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地理: 第4章 第1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 第4章 第1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29 22:35:00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读下列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回答1~3题。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脚落地式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桩支撑房屋。”
1.作者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横断山区
2.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此村落的规模应是(  )
A.较大 B.较小21世纪教育网
C.集市 D.方形
【解析】 材料中的峡谷是指怒江沿岸,生息着傈僳族人,他们生活于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山上地势不平,要建造房屋,只能在斜坡上打桩。其影响因素是地形。由于该地区地势不平,村落分散布局,规模应当较小,商业交换少,很难发展为较大的集市和城填。
【答案】 1.D 2.A 3.B
4.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地质构造容易不容易出现滑坡,关键是看所受到的压力方向是否与岩层走向一致,如果一致,则容易超过两岩层的摩察力,造成滑坡,而如果两者方向垂直,则不容易出现滑坡。
【答案】 A
地形因素对建筑物布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自然通风、日照效果等。读下图,回答5~6题。
5.为了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在不同风向的坡面,建筑物布局合理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建筑物的间距越小越能节约建筑用地,为了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日光照耀,山坡上的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日照间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向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②在向阳坡,坡度越小,建筑物间距越小 ③在背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大 ④在背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为了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上风向的建筑物的海拔不能高于下风向建筑物,否则就会影响下风向建筑物的通风。从图中看只有②③符合。向阳坡太阳照射的角度较大,背阳坡太阳照射的角度较小;而在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日光照耀的条件下,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可以越小;则①③正确。
【答案】 5.B 6.A
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7~9题。
7.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
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
8.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
A.赣州 B.武汉
C.广州 D.大庆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第7题,b、c两地均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选项C正确。第8题,在a、b、c、d四地中,d地位于河口处,便于河海联运,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选项D正确。第9题,赣州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大庆是在石油基础上发起来的,所以城市区位与b地(b地位于干、支流汇合处)相似的是武汉。
【答案】 7.C 8.D 9.B
下图为某地区聚落大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聚落的形态形成最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平原 B.山地
C.河谷 D.交通
11.若该聚落形成是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21世纪教育网
C.乙丁 D.甲乙丙
【解析】 第10题,该聚落形态呈带状,而平原地区典型的聚落形态是团状。第11题,甲、乙沿岸,聚落数量少,航运能力相对差一些,故可能是支流。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0.A 11.A
读“云南某城市的区位图”(甲图)和“该城市某局部地区8?30时噪声等值线分布示意图”(乙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据图分析甲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水运障碍 B.地形
C.气候 D.水源
13.乙图中n地的噪声污染值和污染来源可能是(  )
A.小于100分贝,奶牛场
B.大于120分贝,车站和码头
C.小于80分贝,超市
D.大于60分贝,学校及其体育场
【解析】 第12题,从图示中即可得出答案。第13题,从图中看甲城市位于河流的瀑布处,而一般城市分布在河流河运的起点位置或两河交汇处,这些地方是货物的集散地,人流、物流较多易形成城市。图中河流在上游和下游都较宽,应该有较好的河运,但在甲位置形成狭窄的瀑布,使其河运受阻而只好在此处形成河运的中转点,因承转上下游河运而人流、物流较多,形成城市。从图中等值线分布规律看,n地周围闭合的噪声等值线可能是100、120或80,但结合n所在邻近的等值线看,应该是一个较高的噪声区,故最小可能是120,则n地噪声值大于120分贝。n处又邻近河流,结合城市的形成判断,可能是车站或水运码头,由于人、车、船较多而使噪声值较高。
【答案】 12.A 13.B
二、综合题
14.如下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 解答本题要善于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时,要从耕地占有(越少越好),人口搬迁(越少越好),建设成本(越低越好),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 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
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
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15.下图为进藏铁路的四种方案:①青藏方案,②甘藏方案,③川藏方案,④滇藏方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自然条件分析,你认为哪种方案最佳,为什么?
(2)结合自然条件分析,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差,为什么?
(3)目前青藏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目前,青藏高原已有公路与外省区联系,也有航空线联系全国各地,为什么还要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投资修建铁路?
