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1)地理: 第四单元 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必修1)地理: 第四单元 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29 22:35:00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2010年试题调研)我国的“风电三峡”
材料一 内蒙古、甘肃和江苏北部风能资源得天独厚,都可建设超过1 000万千瓦的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风电三峡”。
材料二 来自中新网2009年10月15日的消息称,新疆风能公司五期扩建达坂城风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也在施工过程中。9月29日,宝新能源陆丰甲湖湾清洁能源基地项目之一——陆丰甲湖湾(陆上)风电场一期工程正式宣告建设完工。风能开发在华夏大地“四面开花”。
材料三 下图所示为酒泉风力发电场。
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往北直到连云港,连绵几百公里都是沿海滩涂,这片滩涂可开发风能资源超过数百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风电宝地”。2008年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总量的25%,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9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核准的国电电力太仆寺旗风电场一期4.95万千瓦工程正式开工。据此回答1~4题。
1.江苏和内蒙古发展风电的共同优势是(  )
①风力资源丰富,不需要大量移民 ②两省区经济发达,能源供应紧张 ③不会产生任何噪声污染 ④地势平坦开阔,土地租金较低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关于各种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太阳能的能量比较小,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很少
B.风力发电虽然不会产生大气污染,但是成本较高
C.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人均可开发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D.地热能的优点是成本低,但可供开发的地热能不多,且更新速度较慢
3.“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能发电”其原因是(  )
A.风力发电受气温影响较大
B.风能虽然蕴藏量大,但是风电属于低密度能源
C.发展风力发电需要占用大量耕地
D.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度减少
4.有关内蒙古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紧邻东北、华北和西南电网,输电经济合理
B.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21世纪教育网
C.振兴装备制造业,打造能源大省
D.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两省区均地势平坦开阔、风力资源丰富;风力发电场所占用的土地多是滩涂或戈壁荒漠,土地租金较低,没有移民负担;风力发电在某些地区会产生噪声污染;江苏是经济强省,存在着能源短缺问题,但内蒙古是能源输出的省区。第2题,太阳能的能量巨大;风力发电运营成本较低;我国人均可开发水能资源少。第3题,风力发电受气温影响不大;发展风力发电占用土地面积较小;目前我国对能源需求量仍呈增长趋势。第4题,内蒙古区位优越,紧邻东北、华北和西北电网,输电经济合理。
【答案】 1.D 2.D 3.B 4.A
二、综合题
5.读我国各省区资源条件评价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资源条件评价等级最低的省区(直辖市除外)有  、    、    、    、    、    (写简称)。
(2)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资源条件最好的省,其优势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三种)
(3)西部各省在开发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应本着何种原则?
【答案】 (1)吉 豫 苏 鄂 湘 藏
(2)草场资源、煤炭资源、稀土资源、铁矿资源等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10年试题调研)下图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图中比重增长是与2005年相比得出的。读后回答1~2题。
1.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  )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消费比重增加的均为可再生能源
C.天然气消费增幅最大
D.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2.图示煤炭比重增长的变化,说明(  )
A.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B.燃烧煤炭产生的环境污染总量减少
C.煤炭产量大幅下降
D.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略有下降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折线可知天然气比重增加最多,增幅最大。第2题,图示煤炭比重增长为负值,即煤炭比重下降。
【答案】 1.C 2.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综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下列陆地自然资源中,体现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
A.土地资源 B.森林资源
C.石油资源 D.光热资源
5.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光热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石油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体现了非地带性。淡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量多少、植被覆盖率有关,与矿产资源没有关系;植树种草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答案】 3.D 4.C 5.C
读沿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6~7题。
6.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甲地纬度低
B.甲地距海近
C.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
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7.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有(  )
①复种指数高 ②小麦颗粒饱满 ③瓜果甜度高 ④水稻种植面积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从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甲地纬度高于乙地。甲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多;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利于光合作用和糖分的积累。
【答案】 6.C 7.B
读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8~9题。
8.围绕秸秆有四种不同的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9.在四种利用方式当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2009年郑州模拟)目前,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40%,而降低依存度的出路就是开发生物能源和石油替代产品。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等,直接作为动力。据此回答10~11题。
10.生物能源与石油(  )
A.本质来源相同 B.均属清洁能源
C.均属可再生能源 D.分布地区一致
11.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前景广阔,这主要取决于(  )
A.交通四通八达 B.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C.原料来源丰富 D.试点企业遍及全国
【解析】 第10题,生物能源与石油从能量来源看,都属于太阳能;石油不属于清洁能源,生物能源是清洁能源;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而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资源,它们分布的地区不一致。第11题,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能,主要取决于丰富的原料来源。
【答案】 10.A 11.C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13.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资源在人类历史发展时期的意义。第12题,从图中可看出d曲线所代表的因素在狩猎文明阶段没有产生影响,农业文明影响也较微弱,在工业文明阶段的影响明显加强,结合选项应是技术。第13题,工业文明阶段,非农业用地大大增加,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位的优劣上。
【答案】 12.D 13.D
二、综合题
14.读各大洲径流总量和人均径流量的对比表,回答下列问题。
 洲名 项目
欧洲
A
B
北美洲
C
D
径流总量(立方千米)
3 10021世纪教育网
131 900
4 225
5 950
10 390
1 965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
2 100
1 960
5 500
8 640
21 000
27 800
(1)指出表中A、B、C、D所代表大洲的名称。
(2)在以下坐标图中,按由多到少的顺序和图例要求画出六大洲人均径流量柱状图。(横坐标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大洲,每小格只有一个基数,在此位置可画出各洲相应柱状图。)
(3)一个地区的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对比关系。世界上江河径流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
