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秸秆发电,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秸秆合理利用问题、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是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举措。2007年安徽首座“秸秆电厂”建成。据此回答1~2题。
1.该电厂的主要燃料是( )
A.大豆、高粱秸秆 B.水稻、小麦秸秆
C.林木的枯枝落叶 D.甜菜、棉花秸秆
【解析】 秸秆发电的原料是由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安徽省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而缺少大豆、高粱、林木、甜菜等。
【答案】 B
2.利用秸秆发电的好处,正确的是( )
①改善能源结构 ②缓解当地电力紧张的状况 ③增加农业有机肥 ④减少大气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秸秆发电不同于沼气,因此秸秆发电不能缓解燃料、肥料与饲料的矛盾。而秸秆发电作为可再生的新能源,能缓解当地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长期用煤等造成的大气污染。
【答案】 C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3~5题。
3.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 从该地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中的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牧草为主,以及该地有野猪、狍子和山鸡等可以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松嫩平原。
【答案】 B
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解析】 该农业生产模式属于循环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农业循环产业链活动能使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 C
5.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 )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解析】 由上题解析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7.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解析】 AB线显示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最不可取的发展道路。环境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保证;长期来看,没有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必然不会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 6.D 7.C
猪肉涨价格是老百姓一直关心的话题。读下图,回答8~9题。
[]
8.下列关于上图所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猪肉平均价格与猪肉进口数量呈正相关
B.猪肉平均价格与猪肉进口数量呈负相关
C.猪肉平均价格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D.猪肉进口数量在短期内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9.下列养猪场的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为了满足人们爱吃瘦肉的习惯,在饲料中加入瘦肉精
B.缩短猪的出栏上市时间,给猪吃催生素
C.利用农村的菜叶、剩饭、粗粮养猪,并在猪圈旁建沼气池
D.加大猪的养殖规模,把部分耕地让出来种草养猪[]
【解析】 从图中可推测,猪肉进口数量在短期内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饲料添加剂的过量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猪圈边建沼气,可有效处理猪粪,并把沼气作为能源,解决生活用能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耕地减少会带来粮食危机,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
【答案】 8.D 9.C
(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0~11题。
2004年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
10.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
①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②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③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④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
①发展沼气 ②开采小煤窑 ③利用太阳能 ④种植薪柴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广东省以煤炭最低,福建省以薪材最大,江苏省以秸秆最大,北京市以薪材最小。因此选项①②为正确答案。煤炭、薪材、秸秆燃烧均能产生SO2,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应避免使用上述能源,因此选①③为正确答案。
【答案】 10.A 11.C
9月22日为“国际无车日”。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实现节能减排。读下列图表,回答12~13题。
不同交通方式能耗比较
交通方式 能耗(MJ/人·km)
小汽车 3.2~4.7
摩托车 1.8~2.8
公交车 0.3~1.4
有轨电车 0.17~0.8
轨道列车 0.05~0.11
12.四城市中,交通能耗最低的是( )
A.伦敦 B.香港
C.东京 D.上海
13.上海城市交通在节能减排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发展轨道交通 ②减少汽车产量 ③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④以自行车或步行替代机动车出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东京轨道交通所占比重最大,而表中显示轨道交通能耗最低,所以东京交通能耗最低;上海市能耗较大的小汽车和公交车比重较大,从节能减排考虑,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注意应减少小汽车交通方式而不是减少小汽车的产量。
【答案】 12.C 13.B
二、综合题
14.(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 读图归纳地理位置特点(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考虑。
【答案】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15.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域划分示意图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分布规律为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第(2)题,M地区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不足。第(3)题,N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009年苏锡常镇调研)读城市空间形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属于 的发展模式。
(2)该城市的布局特征是:交通线呈 扩展,绿地呈 分布。这种布局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是城市的 ,它的出现使城市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多核心
(2)放射性 楔状 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带来的城市问题,为市民就近休憩提供环境和场所
(3)次级中心 多方向发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形态
2.(2009年南通调研)下图为成都市空间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成都市的城市性质是 。
(2)成都的城市形态为 ,其主要形成因素是 。
(3)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布局的条件有 。
【答案】 (1)四川省省会
(2)集中团块型 地形(平原)
(3)城市与乡村功能区的科学组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适宜
3.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乡个性的重要体现。列举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的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至少六条)。
(2)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3)列举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
【解析】 我们在推进现代文明的同时,务必要保护好传统的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应作为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机延续,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城乡人居环境应当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比较多的文化内涵。再者,城乡建设必须弘扬地方传统特色,突出区域文化特点,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拥有自身的历史,并形成各自的特点文化。在历史悠久的国家,或者有着地域文化传统的城市,此种现象尤为突出。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的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有城市历史文物、旧时典型街区景观、古建筑、古树、老字号、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地方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美术、装饰与服饰、著名的学校、博物馆和展览馆等。
【答案】 (1)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的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有城市历史文物、旧时典型街区景观、古建筑、古树、老字号、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地方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美术、装饰与服饰、著名的学校、博物馆和展览馆等。
(2)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通常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就难以再生。保护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也不仅是继承历史,而是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同时还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3)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4.(2009年承德质检)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年来,“摊大饼”、单中心的规划格局使现代化的北京陷入了日趋严重的“大城市病”:交通拥堵、人口密集、文化遭到严重破坏。2004年北京市修编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
“两轴”即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
同时注意了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认真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各项规划、政策和措施,逐步做到保护有法可依、办事规范有序、资金保障有力。要有重点地保护一批中心城区“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
(1)“摊大饼”“单中心”的城市格局按城市空间类型应属于________型,“两轴—两岸—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应属于________型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
(2)北京市所作的城市规划将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试分析北京市所作城市总体规划的好处。
(3)规划中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的关系,你认为对“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的改造应遵循什么原则?
