。?
师: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望庐山瀑布”也有这个“望”字,我们学过这首诗,知道那是诗人在哪儿看到的瀑布?那么“望”是怎样地看呢??
师:这首诗中“望天门山”又是诗人在哪儿看的呢??(师现场演示,学生体会,再读)?
【设计意图:“望”是古诗的诗眼,破题引入新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古诗有个初步的认知,迈开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熟读古诗?
(1)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①生自由放声读两遍?
②学习检查生字(要点:字音;字形—左右结构“子”字旁;书写—左窄右宽)师先范写生书空,生再描红,后生练写一个)?
③检查3-4名学生独读诗句,师生评价正音。?
(2)二读,读出节奏?
①指名学生读诗,引导读好节奏;?
②师生对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通过初读感知古诗,同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为理解古诗作好铺垫。】?
精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主理解诗意?
(1)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要点:看插图、看注释、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请教别人......)?
【设计意图:适时巧妙地教授理解诗意的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
生小组合作大致理解诗意,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2、以画画的方式,疏通重点字词含义,了解诗文大意,并在头脑中形在画面。?
①体会第一句?
师: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的话,应该怎么画呢?读完第一句,你觉得画面上应该有什么??
师:“山”怎样画?“江”又应该画在哪儿?从哪儿知道的??
师:怎样的江水呢?为什么是这样的江水??
师:把这样的江水读出来(读第一句)?
②体会第二句?
师:读了第二句,你觉得水还应该怎么画?理解“碧”?
师:还应该有什么呢?(回旋,浪花)又从哪儿知道的??
师:浪花画在哪儿呢?为什么?理解“至此回”的“此”?
师:把这样碧绿的江水和激起的浪花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师:想象着画面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师:浩荡奔流的江水把天门山一分为二,流到险峻的天门山了附近时激起回旋,大浪涛天,这是怎样的场景啊!?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诗里也出现过类似这样浩大的气势,引导——望庐山瀑布?
师:这样的气势不由得还让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词——生读。?
师:再读读今天学的这两句,感受天门山和长江的气势磅礴。?
③体会第三句?
师:大声读读第三句,你觉得山还应该怎样画?理解“青”“相对”?
师:两岸青山相对什么?“出”是什么意思?两岸的青山原来没有是现在才出现的吗?诗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生:不是的,是因为诗人所乘小船在两山这间缓缓前行。?
师:是的,诗人乘船在两山之间缓缓前行,看到了——生读第三句。?
师:诗人看到两岸的青山不断出现,怎样的山才会让诗人有这种感受??
师:是啊!诗人不断前行,两岸的青山拔地而起,仿佛张开双臂迎接诗人的到来。哪个字让静止的山有了这样的动态美??
师:想象着这样的青山读好这个“出”(指名读)。?
师:读到两岸,我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生读。?
④体会第四句?
师:诗人能看到两岸青山相对出,是因为——诗人乘着小船由远而近缓缓驶来。读读第四句,你觉得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师:大船还是小船,江面上有几只?你怎么知道的?理解“孤”,顺势指导读好“孤帆”?
师:还应该有什么?太阳离小船远还是近呢?为什么?理解“日边来”?
师:是啊!诗人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驶来,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读最后一句。?
师:一叶孤舟,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出现过——生读,只是那是朋友远行所乘孤帆,这首诗中是李白离开巴蜀去江东赴任时所乘孤帆,此孤帆非彼孤帆啊!再读读本首诗中的孤帆。?
【设计意图:以画画的方式,突破关键字词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想象,形成画面,将生硬的诗文与头脑中灵动的画面有机结合,学生触碰情感,适时指导美读】?
回顾全诗,移情体验?
1、整体回顾,诵读全诗?
(1)诗人乘坐一片孤帆从日边驶来,看到高大的天门山,奔腾的江水,两岸秀丽的风光不断扑入眼帘,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会是怎样的心情??
(2)让我们把这些感受、心情都融进诗里,读一读。(配乐诵读古诗)?
(3)对照画面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古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之前所想象的零散画面整合起来,更全面深入地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深化对古诗的理解,最后达到积累古诗的目的。】?
2、梳理学法?
【设计意图:简单梳理学法是为了学生能迁移预习、探究下首古诗,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说明: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视学生的生成状态不断调整我的预设,力争使我的预设更贴近学生学情实际,反映出师生情感变化,生成更加自然、精彩,真正实现课堂的简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