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1)地理: 第三单元 高效整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必修1)地理: 第三单元 高效整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29 22:35:00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0年试题调研)2009年11月10日起,华北南部和西部、陕西和河南北部自北向南先后出现降雨、雨夹雪和降雪,其中河北南部和山西中南部出现暴雨,积雪深度普遍超过10厘米,河北石家庄至山西阳泉一带积雪深度为30~50厘米。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此次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
2.关于此次雪灾的成因,叙述错误的是(  )
①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 ③全球气候变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大、强度有所增强 ④北方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天气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1题,北方暴雪是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快行冷锋天气。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全球大气环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强度增强。
【答案】 1.C 2.B
(陕西省百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年联考)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下图完成3~4题。
3.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造成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形因素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的复种指数明显小于浙江,这是由于山东的纬度较浙江高,热量条件不如浙江,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福建的纬度较低,但该省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利于耕种,因此复种指数也较低。
【答案】 3.A 4.D
(2009年太原调研)下图为我国杏树开花盛期物候图。读图回答5~6题。
5.导致杏树开花盛期由南向北推后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6.造成石家庄与太原杏树开花盛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解析】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杏树开花盛期越晚,故导致杏树开花盛期由南向北推后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石家庄比太原纬度稍高,但石家庄杏树开花盛期更早,主要是因为太原位于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杏树开花盛期晚。
【答案】 5.A 6.C
下图是以北半球为例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7~10题。
7.④气候类型的显著特征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B.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C.一年干、湿两季分明
D.终年炎热干燥
8.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A.受西风带控制
B.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C.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9.②气候类型分布区的地带性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季雨林
10.读某地区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气候类型与该地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⑤ D.⑥
【解析】 第7题,④气候类型分布在40°N~60°N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第8题,⑤气候类型分布在30°N~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第9题,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10题,分析所给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图可知该地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对应数码⑤。
【答案】 7.A 8.D 9.B 10.C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户外登山运动,使许多登山爱好者学会了判读简易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据此回答11~13题。
11.甲组队员准备在图示地区宿营,为避免突发的山洪,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适宜宿营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若乙组队员已经宿营在图中最高处,为了可能互相观测到对方,从安全角度考虑,甲组应该把宿营地选择在图示四地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中有一处悬崖,下面数值最能接近其相对高度及海拔的一组是(  )
①152米 ②257米 ③386米 ④573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根据等高线的状况及数值加以判断①处为山谷、②处为山坡、③处附近为悬崖、④处为山脊。第11题,河流一般发育于山谷处,故①地最有可能有山洪暴发,不安全;第12题,④处因在山脊,不会受到山洪影响,最安全,且与山顶之间无视线障碍;第13题,陡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即(n-1)d≤H<(n+1)d,本图中n为3,d为50米,故相对高度在100米到200米之间,而陡崖的海拔数值大于重合的几条等高线的最高值,小于最高值与等高距之和,故其数值在450米到500米之间。
【答案】 11.A 12.D 13.C
(2010年试题调研)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三个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大小的比较,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5.图中②地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温带草原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空间定位,①位于大西洋,②位于欧洲西海岸,③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从①到③气候的海洋性减弱,大陆性渐强;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14.B 15.C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25 ℃等温线向西折向纬度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山脉的延伸 B.植被的稀疏
C.沿岸的寒流 D.河流的流向
17.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 图中25 ℃等温线向西折向纬度低的地区,说明该区域气温较同纬度地区要低些;结合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可判断主要是加那利寒流影响造成的,注意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位于图中20 ℃等温线处,没有延伸到此处:①、②分别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 16.C 17.A
(2009年山东广饶一中)据奥组委官员介绍,原定的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是从珠峰南坡登顶,从北坡下山,实现“跨越”。新方案将原来的“南上北下”改为“北上北下”。据此回答18~19题。
18.如果按计划设想,登顶队员“南上”,依次经过的垂直自然带是(  )
A.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B.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高山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C.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高山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19.新方案“北上北下”的主要因素是(  )
①南坡主要在尼泊尔境内,协调工作比较难 ②中国登山队员以前很少从南坡登顶 ③登山队员对北坡的路线了如指掌 ④北坡海拔高度低,风力较小 ⑤北坡雪线低,雪崩少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8题,珠峰南坡在亚热带地区,基带属于常绿阔叶林带,自然带谱向上受水分和热量影响,依次呈现针叶林、草甸、荒漠景观。第19题,新方案“北上北下”主要因素是南坡主要在尼泊尔境内,协调工作比较难;中国登山队员以前很少从南坡登顶,对北坡的路线了如指掌;北坡海拔高度和南坡一致,珠峰南坡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加之坡度较缓,雪线较北坡要低,所以北坡雪线高。
【答案】 18.D 19.B
(2009年山东东营期末)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20~21题。
20.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21.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解析】 第20题,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改变了尼罗河每年定期的泛滥,下游河水减少,导致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由于水文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
【答案】 20.D 21.C
(2009年山西大同期末)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若渔场a处附近水域水温比往年异常升高,则可能出现(  )
A.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异常频繁
B.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出现森林火灾
C.秘鲁、智利等地干旱
D.渔场a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23.图中b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地形
B.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地形
C.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洋流
D.垂直延伸,东西更替 洋流
【解析】 第22题,渔场a处附近水域水温比往年异常升高,则表明产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则可能出现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减少,东南亚炎热干燥,秘鲁、智利等地出现洪涝,秘鲁渔场产量减少等现象。第23题,B处自然带受安第斯山脉阻挡,无法向东部扩展,只能南北更替与延伸。
【答案】 22.B 23.B
下表为我国大陆上四个地点的气候资料。读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4~25题。
地点




年降水量(毫米)21世纪教育网
303.8
116.5
780.1
864.6
一月平均气温(℃)
-17.2
-9.0
-1.9
5.0
七月平均气温(℃)
19.8
27.3
23.2
28.7
24.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①④ B.①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②③ D.②④
25.下列对于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位于半湿润区
B.②、③两地的河流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①、②两地附近高山垂直分异显著
D.③、④两地都有红、黄壤
【解析】 结合资料分析可知,①、②两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③、④两地位于东部季风区,所以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是①、②两地;③、④两地都有红、黄壤。
【答案】 24.B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5分)
(1)图甲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4分)