(4)规划中提出了要建立“多中心”,试从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联系方面说明为何要建立多个中心。
【答案】 (1)集中团块 星座
(2)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于集中、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并且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原貌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具体地说就是保留原有“胡同—四合院”格局,区内建筑设计本着原貌整合与文脉延续的原则进行,对有价值的四合院进行全面保护。
(4)一般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服务功能越强,内部功能分化越明显,其服务范围也就越大,北京市想利用多个中心带动中心周围区域的发展,中心区经济发展越好,其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同时也就带动了北京市整体的发展,而且使得城乡发展结构均衡,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2张PPT)
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背景:日趋严重的 、 和 等问题。
2.原因:地球提供 和环境的 都是有限的,人类必将面临 枯竭、生态失调、 恶化。
3.只有走 之路,才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
4.实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 》。中国制订了《
》。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人口增长
资源危机
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的能力
自净能力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
纪议程
资源
环境
1.定义:既满足 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 能力,
和人民积极参与 的基础上。
3.目标:既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 和 。
4.包括:(1)发展的观念;(2)公平的观念,首先是 之间的公平,其次是 之间的公平;(3)环境的观念,认为 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4) 的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代人
后代人
生态可持续
社会
公正
自身发展
资源
生态环境
代际
区际
权利
经济发展权
三、控制人口规模
1.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100亿,届时 更加缺乏, 更加严重, 更不稳定。
2.控制 ,协调 、 、环境与 的关系。
资源
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
人口增长
人口
资源
发展
四、转变发展模式
变 模式为 的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经济
发展模式
生产目的:扩大 、增加
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特征: 、 、 ;
资源→产品→
后果:出现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传统经济发展
可持续
生产规模
产品数量
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
污染物排放
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的:实现 和 ,减少经济
活动造成的 和
特征:低 、低 、低 ,
资源→ →
后果: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
文明消费
环境压力
资源耗竭
投入
消耗
污染
产品
再生资源
五、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防治土地 、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 、保护
,对工厂废弃地进行复垦。
2.森林资源:是 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 的总称。
森林是地球上 的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 的重要因素。
具有多种 功能和 效益,如涵养 、保护 、调
节 、保护农田、减轻自然灾害等等。
荒漠化
污染
基本农田
森林
土地和生物
最大
生态平衡
生态
环境
水源
水土
气候
3.水资源:世界上有 的地区缺水。
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节约、保护 ,防治 。
如农业采取 、工业进行污水的 和 。
4.海洋资源:引发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捕捞 、 盲目 、毁林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我国每年
,禁止滥捕,加强沿海环境污染治理。
60%
水资源
水污染
滴灌
净化处理
循环利用
海洋生物
围海造陆
伏季休渔
五、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即协调 与 、 之间的关系; 与 之间的关系; 与
之间的关系; 与 之间的关系。
2.每一个人也都有 和 维护 ,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 。
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眼前利益
长远利益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当代人
后代人
责任
义务
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项目 含义
循环经济
①农业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
工业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用图解法分析人口规模过大带来的问题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对比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GDP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指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增长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发展的时间尺度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的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发展的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方式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手段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下图中是我国某地两种生态农业的生产联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农业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两种生态农业共同的特点有哪些?
