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和洋流(洋流部分)

文档属性

名称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部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0-02 20:26: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 四 节
水 循 环 和 洋 流
(二)湘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漂流瓶与“金钥匙” 1994年3月26日晨,南非的德边维彻海滨,7岁的夏蒂随父母在散步。突然,夏蒂发现海边躺着一只晶莹的宝葫芦——一只漂流瓶。小夏蒂捡起漂流瓶,打开瓶盖,发现里面有一封中英文邀请信、一枚金光闪闪的“金钥匙”和一个用彩纸精制的小五角星,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小夏蒂确实应该高兴,这只漂流瓶来历不凡,它来自于1994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的一项重大活动——“我托大海捎封信”。1993年年初,上海市长亲手将两百枚象征上海城门的“金钥匙”授予少年儿童代表。孩子们就将这两百枚“金钥匙”和中外文邀请信等分别装进了晶莹剔透的漂流瓶里。1994年1月31日少年儿童代表登上海军舰船,将漂流瓶分别投进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世界各地的哪一位少年儿童如果有幸收到这种漂流瓶,就会被邀请于这年7月份到上海来作客。
小夏蒂的父母将此事告知南非《每日新闻报》,《每日新闻报》很快刊出消息,引起了轰动。夏蒂应邀于7月23日来上海参加了少年儿童艺术节活动。 ??大海为什么会传送信件呢?这得归功于海洋里的“河流”——洋流。一、 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1、洋流的概念: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表层海水大规模一定方向稳定 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海洋表层的海水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 2、洋流的分类寒流暖流 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从低纬→高纬)(从高纬→低纬)讨论: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状况,判断四个地点所在半球和洋流性质
A 南半球 寒流B 北半球 寒流C 北半球 暖流D 北半球 暖流全球近地面风带图世界洋流模式图 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信风赤道暖流西风西风漂流世界洋流模式图全球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 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读图,发现洋流分布规律: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以南的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海区: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洋东岸为寒流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中高纬海区:
北半球逆时针环流
       大洋东岸为暖流
       大洋西岸为寒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 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 顺时针 逆时针 冬逆夏顺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气候澳大利亚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气候北大西洋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增温增湿西欧地区西澳大利亚寒流秘鲁寒流对气候的影响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区澳大利亚西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④秘鲁渔场①北海渔场②北海道渔场③纽芬兰渔场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只用了22天,为什么?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污染范围。
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3.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处可能形成渔场——顺流或逆流影响航运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但同时加快局部海域的自净程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总结)根据下图,分析探究: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为什么?2、图中的 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活动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2课时)----洋流
一、基本说明
1、所属模块:高中地理必修I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四节
5、学时数:45分钟(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能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能举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普遍规律;培养学生联系地图来正确获取和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读图绘图学习洋流分布规律,让学生获得探究地球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于地理事物相互联系、有规律可循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2、内容分析: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
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了解的某些地理现象密切相关,要通过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教学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要求学生理解洋流主要成因,并联系全球气压带图自主绘制出全球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并能尝试归纳其分布规律。
3、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也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教师可综合运用引导归纳法、案例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学生通过相关地图,掌握洋流分布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漂流瓶”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课,再通过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风是表层水运动主要动力,进而推导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引导学生联系“全球风带模式图”,同时考虑地转偏向力,自主绘制出“全球洋流模式图”,再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图”完善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掌握洋流分布规律,突破本节课学习难点。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引入案例,启发学生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交通和海洋污染等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讲小故事:“漂流瓶”与“金钥匙”。
启发学生了解:这主要是洋流的功劳。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相互联通的整体,而且海水的运动是有方向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引入新课: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么形成的?运动方向怎样?有没有规律可循?洋流对地理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探究“洋流“。
学生听故事,思考问题。
教师通过故事创设学习情境,设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约7分钟)
教师给出洋流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我们走过池塘河边时,有没有注意到,当风吹拂过水面,水面会泛起涟漪,水波会向着一个方向传递过去,表层的水会沿着风吹的方向流动。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水持续向一个方向流动得有什么样的风呢?风没吹过的地方水流不流动?怎样流动?
