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历史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微子受封”? ?②政事堂? ?③“腹里”? ?④“直道”
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③②①④????????????D.①④②③
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3.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
A.理藩院????????????????B.御史台?????????????????C.宣政院????????????????D.中书省
4.民族间的友好住来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雍正时改造扩建木兰围场,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中心
B.唐太宗巧妙运用“示存异方之教”的方针来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C.元朝政府借鉴唐政府的羁縻府州制度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D.松赞干布时的“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5.《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6.元代行省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超过了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元代这种情况( )
A.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B.总结吸收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训
C.行省扮演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D.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中央集权的困扰
7.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官职。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张养浩( )
A.主持宣政院的工作????????????????????????????????B.受枢密院直接领导
C.成为事实上的丞相????????????????????????????????D.可以复按人命重案
9.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10.有学者在研究古代中国某制度时提出:它兼具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两重性质,创了高层政区分寄式中央集权。该学者研究的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刺史制????????????????D.行省制
1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2.古代中国某机构的职责是“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一机构是( )
A.刺史????????????????????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13.下列哪个区域在元代正式成为中国行政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蒙古????????????????????B.新疆?????????????????????C.西藏????????????????????D.海南岛
14.“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该诗反映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 )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宋夏金
15.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可能是指中国的( )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长安
16.“省”作为我国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始于( )
A.魏晋????????????????????B.隋唐?????????????????????C.元朝????????????????????D.清朝
二、材料解析题
17.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负责审查“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等官员的不法行为。
——据《汉书》整理
材料二 行省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在世祖前期和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整理
(1)材料一中“□□”处应填的官职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官职的特点。结合所学, 指出该官职的职能在东汉末年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在元代的双重属性。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行省制创建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①“微子受封”是指西周天子分封商王后代, ②政事堂是唐朝中央议事机构,③腹里是元朝对中书省管辖地区的称呼,④直道是秦朝时修建的联结关中平原和河套地区的通道,故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D项;排除A项;排除B项;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表明行省长官尽管权力很大,但在人事权、财政权、军事权等方面处处受中央政府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涉及改变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排除A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管理,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时期,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和全国佛教事务,故选C项;理藩院是清朝处理外交事务和民族事务的行政机构,不是元朝时期,排除A项;御史台是唐宋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不是元朝时期,排除B项;在元朝时期,中书省负责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故选C项;设“木兰围场”,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的皇帝是康熙帝,不是雍正帝,排除A项;唐太宗巧妙运用“示存异方之教”的方针处理的是对外宗教关系,不是民族关系,排除B项;唐蕃会盟碑,是唐穆宗与吐蕃赞普谈判成功,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或“甥舅和盟”,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可知,驿站制度沟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间的联系,便于元朝强化其庞大帝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设立驿站的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显示帝国的强盛,排除A项;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是设立驿站的客观影响,排除B项;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是设立驿站的客观影响,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元朝基于现实治理的需要,地方权力有所增加,但是地方大员多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充任,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选A项;元朝行省制度是对宋朝中央集权的延续,并没有吸取教训,排除B项;行省隶属于中央,代表的是中央的利益,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困扰一直存在,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不难看出,行省制是郡县制发展的高级形式,相对于先前单纯的中央集权可以在保持地方一定积极性的前提下更好地集权于中央,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行省制可以更好地集权于中央,没有强调其对于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价值,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制相对于之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的优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行省制下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结合元代史实,张养浩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行使监察权力,故选D项;宣政院在元代负责全国宗教事务,排除A项;枢密院掌管军事,排除B项;丞相负责统领百官,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犬牙交错”的原则突破了原来的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行省制度的划分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并没有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这样的划分原则并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排除B项;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跟皇权无关,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它兼具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两重性质,创了高层政区分寄式中央集权”,元代行省制度,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中央集权的一种体现,故选D项;分封制下,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项;郡县制下,郡县仅具有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能,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的体现,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属于地方分权,故A项错误;B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受到中央的节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C项发挥宰相大臣的参政议事作用,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D项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依所学,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而非掌握地方大权,故A项错误;依所学,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在元朝作为中央权力机构,而非地方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依所学,理藩院主要负责处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故C项错误;据材料“统郡县,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结合所学可知,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握地方大权,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元朝时期在西藏设宣政院管辖,故选C项;蒙古是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新疆在汉朝,排除B项;海南岛是在秦朝,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结合所学,描述的是辽宋边境榷场的经商景象,南北商人在榷场自由经商,故选D项,排除A.B.C项。
15.【答案】C 【解析】元代都城大都,现在的北京,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故选C项;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北宋存在的时间是960—1127年,与材料的13世纪不符,排除A项;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南宋偏安江南,临安不能被北方少数民族称为“汗八里”,排除B项;长安是汉唐时期的都城,不是13世纪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从此,“省”就成为我国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故选C项;魏晋时期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是州,排除A项;隋朝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是州,唐朝是道,排除B项;清朝继承发展了元朝的行省制,排除D项。
17.【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据材料一“皆为郡县”得出秦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得出吸取秦亡的教训。第二小问后果,据材料二“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据材料三“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分析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4)综合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8.【答案】(1)官职名称:刺史;特点:代表中央(或皇帝)行使权力,位卑职重(或权限较大);变化:由监察转变为地方行政管理。
(2)属性:中央派出机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1)第一小问官职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武帝元封五年设立刺史制度。第二小问特点,材料一“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负责审查二千石”,可得出刺史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位卑但职重。第三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刺史职能在东汉末年发生变化,由监察转变为地方行政管理。
(2)第一小问属性,材料二“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可得出中央派出机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影响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