【解析】 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种植业、家禽饲养业、渔业三个系统里副产品的去向;②各系统间的物质联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各生产系统的特点及副产品。图中箭头①是从鱼塘指向耕地与指向果园同出一处,故①应为塘泥。图中箭头②是从农作物指向沼池,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应为秸秆副产品。图中的沼气池都是利用农村的各种废弃有机质生产沼气,增加了生物燃料的利用效率,又净化了环境,减少了污染,同时也解决了农村燃料不足的问题;图中也有耕地、鱼塘、饲料加工厂,说明其农业生产模式为种植——畜禽饲养——渔业;农业以粪便、塘泥、沼渣作为有机肥料。
【答案】 (1)塘泥 秸秆
(2)两种方式都是利用农村的各种废弃有机质生产沼气、增加了生物燃料的利用效率,又净化了环境,减少了污染同时也解决了农村燃料不足的问题;农业生产模式为种植——畜禽饲养——渔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农业又都以粪便、塘泥、沼渣作为有机肥料,保持了土壤肥力。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2007年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农副产品循环利用示意图
(1)图中箭头( )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2)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 )
A.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
【解析】 第(1)题,种植业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如粮食、蔬菜、瓜果、棉花等),故B表述正确。根据农副产品循环利用示意图分析农户沼气池、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及食品加工业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第(2)题,从农副产品循环利用示意图中看出,该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属于混合农业。
【答案】 (1)B (2)D
循环经济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1)~(3)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2)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3)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解析】 (1)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产业链中a、b、c环节代表的企业类型,从产业链中a与建材厂的关系知建材厂既利用了a的物质能量,又利用了副产品或废弃物。可推断a是电厂,建材厂利用电厂的电能及废渣。b是盐场,利用太阳能晒盐,其中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也可以被盐场利用。c是化工厂,利用电厂的电能及盐场废弃的浓盐水。(2)通过上题判断结合图示,A选项中发电厂的废水被海水淡化站利用,废渣被建材厂利用,但废气没有被有效利用;图中制盐的副产品被化工厂利用;从图示可知建材厂没有利用盐场的废弃物;化工厂的废弃物排放到生态链之外,没有得到利用。(3)选项中只有冀东临海,有条件建设海水淡化站、盐厂等。
【答案】 (1)C (2)B (3)C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②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利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注重了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
2.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图甲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乙是设想的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2)图乙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B表示
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
(3)试分析此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4)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攀枝花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和工业生产流程模式为背景,考查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两幅图可知:①攀枝花市的地理位置;②攀枝花市周围矿产、能源、交通状况;③理解工业流程图,把握生产流程。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两幅图的正确理解,从中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 (1)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2)铁矿石 煤炭 钢铁
(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4)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
两名小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都分布有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阴!”据此回答1~2题。
1.这一现象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
①污染空气,使局部气候变坏 ②伐木烧炭,破坏林木资源
③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④使鸟类失去家园,破坏生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既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其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C.逐步淘汰或限额烧烤
D.坚决予以取缔
【解析】 第1题,烧烤要消耗大量的木炭,这意味着更多的林木将被砍伐,从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第2题,题干要求选择既保留烧烤文化,还能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做法,只有B项符合。
【答案】 1.C 2.B
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全球变暖会使天山博格达峰雪线升高而不是降低,会使东海的水温升高而出现南海的鱼种,使华北地区的温度升高而导致树木的生长期提前,还会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增加。
【答案】 A
(2009年浙江卷)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4~5题。
4.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5.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解析】 第4题,全球变暖会对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许多地区的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但对洋流影响不大,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全球变暖对非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中国自然带因为温度的上升也会相应北移。第5题,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
【答案】 4.B 5.A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
6.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该地的平面面积狭小,约占1,3,但是农业用地构成显示种植业约占75%,说明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过度开垦。
【答案】 A
7.(山东潍坊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抽样监测)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北京时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此次峰会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谈判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部分行业损失较大,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保险业——自然灾害增多,赔偿增多
B.旅游业——全球变暖,出游人数减少
C.林业——全球气温的升高和干旱问题增加了引发野火的机会
D.渔业——二氧化碳多,海洋酸化,影响鱼类生长
材料二 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的日渐消耗……引起了人们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深刻思考。
近日德国多家媒体披露了一项宏大的能源项目,德国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业将联手南下,到北部非洲建立一个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以向欧洲提供电能。
(3)据材料分析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条件。
材料三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图示为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
(4)丙地有效风能密度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据调查甲地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2)B
(3)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热量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天多;邻近欧洲,市场需求量大。
(4)处于盆地,周围山地减弱了风速 甲地能源需求量大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共18张PPT)