(5)线路①经过的城市A是________,经过的大盆地是______,经过的著名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修建铁路时将遇到的困难有(  )
A.缺氧,冻土
B.太阳辐射弱、地震
C.气压高、土地盐碱化
D.多云雾、多滑坡
(6)试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说明开发青藏地区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 本题以我国正在建设的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作为切入点考查青藏铁路的作用、沿线的基本情况和建设铁路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答案】 (1)①方案最佳。四种方案相比,青藏方案线路最短,地形较平坦,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已经建成,工期较短。
(2)④方案最差。该线路较长,地形高差大,要经过陡峭的横断山区和许多大江大河,沿线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难度大,铁路建成后养护困难。
(3)公路
(4)与航空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量大,成本低,连续性好,对沿线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修建铁路有利于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应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5)格尔木 柴达木盆地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A
(6)要注意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案,高效、合理地开发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特别注意保护森林和草原植被,退耕还林、还草,营造好防护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等。
课件38张PPT。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分类: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 和 城市乡村2.







响 对聚
落形
态的
影响 对聚落
形成、发
展的影
响(丽
江古城) 地形→气候 :丽江古城西面和北面
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
屏障,导致其冬无严寒;坐落在云
贵高原上,地势高,气温低,使其
夏无酷暑地形(丽江坝子):丽江坝子平坦且东、南两面开阔, 利于城市发展河流:河流纵贯其中,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条件对空间
分布的
影响(塔
里木盆
地的绿
洲) 绿洲分布: , ,
原因: , , ,
, ,与交通线的关系:各城镇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接盆地边缘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特殊地形的影响:兰州,典型的河谷型城市,
东西向呈带状分布于黄河河谷干旱的沙漠地区,影响聚落的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是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古往今来, 一直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2.影响线路密度:我国地势 , ,影响我国交通线具有 的特点交通线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稀疏、东部稠密水分条件3.影响布局和形态4.影响走向: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交通线多沿等高线或河谷延伸
5.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 、 、 、
、 、 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 ,避开 ,尽可能降低 ,设法减少对 的破坏。之字陡坡自然经济交通社会技术生态有利地不利地段工程造价生态环境小6.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减小,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交通线路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1.平原地形大片地
形平坦、
地势稍
高的区
域 利用建筑物、道路
等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减少投资 周围平坦的土地
用于农耕,可满
足城市居民产品
的需求 平原
是建
城的
理想
地形 世界上的特
大城市绝大
多数位于海
拔200米以
下的平原地区 我国特大城
市也大部分
在第三级阶
梯上(1)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
(2)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
2.山区地形山区城市分布河谷地区如渭河谷地城市发展受地形制约如兰州市(1)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2)山区城市的发展受地形制约,例如我国西北重要城市兰州分布于黄河谷地,地形较为平坦,取水方便,但因地处谷地,两边有山地限制,使城市呈狭长地带型,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3)在我国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是其决定因素,而自然因素也是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质量等方面影响很大。例如,同样标准的铁路干线每千米的造价,平原地区只有山区的1/2~2/3。2.地形地势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疏东密的特点。在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与地形条件对交通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我国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就存在较大差异(见下表)。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平原山区交通受限因素少线路
稠密 网状
分布交通布局形态交通受限因素多线路
稀疏 呈“之”
字形 (1)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而山区公路则多呈“之”字形分布。
(2)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可分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因而,在不同的地形区,其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各异。从总体上看,川西高原的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格状分布。4.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石灰岩分布区、黄土区、地震频繁区修建铁路公路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制止滑坡塌方。5.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在减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线路。这说明,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在减弱,而科技因素对交通的影响在加强。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铁路建设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铁路对应的线路特征描述最合适的是(  )
A.京哈铁路——以桥代路
B.兰新铁路——起伏剧烈
C.京沪铁路——迂回曲折
D.成昆铁路——桥隧相连【解析】 京哈铁路主要经过东北平原,地形平坦,铁路建设不需要以桥代路;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河西走廊,地势起伏不剧烈;京沪铁路经过平原地区,地质结构稳定,没有必要迂回曲折;成昆铁路经过横断山脉东部和云贵高原,地形起伏较大,因此该线桥隧相连。