(4)目前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除表中所反映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有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和绘制图表的能力。第(1)题,由表中径流总量和人均径流量判断各大洲的名称,人均径流量最多的大洲是大洋洲,径流总量最多的是亚洲,其次是南美洲,因此表中A为亚洲,B为非洲,C为南美洲,D为大洋洲。第(2)题,结合第(1)题分析及表中数据、图例画出即可。第(3)题,属基础知识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表中资料反映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自然原因。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需水量增长速度远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并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水体污染加重,可用的水资源减少是导致“水荒”的人为原因。
【答案】 (1)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大洋洲。
(2)略
(3)降水量 蒸发量 巴西
(4)地球上水资源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 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较快,水污染严重
15.下图表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资源名称:21世纪教育网
A    、B    、C    。
(2)简述自然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请在图中增绘曲线,用以表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污染的变化趋势,并做简要说明。
(4)结合陆地自然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 (1)水 生物(可与水互换) 矿产 
(2)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工业社会:煤、铁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由强到弱)。
(3)见下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污染较轻;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工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环境污染严重;后工业化社会,人类寻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环境状况得以改善。
(4)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使环境良性发展,反之可造成环境问题。
课件22张PPT。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全球水告急!当今世界的多种传媒,整天谈论缺水问题。的确,在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中,除能源危机外,最让人担忧的是淡水危机。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性。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剖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实例,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1.认识自然资源
(1)概括:是指人类可以从 获得,并用于 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不断更新、 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②不可再生资源:形成需要 的时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 的,如 。
(3)共性特征:分布的 、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 、利用的发展性。自然界生产和生活循环使用漫长不可更新矿产资源不平衡性有限性2.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 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的 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开始主动地和 自然环境。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呈现 特点, __________大幅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数量质量较小质量和数量改变多样化非农业用地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必要性:对资源的 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 。
(2)措施
①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 __________。
②兼顾利益:处理好眼前利益和 、局部利益和 、当代人的利益和 关系。
③环境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 与 的统一。
④ :没有公众在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参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过度开发环境的恶化再生能力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科学利用保护公众参与开源节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读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1)热带雨林的减少会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2)人类应从中获得哪些提示?
要点(1)[分析归纳]热带雨林破坏后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它会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热带雨林破坏后会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热带雨林破坏后还会带来全球二氧化碳增多,加剧温室效应。
要点(2)[归纳总结]人类从中应吸取教训,保护热带雨林。不仅如此,还应保护我们整个的人类生存的家园。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______增高。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落后。【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提供的煤、耕地、水资源的数据资料可知:我国的煤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地区耕地资源比重大,但缺水严重,因此得出我国的资源问题是资源分布不均,且资源组合不协调;尤其是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导致北煤南运,造成运输压力增加,运费提高,使生产成本提高。第(2)题,由材料中提供的数据,我国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使用,可知我国的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必然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由材料三的两组数据得出结论:我国不论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有关。【答案】 (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耕地总面积从    世纪开始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的急剧增长和    的不断增加造成的。
(2)世界耕地面积不仅在减少,而且许多地区由于严重的    和土地    ,使耕地退化。
(3)世界耕地供需状况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耕地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世界耕地总面积和世界人口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说明什么问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由图中曲线可知世界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非农业用地的增加有关,图中A点对应了世界耕地面积的供需平衡,耕地开垦完毕,以后供需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几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相互关系。
【答案】 (1)20 人口 非农业用地
(2)水土流失 荒漠化
(3)世界耕地总面积的供给明显减少,而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却明显增加
(4)2000年 (5)世界人均耕地面积逐渐下降。1.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相关的资源和环境表现出整体性。许多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从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出发,处理好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恶性循环。2.不同文明阶段自然资源与人类(以土地资源为例) 1.只要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物质就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它必须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二是经济属性,即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能够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非可再生资源是绝对不能再生的。
非可再生资源并非绝对不能再生,但其再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以及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与人类开发利用的消耗速度相比,其再生速度是微不足道的。3.可再生资源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
虽然可再生资源能够再生,但其再生需要一定的周期,当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就会破坏其再生性。所以对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促进其更新、循环。
4.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的不仅仅是资源的短缺。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短缺,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