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09 08:1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
中考化学“溶液”考点透视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 刘 涛 434400?
溶液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常考热点。从溶液概念的建立到溶液的分类、组成、配制及计算等,我们用心剖析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溶液知识考查重点主要分布在:⑴考查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等化学概念;⑵考查溶质、溶剂与溶液之间质量关系,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⑶考查溶液的稀释和配制实验问题;⑷考查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问题等。尤其是中考考查热点主要设置为利用溶解度曲线等图像和表格数据解决相关的综合性问题。
一、溶液的组成、特征,溶解过程,及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例1: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⑴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是 (填化学式),可用于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举一个实例说明 。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请说明你的理由是 。
⑵将少量碘加入酒精中,充分搅拌至碘溶解,酒精在这里可称作 。
⑶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有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⑷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其中形成的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填序号)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硝酸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组成、特征、溶解过程,及乳浊液与乳化作用等基本知识。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无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还有酒精、汽油等;⑵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酒精用于溶解碘为溶剂;⑶乳化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较为稳定、浮浊的乳浊液的过程,由于油脂难溶于水,油脂与水混合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而汽油将油污分子进行分散,属于溶解过程;⑷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固体溶于水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和硝酸钾等大多数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答案:⑴H2O;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或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等;溶液具有稳定性;⑵溶剂;⑶溶解;⑷C。
点拨:本题结合生活、生产中大量有关溶液、溶解过程、乳浊液的应用实例,重点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乳化作用的化学原理及应用,以及物质溶于水中溶液的温度有升高、降低或不变的现象。解答时本类题时,要紧扣有关溶液知识的要点、实质和拓展应用,然后据题要求再准确答题。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方法
例2: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度和“一定量溶剂”,当一定温度时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一定还是饱和溶液。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钙,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应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又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在增加溶质方法上也可加入氧化钙。
答案:C。
点拨:准确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相互转化关系:某温时不饱和溶液使其饱和的一般方法有加入同种溶质、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大多数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形成饱和溶液,除氢氧化钙等极少数物质之外。还有物质溶于水中,溶质不一定是该物质,有可能是该物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某温时的饱和溶液使其不饱和,一般方法为增加溶剂和升高温度。某温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则使其不饱和,可通过增加水、降温和通入一定质量二氧化碳。解答时要掌握重点知识的一般规律,还要进行适当拓展有关溶液知识中的特殊情形。
三、溶解度概念与影响因素、溶解度曲线及相关信息、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例3: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t1℃时,甲、乙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
⑵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   的方法提纯甲;
⑶在t2℃时,将2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  g。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影响因素及具体应用:⑴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相同温度下的两种溶质的溶解度大小;⑵根据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影响的不同,确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⑶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甲物质即可形成饱和溶液,因此t2℃时,50g水中只能最多溶解15g甲物质。
答案:⑴相等;⑵降温结晶;⑶饱和,65。
点拨:要求理解固体溶质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百克溶剂(一般指水);③饱和状态(最大值);④溶质质量(单位为克)。利用溶解度曲线可发现:⑴查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⑵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⑶可以判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⑷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确定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的晶体的多少;⑸根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所采取的方法等;⑹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有过滤、结晶和蒸馏,认识操作中的每种仪器、具体用途和操作步骤等。还要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解答时要充分利用好溶解度曲线的图表信息,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实际应用中。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简单计算
例4:某温度下,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g
B.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C.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及简单计算等基础知识。⑴KNO3的溶解度是指某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KNO3达到饱和状态时KNO3 的质量;⑵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不饱和溶液中继续溶解该种溶质形成饱和溶液,这时的溶质为原有溶质和被溶解溶质的质量之和,而溶液质量为原溶液和被溶解溶质的质量之和;⑶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某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可通过降低温度变成饱和,还有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则不变。
答案:C。
点拨:本题要求理解和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含义和计算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而不是体积比,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还要注意质量、体积与密度的换算关系,若已知溶液体积,则需要换算成溶液的质量。要把握住溶液稀释(浓缩)前后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溶液稀释(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若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质量分数为a%,当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有:Ag×a%=Bg×b%。解答化学计算问题时,要以化学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可将化学计算看作纯数学计算问题。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5:某同学准备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他进行了以下操作顺序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 。
⑵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 (填序号)。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⑶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则需要NaCl g(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0.1g),使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则选用量筒的规格是 mL(提供三种量筒分别是“100 mL”、“50 mL”或“10 mL”)。
⑷分析会导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选项有 (填序号)。
A. 氯化钠中含有杂质 B.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解析: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广泛联系到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⑴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需完成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四个实验步骤。⑵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要左右平衡,若指针偏向左盘,则说明左盘的固体质量取用偏多,就应减少适量的固体;⑶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选用量筒规格应减小实验误差,略大于实际所需的水的体积数;⑷实验操作中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分别有:①溶质中含有不溶性杂质、②称量溶质时用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固体溶质、③用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溶剂水的体积偏大、④配制溶液时,烧杯中原来留有水等。若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用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溶剂水的体积偏大等。
答案:⑴CBDEA;⑵B;⑶5.0;50 mL ; ⑷AC。
点拨:本题要求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中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和误差分析:⑴实验用品分别有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和药匙等;⑵实验步骤主要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和贴标签。尤其是配制溶液过程中造成实验设计错误和实验误差的分析更是常考不衰的热点。
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例6:为测定一标签破损(如图)的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某同学做如图实验:取10片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然后逐滴滴加稀盐酸,当加入50g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5.6g(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

⑴反应中生成  g二氧化碳,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⑵试计算所用稀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问题。⑴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⑵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即可解答.
答案:⑴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g×10+50g﹣65.6g=4.4g;
⑵设10片片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
CaCO3+2HCl = 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4.4g

x=10g,y=7.3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50%;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4.6%;
答:⑴生成4.4g二氧化碳,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⑵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4.6%。
点拨:本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问题,解答时应注意:⑴凡是溶液参加的化学反应一般是溶液中的溶质参加反应,而溶剂不参加反应,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⑵化学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可根据“质量守恒法”求解: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生成的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或不参加杂质的质量)。化学综合计算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并融合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方面的计算,将涉及到生产与生活中实际应用、图表信息和化学探究,历来被命题者设置为各地中考必考的热点压轴题。
“溶液”单元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出其能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本文针对历年化学中考本单元考点进行合理的预测、解析和点拨,以期同学们对本单元的新课学习和中考复习有着较大的裨益。只要同学们经过认真学习,精心备考,系统训练,自然就能熟能生巧,事半功倍,学霸就是我们每一位,一定会让我们交出令自己满意的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