【答案】 D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一般而言,交通线最好经过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施工费用,而且有利于交通线的维护;另外,还要考虑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应布局稠密的交通线。1.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回答问题。(1)说明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2)简述图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状况。 【解析】 该题以某地的景观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河流地貌对交通线和聚落分布,不同地形对土地的利用状况的影响以及提取信息,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村落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呈带状分布。并且由山区到平原,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地势越来越平坦,土壤越来越肥沃,交通越来越便利,越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第(2)题,根据地形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一般丘陵山地陡坡可以作为林业用地,缓坡可作为果园用地。地势开阔平坦的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发展耕作业。平原地区的湖泊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综上所述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荒山、林地、果园(园地)、农田(耕地)、湖泊(鱼塘)等。 【答案】 (1)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2)有荒山、林地、果园(园地)、农田(耕地)、湖泊(鱼塘)等。地形对交通的影响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2)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  )
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 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 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解析】 建港的自然条件要求:风浪小、港宽、水阔、航道深、不淤沙、海岸线曲折、背风。港区陆地部分开阔平坦,但海边要等深线密集,坡度陡、水深才能停船。仔细观察香港港区岛多浪小是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填海造陆增加的是港区的陆地面积,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对海上行船没有影响,使经济活动与海岸更近了,但人类活动的增加可能会造成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答案】 (1)B (2)D是现代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其对交通的影响深刻而复杂。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在交通线区位选择中应尽量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趋利弊害。科技水平越低,自然因素越重要。有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地形起伏大的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地区等,尽管经济发展要求人们发展交通运输,但有许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限制运输的发展。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影响2.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下图),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据图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________千米。【解析】 第(1)问:跨海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因素和海洋因素两方面分析即可。气候因素:夏秋季节台风影响大且夏季降水集中。海洋因素:海域宽阔,该地区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潮差大,流速快且海水深,另外海水对建筑物也有腐蚀作用。第(2)问:嘉兴、杭州、宁波三地近似于等边三角形,从宁波到上海经过跨海大桥比起原有公路缩短的路程就是等边三角形中的一个边,用尺子根据图中所给比例尺量算一下即可。【答案】 (1)①海域宽阔 ②台风多 ③潮差大 ④流速急 ⑤水深,风浪大 ⑥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 ⑦桥墩地基(2)(在85~105间的值均可得分)读某区域等高线图所示,完成1~2题。1.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①城镇布局 ②地形起伏 ③河流流向 ④矿产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决定交通运输线走向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其次,地形也是影响其走向的重要因素。铁路不完全沿河流延伸,铁路线并没有经过图中的煤炭产地。【答案】 A2.与丙城区位条件类似的城市是(  )
A.大连 B.武汉
C.北京 D.石家庄【解析】 河流水运的起点、终点、干支流交汇处、河口位置是城市的有利区位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城市位于干支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四个备选城市中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且京九铁路、汉丹铁路(武汉—丹江口)、武九铁路(武汉—九江)在此交会,与丙城市的区位因素相似。【答案】 B下图为我国某村落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3.影响①地村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湖泊
4.③地村落分布特点是(  )
A.呈团块状分布
B.环绕湖泊,呈多边形状分布
C.沿河流呈带状分布
D.沿道路呈带状分布【解析】 ①地村落位于山谷地带,受地形限制,呈带状分布;③地村落沿河分布,受取水和水上交通的影响,村落呈带状分布。【答案】 3.B 4.C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据此完成5~6题。5.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图中四条线路的布局是合理的,等级最高的线路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四条线路中,①②坡度太大,④距离太长,综合考虑,只有③最合适;高等级的线路以直达运输为主,低等级的线路应尽量联系居民点。【答案】 5.C 6.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月7日从鲁东大学等有关方面获悉,根据刚刚在北京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瞻性研究”项目,蓬莱和旅顺之间以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结合的形式,修建一条连接渤海南北两岸的交通运输干线,而前期旨在贯通渤海海峡南北两岸的蓬莱至长岛跨海大桥有望近期兴建。 材料二 2007年6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县,南至浙江宁波慈溪市,全长36千米,横跨整个杭州湾,工程总投资约118亿元,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千米。
(1)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2)修建跨海大桥有什么意义?
(3)跨海大桥的修建说明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区位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析】 (1)可从海水深度、岛屿多少、气象条件、海底地质条件、海水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2)可从经济发展、时间效益、整体布局交通网方面分析。(3)联系修建的意义进行思考,总体来看,影响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答案】 (1)有利条件:蓬莱与旅顺之间,岛屿较多,海水较浅,受台风和潮汐的影响较小。
(2)缩短了两地距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完善交通网,缓解交通压力。
(3)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地位已经下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已上升为决定性因素。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