1.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2.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城市空
间形态 典型特征 优点 缺点
集中
团块型 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向中心区聚集,城市用地呈同心圆向外延展,是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较常见的形态 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而且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带型 城市建成区主体平面轮廓呈明显的单向或双向发展,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 各部分均能接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向组织较单一 由于城区狭长,往往除了一个主要活动中心外,还需要形成次一级的中心,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放射型 城市建设的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这种形态的城市多位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条件。便捷的交通有利于新老城区间的联系 放射状的交通线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
组团型 城市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城市用地被河流或其他地形分割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 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间的关系 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相对较高
星座型 城市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较小的部分组成 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环境质量 各组成部分分散,不能达到生活与生产相对平衡的要求,需要依靠主体城市,故还不能完全改善城区住房、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紧张的状况
散点型 城市没有明显的主体城区,各个基本单元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大多靠近资源 交通联系不便,难以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
如何对城镇进行合理的布局
1.城镇合理布局: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要使地区城镇合理布局,必须从自然环境条件、现有产业基础、交通运输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既要使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例协调、规模有序分布,又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高级中心城市带动较低级城镇,同时促进周围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城镇合理布局原则:一个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在一定的规划期内实现城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就要在规划原则、基本要求和要做的工作这几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规划原则 基本要求 要做的工作
立足国情,面对现实,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①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坚持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实现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坚持依次制定和实施规划,实现规划的法制化 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正确引导小城镇和村庄的建设发展等 ①确定区域内城镇发展的战略
②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
③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④注重环境保护规划
⑤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3.城镇合理布局的意义:合理的城镇布局,可使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职能各异的城镇,组成具有一定地域结构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而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市空间形态
(2009年杭州模拟)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至图d所示城市的空间形态类型分别是 、 、 、 。
(2)图a所示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制于 、 等因素,这种城市形态的优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典型城市为 。
(3)图d所示城市的空间形态通常是由 形成的。这种城市形态的优缺点分别是 。我国典型城市为 。
(4)图d所示城市这种开放的组团式(多核心)发展模式具有哪些明显的优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几种城市空间形态的掌握情况,熟悉教材中几种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图形特征,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要求我们熟悉几种主要的城市空间形态类型,即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星座型、散点型,以及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将来发展的优缺点及典型城市。
【答案】 (1)放射性 带型 组团型 星座型
(2)地形 交通
优点: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条件;便捷的交通有利于新老城区间的联系。缺点:放射状的交通线容易将过境交通工具引入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 武汉
(3)人为规划
优点: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环境质量。缺点:分散的各组成部分,常常不能达到生活与生产相对平衡的要求,需要依靠主体城市,故还不能完全改善城区住房、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紧张的状况 上海
(4)首先,轴向扩展以现代化交通手段为物质条件,通过建立大容量交通线路,如地铁、轻轨及地面铁路缓解市区交通拥挤的压力;其次,轴向扩展和分中心的建设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效应,避免投资的分散和低水平的开发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容量的迅速提升。此外,城市可以在扩展轴间留出农田、森林等形成契形绿地,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市民就近提供游憩环境和场所,也避免了对农田和绿地的侵占和破坏。
(2009年南京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便利的河流交通,使武昌和汉阳在东汉就已成为军事城堡,并逐渐发展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格局。早期的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为组团型。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京汉铁路的建成,汉口逐渐成为客货运转枢纽,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车站附近形成新的建设区,并以若干个车站为中心向外扩展,在更大范围内将城市用地连成一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三镇放射性交通轴间的非建筑用地不断被填充。20世纪60年代,汉(口)丹(江口)、武(汉)、黄(石)等铁路的运营,使城市空间形态突破前一时期的集中团块模式,再次呈现沿轴发展趋势。城市主干道的延伸,使周边农业用地逐渐向工业或居住用地转变。目前,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
(1)武汉市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解释导致武汉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3)推测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的发展趋向。
(4)对如何调控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5)目前____________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组团型、集中团块型、放射型、环形+放射型。便利的河流交通使武汉早期的城市空间形态为组团型,20世纪上半叶,京汉铁路的建成,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为集中团块型,铁路的运营,使城市空间形态再次呈现沿轴发展趋势,目前,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建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
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城市地区规划中提出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
【答案】 (1)组团型、集中团块型、放射型、环形+放射型。
(2)交通运输的发展。
(3)星座型(多中心组团式)。
(4)合理地规划和控制城市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再如,广西的梧州,原是广西水路通往广东的总枢纽,但湘桂铁路修通后,沿铁路线上的南宁、柳州、桂林的发展超过梧州,梧州就从广西原第一大城市降到目前的第四位。
(5)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心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以实现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这种多核心发展的模式,可以缓解和清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