教师小结:在持续风的影响下,水会沿风吹的方向流动。一个水域的表层水流走后,这个区域周围的水会自动流过来补充。启发学生联系思考海洋表层水流动的原因。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对于海水来说,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海洋表层的海水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这称为风海流;表层海水流走后,周围和底层海水自动流过来补充,这称为补偿流。
教师明确:洋流按照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引导学生暖流是指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寒流是指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从暖流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读一读暖流和寒流的名称。
拓展延伸:寒流和暖流的判断,不仅可以从图直接判断,还可以根据等温线等多方面来判断,最重要的一点与流经海区的水温比较来判断。(出示相关练习)
展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提问:图中标出的洋流哪些是寒流,哪些是暖流?学生观察分析。
承转:假设陆地和海洋分布是相对规则的,同时也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世界洋流分布应该有怎样的规律呢?
1、学生从洋流概念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和观察简单直观的动画进行抽象思维,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盛行风是表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的结论,进而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含义。
2、学生通过读图和练习巩固对暖流和寒流的理解。
3、学生观察“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读出哪些是暖流,哪些是寒流。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配合简单的动画演示,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归纳的能力,帮助学生自主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区分地理概念,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通过练习和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对寒流暖流的认识。
2、洋流的分布规律(15分钟)
教师展示“全球近地面风带”示意图,同时边在黑板上板画出“全球风带示意图”,边引导学生绘制出全球风带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同时考虑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明确:在信风控制区形成自东向西的洋流,在盛行西风控制区域形成自西向东的洋流,同时教师在板图上标示出来。
引导学生:再考虑补偿流和海陆分布等因素,自主绘制出“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
引导学生思考: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这两幅图,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北半球有两个环流,南半球只有一个环流。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地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北半球洋流类似阿拉伯数字“8”的写法,南半球类似阿拉伯数字“0”的写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分别观察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看实际洋流分布是否与模式图一致?有什么不同?
明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南亚季风规律得出北印度洋的洋流规律,即冬季为逆时针环流,夏季为顺时针环流。
案例分析:大家认为我国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应该在什么季节出发,什么季节返回,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考虑到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郑和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全球洋流分布图上用蓝色和红色分别描出寒流和暖流来,思考寒暖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小结:在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是暖流,东岸寒流。中高纬海区相反。
1、学生活动:绘制出全球风带示意图,注意标注出0度、30度、40度、60度纬线。根据提示,学生自主绘制全球洋流模式图。
2、学生根据自己绘制并完善的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3、学生结合季风对南亚的影响,思考讨论北印度洋的洋流规律。通过分析讨论熟悉的历史事例,加深对季风洋流的理解和应用。
4、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上用蓝色和红色分别描出寒流、暖流来,并寻找寒暖流的分布规律。
通过让学生读图探究、绘图、对比验证,让学生自主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而且还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易理解的图象知识。
2、培养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地理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3、洋流的影响(约17分钟)
教师承转: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为地理环境一个要素,洋流必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分别从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海事业、海洋环境等的影响,了解洋流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分析1: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欧洲西部是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澳大利亚东部降水较多,西部却降水较少气候干燥?
明确: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由于受于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摩尔曼斯克尽管纬度高但形成了不冻港,而符拉迪沃斯托克由于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却有半年的封冻期。另外寒流常常会使沿岸地区形成荒漠环境,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
案例分析2:对照“世界渔场分布图”,要求学生找出世界渔场的分布与洋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在寒暖流的交汇处和上升流处,海水受到扰动,引起上下翻腾,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都集中到这里觅食,就形成了渔场。
案例分析3:哥伦布两次去美洲,经过的路程长的花的时间反而比路程短的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归纳: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案例分析4:图片分析,洋流也会对海洋污染产生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它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它海域,会使得其它的海域受污染,从而导致污染的范围扩大。
学生活动:案例讨论,从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海事业、海洋环境等方面分析洋流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引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图象文字中提取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其形成原因,理解洋流对相关地区及全球天气、气候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课堂练习巩固(2分钟)
投影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抽查。
学生练习。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总结,布置课后作业(约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们来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学生小结。?
让学生在自由发言中体会学有所获的乐趣,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四、教学反思
我本来准备设计一个探究实验,用一盆水、几滴墨水、一个吹风机来演示风吹动水面后水流的情景,结果自己事先试了一下,发现墨水很快弥散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里面,根本无法很清晰地演示出水流动的痕迹。所以将之修改成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回忆曾经看到过的风吹过池塘的情景,让学生们通过抽象思维去理解水运动的动力,理解洋流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理解风海流与补偿流的含义。本课设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实际生活常识,由生活中的常识引入深奥的概念,化难为易。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这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也很好。只是这样一来一节课的容量较多,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节奏,详略得当,才能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附:课件