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0 08:2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西周统治 D.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
2.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3.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周朝(  )
A.王室力量雄厚 B.四方诸侯雄起
C.实现天下一统 D.王权依托神权
4.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5.“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6.(2017·合肥)《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7.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8.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9.西汉、西晋先后出现分封诸王的情况,隋文帝、唐高祖也曾以亲王为总管出镇地方。北宋以前反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需要遵循分封祖制 B.宗族治下家国同构
C.中央集权尚不完善 D.借鉴历史经验失误
10.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书佐二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的状况
11.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2.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  )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13.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宰相权力的下降 B.礼仪制度的变迁
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 D.皇权不断地加强
14.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  )
A.为地方百姓除害 B.削弱封国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地方秩序
15.隋朝杨尚希上奏曰:“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据此,杨尚希最有可能提出的建议是(  )
A.扩大郡县面积 B.整顿冗官
C.裁减郡县数量 D.减免赋税
16.《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17.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18.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19.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20.《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皇帝权威
22.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C )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22.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二、非选择题
23.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理财”门引赵天麟奏议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并作简要评价。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A、B两项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2.[解析]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对国家进行统治”体现国家结构不是直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商周朝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体现了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一种地方分权政治,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 根据材料“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可知,周襄王认为周天子拥有天下,各地都来臣服,分封各地诸侯,使他们有自己的地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诸侯雄起的问题,故B项错误;到秦朝始皇时才实现天下一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王权依托神权,该选项是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从材料“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以看出分封制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从“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可以看出B项不符合题意;“本部落联盟的贵族”与“家族”不同,C项不符合题意;“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与材料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解析] 材料信息“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体现了秦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历史, C项正确;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加强,更不是强化,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
[答案]C
6.[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郡的规制是小于县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述的三则信息间接或直接反映了在战争之后或战争前与郡县制的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被破坏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7.[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汉代强干弱枝的政策。汉朝统治者通过迁徙郡国豪富,使之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D
8. [解析] 材料“汉初,以‘侯’任‘相’”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开创了以‘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
[答案] C
9. [解析]分封制是一种地方分权的管理制度,主要盛行于先秦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主要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历史上虽然零星地出现过分封但都不是主流,因此北宋以前反复出现分封诸王的现象不是因为需要遵循分封祖制,故A项错误;宗族治下家国同构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所以并不是北宋以前反复出现分封诸王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北宋以前的封建王朝反复出现分封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央集权还不够完善,故C项正确;D项是对北宋以前反复出现分封现象的一种否定性评价,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乡长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晋书·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的“无为而治”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的主导力量,故C项错误;“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体现的是地方统治以宗族为主,而材料中是中央对方的管理,不是宗族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说明了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的发展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与“皇权强化”、“刺史权力膨胀”无关,据此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排除D项。故选C。
[答案]C
12.[解析] 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不一定就维护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从《唐律·斗讼》规定看,讼师参入司法,但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处于边缘地位,故B项正确;讼师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吏,故C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讼师来自科举落魄者,故D项错误。
[答案]B
13.[解析] 汉唐时期,皇帝与宰相“坐而论道”;宋代开始,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原因是为了尊崇君。据此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
[答案]D
14.[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的主要目的是推行政令,不是为地方百姓除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豪强的打击,并不是仅仅是针对封国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打击敌方豪强,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说明通过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打击,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稳定地方秩序不是材料强调的根本,故D项错误。
[答案]C
15. [解析] 从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郡县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方法,“当今郡县,倍多于古”“资费日多”“吏卒人倍”,可见强调郡县数量多而造成的问题,与郡县面积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当今郡县,倍多于古”“资费日多”“吏卒人倍”强调因为郡县多而带来的问题,冗官问题也是郡县数多造成的问题之一,故B项错误;整个材料的核心问题是郡县多造成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暗示应该裁减,故C项正确;题干中“租调岁减”是指国家因郡县数量多,官僚队伍庞大从而导致赋税收入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 C
16. [解析]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答案] A
17. [解析] 元代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 [解析] 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针对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从中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利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答案] B
19. [解析]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
[答案] C
20.[解析] 题干中律条严禁官吏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的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抬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22.[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明代内阁制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内阁权力上升与票拟权的取得密切相关。票旨专出内阁,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就不得不仰内阁鼻息。据此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C
22.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监察制度内容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方法,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可见出发点是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对象是官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首要任务是监察,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3.(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
(2)表现: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省官互迁并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
评价: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 ①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③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
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

24.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反映了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明代内阁无属官……(清)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说明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据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体现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第(2)问,第一小问,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三方面思考。
[答案] (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5.[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的评价和近代科举制废除的影响。第(1)问,依据材料一“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和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结合古代科举制发展和影响分析迁移、概括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第(2)问,一方面,由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概括总结近代科举制废除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依据材料“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认识和理解废除科举制的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积极意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科举制废除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利处:削弱贵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通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2)影响: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