①      ,②      ,③      ,④      。
(2)图甲中自然带从⑤到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    规律和    规律。(2分)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是否有分布?    ,原因是        ;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的上限高度约是    。(4分)
(4)图乙是沿46°S作的南美洲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处的自然带与图甲中的    (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处的自然带名称是    ,原因是    。(3分)
(5)自然带⑤在    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地区。(2分)
【解析】 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纬度地带性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判读难度较大。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各个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是不存在的,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S以及该地区位于南美洲可以判断,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3)无 该纬度范围内几乎全部是海洋 4 000米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穿我国北方地区,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长城的修筑却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采用了不同的构筑方法,长城的西半段全部用夯土筑成;东半段曲折延伸,外部用砖石彻成,内部夯土。
材料二 明长城图。
(1)长城东西两段构筑方法不同,其原因是(  )(2分)
A.东段是平原,西段是戈壁
B.东段降水多,西段降水少
C.东段人口少,西段人口多
D.东段地势平坦,西部地势起伏大
(2)长城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分界线意义。(4分)
(3)沿长城自东向西跨越的自然带有哪些?这反映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
【解析】 此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查了我国东西自然环境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由此导致长城东西段构筑方法的差异及自然带规律性的更替。历史上长城虽然是军事建筑物,但其地理界线意义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长城两侧降水差异,地形的差异,导致自然植被不同,进而形成长城以北的畜牧业和长城以南的种植业,而从事相应活动形成了以北的游牧民族和以南的农耕民族。
【答案】 (1)B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我国古代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分界线。
(3)自东向西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8. 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    坡,D表示   坡。(2分)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    ,      。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                 。(3分)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              。(2分)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试总结,山地自然带数量多少与该山的    和   有关。(2分)
【解析】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热量条件较好,故自然带分布界线较低的B是北坡;乙山是位于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该山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丰富,故D是南坡,,B坡雪线较低,一方面与其纬度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该坡降水量较大有关。甲山的纬度比乙山高了许多,因此甲山的温度条件较乙山差,相同的自然带在甲山分布的高度较低。云杉林在甲山的A坡没有分布,与该处的降水量小有关。
【答案】 (1)北 南21世纪教育网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水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 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5)海拔高度 所处的纬度
29.我国在南极洲建成第三个科学考察站——昆仑站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2009年1月28日电: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素有南极“冰盖之巅”之称的冰穹A地区宣告建成。
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年平均温度接近零下6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昆仑站则正是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海拔4 087米的“不可接近之极”。(12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盛行风向考虑,昆仑站的门窗应注意避开________方向。(2分)
(2)昆仑站选在1、2月份建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南极地区气温明显低于北极地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南极洲特有的鸟类是________,它利用________________等适应南极洲的气候。(4分)
【解析】 昆仑站处于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所以考察站的门窗应避开东南方向;1、2月份南半球是夏季,是南极洲气温最高的时候,有利于考察站的建设;第(3)题主要从地形、洋流、冰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等方面说明南极气温低于北极的原因。南极洲寒冷的气候对植物、动物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动物通过稠密的羽毛、很厚的皮下脂肪等来适应环境。
【答案】 (1)东南
(2)这时是南极洲的夏季,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考察站的建设
(3)南极地区地势高,气温低;冰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多,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大,南极地区为陆地,北极地区为海洋,陆地的比热小,降温幅度大
(4)企鹅 皮肤下很厚的皮下脂肪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件19张PPT。雪线的影响因素分析
雪线指的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气候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变化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也密切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2.地貌因素。从坡度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从坡向上看,海拔相同的地点,向阳坡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阴坡反之。
3.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雪线向更高海拔地区推进。臭氧层破坏使得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加,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了气候变干,致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4.另外,必须明确,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地方性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方面,以便于记忆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由于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迎风坡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带状分布,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于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而形成的。掌握三种判断方法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方向,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3.山地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要结合其主要特点:
(1)山地垂直自然带出现在中低纬度的高山上。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山体的高度和纬度。山地自然带的基带是指山脚处的自然带,这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的。如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高山雪线的分布高度受热量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在两侧降水差别不大的高山地区,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背阳坡,因此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也是向阳坡高于背阳坡,如阿尔卑斯山;在降水判别明显的山区,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如喜马拉雅山和天山。1.(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    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    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解析】 甲地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在四地中最高,最可能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丙地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丙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带,丁靠沿海,降水较多形成温带草原带;丁地到丙地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差异规律。由前面几题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的差异关键是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和距离的远近。
【答案】 (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 海陆位置2.(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 (1)题考查山地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2)题,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答案】 (1)C (2)B3.(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解析】 图示显示伴随着湖泊周围植被的减少,湖泊逐渐消亡,显然是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物质沉积造成的。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引起了湖泊的消亡,显然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D (2)A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
  角洲分布示意图(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解析】 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问:地势与河流三角洲变化相关,结合图中三角洲变化判断即可。第(2)问: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问: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